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12

第12章 人格人性(8)

触龙却严肃地说道,太后一定是喜欢女儿比喜欢小儿子更多一点儿,并仔细给她分析:“你喜欢你的女儿,所以把她嫁到燕国做皇后,还整日向上天虔诚祈祷,希望她生个儿子成为燕国的太子。这样看来,你是在为女儿长远利益考虑。可是你又是怎么对待长安君的呢?尽管你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以后他在众人心中必定一点儿威望、一点儿地位也没有!这样看来,你处处考虑燕后的前途,却处处不考虑长安君的前途,所以说你更喜欢女儿一些。”

赵太后听了这番理直词正的话,觉得应该让长安君吃点苦,接受一些锻炼了。于是,她接受众人的意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果不食言,真的发来了大队人马相助赵国。众百姓都知道齐军来援是长安君做人质换来的,心中对长安君非常感激。

◎成语释义

骄横傲慢,气势逼人。盛气:嚣张的气焰。凌:欺侮、侵犯。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

◎出处译文

左师触龙自愿晋见赵太后。赵太后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言过其实

马良、马谡兄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将领。马谡很有口才,特别喜欢谈论军事,分析战局,而且总是能谈到点子上。丞相诸葛亮觉得他才能出众,很器重他。

可是,蜀汉昭烈帝刘备觉得马谡这个人太爱吹嘘,做起事来不能脚踏实地。于是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起话来很浮夸,一点儿也不踏实,甚至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对于这种人,决不可以重用,否则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丞相一定要小心留意!”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带领军队讨伐魏国,派马谡镇守街亭,防备魏军。结果,马谡一味逞强,竟然不听从指挥,在山上扎营,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

到了这时,诸葛亮才想到刘备是何等英明,自己信任马谡又是何等愚蠢。自己由于没有听从先帝的遗言,终于造成北伐的失败,实在太不应该了。

◎成语释义

比喻言语浮夸,他所吹嘘的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也指说话夸张失实,使人无法相信。言:言语。实:实际情况。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出处译文

先主(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起话来很浮夸,一点儿也不踏实,甚至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对于这种人,决不可以重用。丞相一定要小心留意!”

众叛亲离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成语释义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众:大众。叛:背叛。亲:亲信。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出处译文

州吁倚仗手中握有兵权而安于做残忍的事情,握有兵权作威作福,不会有人跟随他,安于做残忍的事情,亲信的人会背离他。老百姓反对,亲信的人背离,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

唯我独尊

在佛经中,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右肋出生。他出生以后马上就能独立走七步路,他向周围看了一番,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大声宣告:“在天上与地下所有的物体中,只有我最伟大。”

◎成语释义

这个成语原来是推崇释迦牟尼的话,现在用来形容极端自高自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故事出处

《长阿含经·大本经》:“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出处译文

向四面八方观察了一遍,举起手说:“在天上与地下所有的物体中,只有我最伟大。”

绝伦超群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成语释义

比喻超过众人,同辈中没有人比得上。超群:超出众人。绝伦:独一无二。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出处译文

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擢发难数

战国时期,魏昭王曾命须贾作为使者,出使齐国。有一士人范雎,素来能言善辩,这次作为须贾的随从,跟他一起来到齐国都城。

齐襄王热情接见了须贾等人,发现须贾才智平庸,范雎却口才出众,心中暗暗称奇。于是,齐王派人赐给范雎黄金十斤,酒肉若干。范雎想到自己身为魏使随从,怎可随意接受外邦国主礼物,便婉言谢绝。

须贾听说此事,武断地认为范雎一定泄露了魏国机密,才有齐王赏赐之举。于是,他忍下心头之火,强装笑脸,让范雎只接受牛肉和酒,退掉黄金。返回魏国后,须贾把齐王赏赐之事和自己的看法向相国魏齐作了详细汇报。

不想魏齐也是一个武断处事之辈。他认定范雎私通外邦,命人对他痛加责打,以儆效尤。可怜范雎,被打得血肉横飞,肋骨断裂,牙齿掉落,只得装死,意图蒙混过关。打范雎的人见他不喊不叫,以为他一命呜呼,就用席子将他卷了起来,扔到厕所之内。后来,范雎买通看守者,逃往秦国,改名张禄。

秦国君主秦昭王性喜招贤纳士,各国能人都来见他。范雎也得到面见秦昭王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秦昭王非常喜欢范雎,拜他为相,准备对韩、魏两国大举进攻。魏王得知消息,又派须贾为使,劝说秦王罢了起兵之念。

范雎听说仇人来到秦国,就以张禄的身份接见他。须贾自然认识范雎,知道他官居相国,位极人臣时,吓得大汗淋漓,说道:“我须贾真没想到您能成为秦国相国,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读天下的书,再也不敢参与天下之事。我罪该万死,还是由您决定我的生死存亡吧!”

范雎问道:“你知道你有多少罪过吗?”须贾说:“就是将我的所有头发拔下来数,也是数不过来的呀……”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罪恶极多,无法计算。擢,拔。

◎故事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曰:‘汝罪有几?’(须贾)曰:‘擢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

◎出处译文

范睢说:“你犯了多少罪?”(须贾)回答说:“拔掉我的头发,来数我犯的罪,都还不够呀!”

前倨后恭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他是一位著名的策略家,非常聪明。

苏秦曾经到秦国去游说,向秦王陈说天下大势,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秦王有眼无珠,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只会夸夸其谈。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觉得他这辈子不会有出息,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特别是他的嫂嫂,经常白眼相向,对他冷言冷语,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说若是他这种人都能出人头地,这个世界就太怪了。

苏秦非常生气,于是发愤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后来,他研究出一套“合纵”之术,就是联合六国,合起来对付秦国。他先去游说燕王,很快得到赏识,拜为当朝相国。后来,他又奉命到赵国游说,又被赵王欣赏,挂了相国之印。再往后,他又去其他四国洽谈联合事宜。其他四国早被强秦欺负苦了,见到苏秦的主张可行,就都封他为相国。

这样一来,苏秦就挂了六国相印,成为权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国议论国事,经过家乡洛阳。他父母知道了,就将庭院打扫干净,摆下酒席,并率领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他的妻子、兄弟只顾低着头,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

苏秦笑了笑,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他嫂嫂又惭愧又害怕,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你现在地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听了,不由叹息了一声,说:“同样是一个苏秦,富贵时亲戚们惧怕我,贫贱时连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间不以贫贱富贵对待别人的,又有几人!”

◎成语释义

原先傲慢,后来恭顺。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倨:傲慢。

◎故事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出处译文

苏秦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苏秦笑着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有恃无恐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后,其子齐孝公继位。齐孝公像其父一样,野心勃勃想争做诸侯霸主。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乘鲁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机会,亲率大军进攻鲁国北部边境。鲁僖公得知消息,派大夫展喜迎击齐军。

僖公自知凭实力难敌齐军,当时齐军还未进入鲁国边境,他叫展喜先用怀柔的计策。展喜见了齐孝公说:“我国的国君听说您亲自带兵到我们的国土,特派我来慰劳你们。”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感到害怕吗?”

展喜能言善辩,他不卑不亢地回答:“没见识的百姓有些害怕,有见识的君子则不怕。”齐孝公说:“你们国家的人穷得叮当响,国库空虚,百姓缺粮,野外连草也没有,更不用说庄稼,凭什么不害怕?”

展喜回答说:“鲁国国君的祖先周公和齐国国君的祖先姜太公都是周天子的得力助手,在共同辅佐周成王时,结下联盟,要世代友好相处,不要相互伤害。这些都记录在案。您的父亲齐桓公就是以团结诸侯,使诸侯之间消除隔阂、克服困难而扬名天下的。现在您登上齐侯的宝座,大家希望您能继承父亲的好传统。”

展喜接着又坚定地说:“我们祖先如此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就凭这些才不担心、害怕。”齐孝公听了这番话,自觉无趣,便带着军队回去了。

◎成语释义

比喻某些人或某一方有了凭借而无所顾忌。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出处译文

国库空虚,百姓缺粮,野外连草也没有,更不用说庄稼,凭什么不害怕?

沐猴而冠

秦朝末年,楚怀王派刘邦、项羽分兵两路与秦军作战。怀王降下旨意,无论是谁,只要最先进入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就把关中封给他,让他在那里为王。结果,刘邦进军的速度很快,首先占领咸阳。紧接着,项羽带领大军也进入关中。

项羽入关后,不但不把关中留给刘邦,还摆下鸿门宴,要置刘邦于死地。亏得刘邦部下的张良、樊哙尽力保护,刘邦才得以保全性命。

然后,项羽率领军队进入咸阳。这时,作为六国贵族后代,他的复仇欲占了上风。于是,他搞了一场大屠杀,不但秦王子婴等秦国贵族被杀,就是无辜的咸阳居民也惨遭横祸。杀了那么多人,项羽还怒气不息,又放火焚烧秦国的宫殿,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烧完。

项羽将关中之地封给章邯等三位诸侯王,将秦国的金银财物、珠宝美女搜集起来,准备带回东方。

这时,有个才多智广的人劝项羽建都咸阳。那人能说会道,把定都关中的好处说了个清清楚楚:“关中之地,四面封闭,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一定可以建立霸业,使您有统率天下诸侯之力。”

项羽虽觉得他说得有理,但此时秦朝宫殿已被他烧得不成样子,而自己对故乡又十分依恋,还是决定回转东方,就说道:“一个人坐享荣华富贵而不回到家乡定居,就如同穿着锦绣之服而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虽然富贵惊人又有谁看得到呢!”

这个人没想到项羽居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他认清了项羽是一个目光短浅之辈,将来成不了大事,于是讥讽道:“怪不得人们都把楚国人当做戴帽子的猴子,这话原来是真的啊!”

此时的项羽正处于恃胜而骄的状态,哪里听得进去忠言!他见劝谏之人说话如此直率,不禁大怒,竟然把那个人抓起来,放在锅里煮死了。

◎成语释义

猕猴戴上了人的帽子。常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质不好,但装扮得却很像样。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出处译文

人们都说楚国人虚有其表,本质不好,但装扮得却很像样,看来果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