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风是年少的故乡
29128400000020

第20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一到假期,我便会向往那诗意般的生活。喜欢在早晨的时候打开窗户,贪婪地拥抱阳光的温暖;喜欢在淅淅沥沥的雨下,独撑绿伞,行走在绿林道上;又喜欢在开心时对着天空高歌一曲,任那旋律随云漂浮。因为,我总喜欢悠闲。

山林的洗礼

雨后,我便漫步于山脚下。天公似乎不作美,虽停了雨,可放眼望去,黑云总压着天空,停留在天边上遮挡明媚的阳光。尽管如此,却丝毫掩盖不了雨后山林的美景。而直入眼帘的,又先总是那繁茂的绿杨。

虽然我一心想要欣赏镶嵌在绿叶片上的露珠,但却没有多少精细的洞察力看穿绿叶群中那些夹杂着泛黄的叶片,只知道黄叶已黄,正弯着腰,似乎在低声啜泣的同时又在等待着什么。于是,我心想,它们是在等待微风过往,自己可以“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在等待下一次春雨的来临,落在湿润的土壤里“润物细无声”?或许什么都不是,它们只是在为自己曾为这山林衬一份芬芳而喜悦……

在山间小路上,我选择散步这种闲暇的方式。而山林泥泞的小路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每每走过,我都会停下脚步轻闻这些花儿的馨香。但可惜的是,在花丛里始终找不到菊花的踪影,我便因此而无法享受到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了。

山林里每天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人到这来回穿梭,我继续着我的旅程,眼看他们有的停靠在树荫下窃窃私语;有的卧在大石头上仰望天空;有的罗列出画具欲勾勒山林的一草一木……在我看来,他们是一群懂得悠闲的“诗人”,是越过繁华的城市,抛开紧凑的节奏而到这儿栖息的。

“你来了?”

隐隐约约从我的脑后传来了这么一句熟悉的声音。

转过头来,原来是已退休的张伯伯,正坐在石椅上,手拿报纸,挥洒着凉风,露着亲切的笑脸。

我走近了,笑着回答:“是啊,张伯伯也来了啊。”

“嗯。”

“走,我们到那边的小湖上吧。”张伯伯起了身子,指着小湖的方向如是说。

“好。”

山林的湖水我早已见过,整个山林就属那的微风最凉爽,湖水清澈且浅,即使站在山顶上俯视湖水,也看得见水底的石子,但就没有自在游着的鱼儿。

因为张伯伯那有些散漫的脚步,我们走了好一段时间才到。然而,我们却不想靠近湖水,因为这天这竟飞来了许多小鸟,正拍着纤小的羽毛,时而绕在湖面上似一群少女跳着婀娜的舞姿;时而站在枝头端低吟浅唱着;时而从枝头的一端飞往另一端,在半空中划开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一条只有灰白的彩虹,点缀着四周的红橙黄绿……

我们庆幸能在此时此刻看到如此华丽的一幕,站在湖水远处,倾听这悦耳的鸟鸣,内心已是一种满足。

“走吧。”张伯伯拍拍我的肩膀,“我们不要去打扰它们了。”

我笑着点点头。在回头的时候,我特意看了看张伯伯嘴角的微笑。我知道,张伯伯已陶醉在这般美景。在山林的洗礼下,鸟鸣已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又何尝不是对此回味无穷呢?这样的感觉,不是陶潜采菊,却更胜“采菊”的享受。

乌云渐渐退去,天空渐渐露出原本的湛蓝,淡淡的,很美。

小巷的夜

夜晚,还是悄然而来。

从大街上看,整个城市又一次喧闹起来。大人们牵着小孩的手,行走在霓虹灯下,讲着曾经的童话。走了一天的路,我拖着有些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小巷。

小巷没有外面的城市繁杂,似乎永远都笼罩在安宁的氛围里。走回这里,我想起了余秋雨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确实如此,小巷里的灯火没有城市的霓虹灯那般耀眼,却比霓虹灯温暖多了。在这片景致里,到处都给人亲切感,只因为灯火照亮小巷的同时,映着每一户人家亲切的笑脸。站在小巷的中间,你虽然看不见远处高楼上的炊烟,但你可以看见东家的小孩在抬着凳子,围着饭桌前不安分地坐着;西家的母亲戴着手套,在厨房里洗着刚吃完的饭碗;北家的大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品尝着饭后的香茶……

这便是只有小巷才能领略到的风景吧。小巷里的笑声也掩盖了四周的苍凉,看着这里的一切,我丝毫没有一点的寂寞,反而觉得小巷的夜是安静的,却又是热闹的,给人亲切的同时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回到了家,站在家的门口,回望小巷的背影,小巷的夜,多少个日子匆匆而过,我发现“悠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它仅是人们生活里轻松的一小片段,夹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然后呢,我只轻轻地关上了门,什么也没想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我已偷了一日的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