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为胜任的CFO
29126600000013

第13章 企业目标与绩效衡量

1.企业目标:公司发展为重

传统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管理层应该以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由于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在目标、利益、对待风险态度上的不同,导致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常常会出现利益冲突,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说管理层不努力工作、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过度投资、构造“庞大帝国”、极力保持自己的帅位等等。实际运行中常常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公司治理机制来约束管理层,从而保证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观点一直因为其“自私”、“狭隘”、“短视”和“脱离现实”的一面而为众多的法律、政治、经济学家和公众所诟病。当前一个更为流行的观点是:公司应该更有责任感,公司的责任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股东,而应该有利于更大社会范围的群体——所有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员工、债权人、客户、所处社区成员——同时,公司也应该将其决策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保护生态环境,肩负社会责任。与股东的地位不同,这些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本身并没有契约关系,单纯地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无疑会给他们带来负的外部性。因此,追求利益相关者总体福利的最大化应该将各种外部性内部化。

在我们的问卷中,涉及了公司经营目标的问题,结果认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公司最重要经营目标的CFO人数占全部样本总数的24.33%,不足样本的1/4(问题1),而且多数CFO认为股东关系管理对自己并不重要(认为该选项很重要的CFO占样本的16.52%,重要性平均得分0.95分)(问题12),同时CFO也很少花时间与股东打交道(认为该选项很重要的CFO占全部样本总数的8.71%,重要性平均得分0.70分)(问题15)。

尽管我们近年一直在大力宣扬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但是CFO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的认同并未达到很高的程度,个中缘由可能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出资人不到位的实际情况,使得股东处于“虚置”状态。即使在股份制企业中,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认可程度也并不高(25.1%),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的比例仍然偏高,股份制企业面临的问题与非股份制企业类似。持有公司大部分股权的国有股东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尽管股份制企业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小股东,但是我国目前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不足的现状,使得企业在经营中并未充分考虑这部分股东的利益,这与我们希望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转变的初衷相去甚远。

此外,我国企业中股东关系管理、与股东沟通的工作多由公司其他部门如董事会秘书、公司证券部门等来完成,CFO对此参与甚少。如前所述,机构投资者为了充分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盈利前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CFO沟通。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CFO与股东沟通还有待加强。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股东价值理念尚未贯穿公司经营的始终。

从分类统计的结果来看,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时,公司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的认可有所增加(26.6%),管理层成为股东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所有者缺位的现状,也就有助于实现股东利益和管理层利益的一致。

问卷结果认为“股东、管理层、职工及客户利益最大化”是公司最重要经营目标的CFO人数占全部样本总数的25.89%,占全部样本的1/4略强,这表明我国不少企业在经营过程考虑了多方利益,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地实践着“利益相关者”理论,之所以说部分,是因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包括的政府、社会责任等相关因素,我国CFO的认可程度非常之低。

超过40%的CFO认为我国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目标在于“公司发展”,表明我国企业倾向于做大企业,构造自己的庞大帝国。这表明,我国企业中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非常突出,因为委托—代理的问题的表现之一就是管理层期望手头拥有更多的资源,委托—代理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与企业的理想发展战略会出现明显偏离,这无疑会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企业运行的效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对宏观经济的增长还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2.业绩衡量:收入至上

与追求“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多数企业用“销售收入”来衡量经营业绩(80.1%),销售收入这一业绩衡量指标并未反应公司实现收入耗费的成本支出,该指标反应的主要是企业规模的扩张程度,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国企业构造庞大帝国的倾向。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净现金流量”这一衡量指标逐步得到我国CFO的认可,用该指标衡量业绩的企业总数占全部样本总数的66.7%。净现金流量这一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我国企业注重企业规模的同时,对于收益质量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对我国公司而言,每股收益/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逐渐成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选择这两项指标的CFO比例为74.33%和72.32%,我国股份制企业对这两项指标的认可程度更高一些,比例分别达到84.5%和82.5%。每股收益反应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易受企业分配政策的影响,而净资产收益率是一项综合性最强的指标,综合反应了企业的负债状况、资产运行状况和盈利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无论对企业管理层还是对普通投资者都已经烂熟于胸。另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对这两项指标必须加以披露,表明监管机构的监管对企业采用合适的业绩衡量指标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该指标将股权资本的成本考虑在内,这样就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EVA逐渐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我国企业对EVA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仅有19.64%的CFO选择了该项指标。

按照衡量业绩的指标对公司进行分类的结果表明,公司可以分为四类:重视现金流量、重视利润、重视收入和重视股价的公司。重视股价的公司是考虑股东利益较多的公司,能够以股价来考核管理层,把股东利益和管理层的利益结合起来,为股东利益服务。以利润和现金流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公司没有为股东利益做特别的考虑,同时兼顾了各方面的收益,如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部门等,利润和现金流的增长对这些人都有好处,而不仅仅是股东。重视收入的公司可能更多地考虑了公司规模的增长,以产量和产值为目标,这可能是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所致。重视现金流量、重视利润、重视收入同时也可以实现股东的利益,重视股价也必须重视现金流量、利润、收入,所以,计量指标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可以看出的是业绩计量指标是与公司目标相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