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篇崑崙之巔,是為泥丸;百神所宅,升舉之門。
至游子曰:吾聞之太上日,道一而已。一者,斯真一之謂乎《黃庭經》曰:子欲不死修崑崙。崑崙者,泥丸也;其猶天焉。陰不升而陽不降則在於物也,其不能造化矣;在於人也,其亦不能運轉不息,與天地同流者也。故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其惟吾所謂真一而已爾。
桓凱嘗授道於仙君李桓,因以桓為氏。仙君曰:金丹外藥,飛步隱身,坎離交際,汝皆已究達,而未聞大道也。夫默朝上帝者,實昇舉之門焉,然後可以超真不夜之鄉,返魂不死之藥。玉泉出崑崙之山,金丹出日月之國。其山也,高不滿尺,大不盈升,三帝共居,百神所宅。悟此法門,朝真萬遍,功行純備,飛昇紫霄,在乎方寸而已。兩眉之問,神光之戶,玉門、金柱相問而不通,惟得秘語靈文斯可至矣。
夫身之中有三萬六千精光之神焉,一萬二千魂魄之君焉,泥丸之中有長生不死之大君焉。二儀四象,八卦九官、方丈蓬壺,并悉圓滿,無少不具。日月在乎崑崙之下,流光散於金池。金者內應於肺,肺者反應於鼻;木者內應於肝,肝者外應於目。目隨五色而盲,鼻逐五香而塞。金木問隔,流光外門,神珠散失,斯其至於死者耶。
夫能回日月之華景,照太極之崑崙山者,何道也吾左右之目者,日月也。照於十有二時之中,於是天門開焉,真仙自至而返童矣,三年而結黃雲,千日而成聖胎,九年而登金闕,十有二年而登三臺,如是則龍虎自然交矣。上帝安於金臺,眾神惟慕瞻乎天表。仙君因告凱曰:汝受靈文,汝心當如死灰焉,.積功十有二年,斯躡於仙梯,白光生於圓象,紫氣衝於雲霓,壽與天地齊矣。凱下拜登受。仙君申言曰:內照返靈光,太一含真芳,馨香散華谷,鬱鬱生紫房,天門開上蒼,默默朝玉皇,知此則靈光自照,內境精明矣。吾觀夫竺乾之象,其頂出白色,在乎圓光之中而坐寶蓮,然則道之成矣。佛老豈有異乎
服氣篇
資穀以強,資氣以靈;強則有衰,靈則長生。
至游子曰:夫人稟天地元氣而生,故一吐一納,內外相應焉。六氣者,分屬於五臟,餘一氣則包乎三焦者也。能服其氣,一年則氣通矣,二年則氣行矣,三年則氣成凝結為玄珠矣。氣者,道也;道者,虛無也;虛無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為也;無為者,心也。心不動者何也內心不起則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則神和,神和則氣和,氣和則元氣自充,元氣自充則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則百脈流通,百脈流通則津液上應,津液上應則五味止絕,飢渴不生,反老還童當自玆始矣。故始也,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神。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髮,九年易形。三萬六千神居於其身,化為仙人矣。夫神者,無形之至靈也。故神稟於道,靜而合乎性焉;人稟於神,動而合乎情焉。是以率性則神凝,久則神止,極則神遷,止則生,遷則死,皆情之所移,非神之所使也。服氣之士,一念而神升乎三界之外,下登乎崑崙之丘,入於絳宮,徹於涌泉,使元氣輪轉而不窮。《經》曰:元氣流通,不死之道也。
服霧篇
天地之精,散而為霧;餌其英華,形可以駐。
束華玉妃嘗告張微子曰:吾有服霧之方。微子曰:敢問何謂也玉妃曰:霧者,山澤華精,金石之盈氣也。久服之能散形入空,與雲合體矣。微子曰:敢咨其方玉妃曰:吾以平旦之初,坐臥任己,先暝其目,內觀五臟,而後口出呼氣二十有四過,目見五色之氣,繞纏乎尺宅之上,納乎玉池之中者五十過,咽津者亦如之,既,祝曰:太陽發輝,雲霧四遷,結氣宛曲,五色洞天。神姻合啟,金石華真。藹鬱紫空,煉形保全。出景藏幽,五靈化分。合明扇靈,時乘六雲。和攝我身,上昇九天。既已,復琢齒者七,咽液者七。久而行之,可以乘雲霧而逝矣。
內景篇
一身之中,有神司之;心安神寧,形則不衰。
梁丘子曰:黃庭者,腦中、心中、脾中者也。
《經》曰:琴心三疊舞仙胎。何也琴,和也;疊,積也。存三丹田,使和積如一。胎仙者,胎息也;猶胎在腹有氣而無息也。
《經》曰:七羹玉籥閉兩扉,何也七竅開合,譬夫關籥,用之以道,不妄開焉。存神閉目者,二扉也。
《經》曰:重疊金關密樞機。何也守精神而不泄也。
《經》曰:靈臺盤固不衰竭。何也心者,靈臺也。有神靈居之,靜則守一,動則存神,神全則體安,斯不衰竭矣。
《經》曰:天中之嶽精謹修。何也天中之嶽者,鼻也。數按其左右則其氣平矣,所謂灌溉中嶽者也。
《經》曰:宅中有真裳衣丹,審能見之無疾患。何也元陽子曰:常存心神則無病矣。
《經》曰:翳鬱道煙主清濁。何也翳鬱者,木象也。得火則煙生,得陽則氣清,清則目明,濁則目暗矣。
《經》曰:心部之宮蓮含華,主適寒熱榮衛和。何也寒熱,陰陽靜躁之氣也。人常和適以榮衛其身,老子所謂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者也。
《經》曰:外應口舌吐五華,臨絕呼之亦登蘇。何也心主口舌者也,吐納五臟之津,辨識五行之味,有疾則當存丹元,童子朱衣赤冠以救護焉。
《經》曰:肝部之宮翠重裹,主諸關鏡聰明始。何也青陽之本始,竅於目,五行之關鏡也。
《經》曰:攝魂還魄永無傾。何也月之三日、十有三日、二十有三日,其夕三魂奔尸游於外,攝之者常仰視,去枕,伸足,交手於心之上,暝目,閉氣三息,扣齒三通,既,以存心之中,有赤氣如鸚子從內出於咽中,赤氣益大,覆於其身而變成火,以焚其身,覺其體小,熱則呼三魂之名曰:爽靈、胎光、幽精,而微祝曰:太微玄宮,中黃始青。內煉三魂,胎光安寧。神寶玉室,與我復生。不得妄動,監者太靈。若欲飛行,惟詣上清。若有飢渴,得飲玉精。月之朔、望及晦,七魄流蕩,則夕當仰眠,伸足,以其掌掩耳,令指相接於頸上,閉息七過,叩齒七通,心存鼻端,白氣其大如豆,須臾漸大,冠於其身上下九重,其氣忽成二青龍,在二眉之中,白虎在於鼻之左右,朱雀在於心之上,靈蛇在於左足之下。有二玉女衣錦衣,手執火光,當於耳門。既已,咽唾七過,呼七魄之名曰: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陰穢、臭肺,則祝曰:素氣九還,制魄邪奸。天狩守戶,嬌女執關。煉魂和柔,與我相安。不得妄動,看察形顏。若有飢渴,飲日月丹。
《經》曰:腎部之官玄闕員,中有童子真上玄,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青液津。何也上玄者,心也。氣與腎連,故五臟六府九液相交,百脈流通,廢一不可焉。九液者,九竅之津也。腎官主於耳,其氣衰則陰襲其陽,和合則百脈津液流通矣。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其陽不衰矣。
《經》曰:二部水王對生門,使人長生昇九天。何也元陽子曰:寒暑相催#1,男女相成。腎之左男戴日,右女戴月,其水王則化為赤子,赤子化為真人而昇於九天。九天者,九黑也。青天之氣主生者也。
《經》曰:含漱金醴吞玉英,遂至不死三蟲亡。何也金醴、玉英,口中之津也。心中胃口有詫女嬰兒,裸而無衣正立於胃管,張口承注靈液,仰吸五氣,當漱滿口內外津液,滿口吞之,遣入玄女口中,五過既畢,叩齒三通,咽液九過,則三蟲亡矣。
《經》曰:常念三房相通達,存漱五牙不飢渴。何也明堂、洞房、丹田之房,三三如九,合九為一。五牙者,五行之生氣也。常以立春之日鸚嗚之時,入室東向九拜,平坐,叩齒九通,思束方安寶華林青靈元始老君九千萬人下降,室內鬱鬱如雲,以覆其形,從口而入,直下於肝,祝曰:九氣青天,元始上清,皇老尊神,衣服為青,役御天官,煥明歲星,散輝流芳,陶溉我形,上食朝霞,服引木精,因養青牙,保鎮於靈,肝府充縊,玉芝自生,延年駐色,顏及童嬰,五氣混合,天地長并。祝已,即引青氣九咽而止。
《經》曰:五嶽之雲氣彭亨,保灌玉廬以自償,玉盧,鼻也。五形圓堅無災殃。何也五嶽之氣者,五藏之氣也,疏通無壅則三蟲自亡,出入玄牝,綿綿不絕,於是存煉道成,虛室生白,五藏堅圓,斯疾不生矣。
《經》曰:五靈夜燭煥八區。何也五靈者,五星也。羅列一身,常能存之,則與天地同體矣。
《經》曰:方寸之中念深藏。何也方寸之中是為下關,在臍之下三寸,其方圓一寸,以藏精者也。方靜圓動,不動不靜,惟當杜塞不可泄焉。
《經》曰:內挾日月列宿陳,七曜九元冠生門。何也於子之時,心存西方太白星,在二眉之間上直入於一寸,是為玉堂、紫闕,左日右月。次存北方辰星,在於帝鄉、玄宮;玄宮者,在於髮際五分直入一寸是也。次存束方歲星,在於洞闕、朱臺;朱臺者,在目之後直入一寸是也。次存南方熒惑星,在於玉門、華方;華方者,在於目毗之際五分,直入五分是也。次存中央鎮星,在於金室、長谷;長谷者,在於人中直入二分是也。其存之如綴懸於上,叩齒五通,咽液五過。微祝曰:高元紫闕,中有五神,寶耀敷輝,放光衝門,精氣積生,化為老人,首巾素容綠被絳裙,右帶流鈴,左帶虎賁,手把天剛,散絳飛辰,足躡華蓋,吐芒煉神,三景保守,令我得身,養魂制魄,乘楓飛仙。故七曜者,七星也。配七竅者也。九天者,九辰也,配九竅者也,廢一不可焉。
《經》曰:氣亡液漏非已形,專閉御景乃長寧。何也閉房煉氣,不遠唾,不多言,閉****,存日月之光是也。上清有採飛根之法,常以日出之初東向叩齒九通。陰祝曰:日魂珠景,昭韜綠瑛,回霞赤童,玄炎諷象。既已,暝目握固,存五色流霞,俱入於口,是為日華飛根者也。於是向日吞霞四十五,咽復咽液九過。
《經》曰:五行相催返歸一,三五合氣九九節。何也五行之生克周而復始,相催之道返歸於一。一者,水數也。是乃五行之首,萬物之宗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一也。一者,元之稱也。萬物所成,故曰終歸一也。三者,在人則耳、鼻、口也。五者,帝精也。故三五合,三三為九者也。夫三五者,天地之根蒂,六合之要會,九宮之氣節也。三元之氣,混成之精,出入上清、太素之宮,能存思之則得長生之道也。
《經》曰:高奔日月吾上道。何也有吞月精之法,俟月出西向叩齒十通,微呼月魄五夫人之名而祝曰:月魄皎蕭,芬艷翳察,婉虛靈蘭,鬱華結翹,淳金清熒,艮容臺標。於是瞑目握固,存月中五色精光俱入於口,其月光之中有黃氣,其大如目瞳,是為飛黃月華玉胞之精者也,能修之則鬱儀奔日,結璘奔月,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者也。
《經》曰:玄元上下魂魄煉,一之為物頗卒見。何也資一以為煉神,煉神以合一。一者,無為之稱也。其心恬淡以得之而不可見也,守真志滿一自歸己焉。
《經》曰:結珠固精養神根。何也結珠者,咽液先後相次如珠,固精不泄焉。神根者,形軀也。
《經》曰:坐起吾俱共棟梁,晝夜耀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何也神以身為屋邑,是為其棟梁者也。心神用捨,與目相應。華精者,目精也。心開則目開,晝陽而暮陰,故曰調陰陽也。
《經》曰:散髮無欲以長存,五味皆至正氣還。何也胎息之法,仰外散髮,其枕高二寸二分,屈左右手之拇指,握固,閉目,伸左右臂去其身五寸,及漱滿口,咽其津液者三,微以鼻內之氣入五六息而吐之。一呼一吸為一息。至十吐氣可以噸呻,呻畢復為之,滿四九為一竟焉。一竟者,七日一復也。散髮者,無為無欲,神凝液流,元氣入於臟,以成五味而俱至焉。合五為一,寂然清靜焉。
外景篇
玉牝金籥,以堅其內;獨飧太和,可以不死。
《經》曰:上有黃庭下關元。何一也黃庭者,在首之中,明堂、洞房、丹一田是也。二眉卻入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丹田。三者為上元之一一也。黃庭者,兩半而成洞房,中生赤一子則為一焉。常思之無失,則赤子化為真人在明堂之中。故知一者在明堂者也。行氣導引,閉目內視,安心定志,混沌無涯,致其精上流於泥丸焉。明堂之中有君臣,洞房之中有父母,丹田之中有夫婦。或曰:黃庭者,脾也。其治在中關元臍之下三寸,元陽之門在於其前,懸精如鏡,明照於一身。此道也。
《經》曰:後有幽闕前命門,呼吸廬門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何也幽闕者,二腎也。其狀如覆杯,去臍三寸,上小下大,有日月焉。命門者,臍之下也。呼吸喘息者何也氣出為呼,氣入為吸。廬者,鼻也,是為吐故納新之要焉。眉問卻入三寸者,丹田宮也。玉池清水者,口之津液也。靈根者,舌也。常當琢齒漱液,可以溉灌舌根焉。
《經》曰:外本三陽神自來,三陽可長生。何也男八女七,者,三光之曆候也。內養從此而生,與日月相守,天地相保焉。三陽嬰兒生時,一神魂魄來入於胎中,鼻引陽氣取之以內養。赤子、真人、嬰兒,是為三陰,所謂陰神一也。魂,陽也;魄,陰也。世之人無有道德則魂魄離身散矣。夫能拘魂制魄,使不動作,常在身中,則道合於自然者也。
《經》曰:遊璣懸珠還無端,玉牝金鑰身圓堅。何也遊璣運轉,氣脈流通而不止也。閉口養神,漱練醴泉如流珠也。陰為牝,陽為鑰,兩不相傷,得乎口和,還精煉形,故得圓堅也。
《經》曰:象以四時囗如丹,仰前後卑各異門,送以還丹與玄泉,象龜引氣至靈根。何也明堂四達,應於四時,真人子丹之所居。咀嚼其氣,夫能思之則壽無窮焉。首與足,腎與心,心赤腎黑,本於同根。水火相克,故異門也。丹者,血也。化入下元,變為白精#2。當此之時縮鼻還之,上至於泥丸,下至於口,變為玉泉,以鼻引氣至於舌根,咽送於腹則雷嗚應之,此真氣使之然也。
《經》曰: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何也世人食土地之精,以死報地;聖人食元和之氣,以仙報天。故學仙者朝食陽氣,暮食陰氣,并元氣則可以不死矣。
《經》曰:道自持我神明光,晝日昭昭夜自守,渴自有漿飢得飽。何也思心中之赤氣,明照萬神,守日月之光,念二腎之根,晝守光夜守神,飢食自然之氣,渴飲華池之漿,則不飢渴而長生矣。
《經》曰:經歷六府藏卯酉,轉陽之陰藏於九。何也根生六府,藏於卯酉,其要妙者也,陽反屬陰,轉體相就,還藏於九。九為首焉,此所謂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也。常於鸚嗚之時,仰臥披髮,琢齒三十六通,****咽氣,斯遠死之道也。
《經》曰:肝之為氣脩而長,羅列五臟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飲漿。何也脩氣上行,達於其首,以補泥丸。五宮六府各有所主,故腎之上下有日月三光焉。三光者,日、月、星候也。三焦者,三關元也。漿者,華池也。
《經》曰:我神魂魄在中央,****流泉去鼻香,立於玄膺含明堂。何也中央魂魄者,二腎也。左魂右魄,晝則以魂守魄焉,暮則以魄守魂焉,拘魂制魄,不得動作可也。陰陽交接,漏液失精,則飲食無味鼻失芳香矣。舌下者,玄膺也。肺者,明堂也。含氣咽之,灌於明堂,則流行於身中矣。
《經》曰:通我精華調陰陽,伏於玄門候天道。何也此蓄精養神者也,負陰抱陽,調其精神。夫玄門者,鼻也。候上都之一神,使守精神以念其身焉。
《經》曰:清靜無為神留止,精神上下關分理。何也內修其道作無為焉,外修其道作無欲焉,於是心不煩亂,精神留止。精者,神也。氣者,道也。保精息氣,上下各有分理焉。當精思上下部,以守一神可也。
《經》曰:七孔已通不知老,還坐天門候陰陽,下於喉嚨通神明,過華蓋下清且凍,入清靈淵見吾形。何也首面七孔者,精神之門戶也,通利其身則不老矣。朝食陽氣,暮食陰氣,會於口中。於是喉嚨之中有十二亭長,皆持玉戟守之,真人在其內主通氣上下者也。眉者,華蓋也。神位其中,入於腦戶,見於泥丸,可以卻白駐年矣。
《經》曰:還過華池動腎精,立於明堂望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何也從其腦戶曆脊下入於腎者也。眉問卻入一寸是為明堂,卻入三寸是為丹田。鼻者,天根也;引其真氣晝夜綿綿可也。
《經》曰:隨鼻上下開二耳,閥視天地存童子,調和精華理髮齒。何也元氣出入於鼻,上下通於二耳也。天者,首也;地者,下部也。童子者,存念守一神也。吸其五氣,琢齒三十六通,咽津三十六過,可以理玄白也。
《經》曰:藏養靈根不復枯。何也養舌之根則不復枯燥,舌之下有醴泉,其出如流珠,常含而咽之勿妄吐也。
《經》曰: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將有餘,脾中之神遊中宮。何也人生繫帶於****,常當愛養之勿妄施捨,則精凝如玉,在於下部也,可以長生焉。脾者,在太倉之上,朝為老君守理,暮游明堂,為太一君者也。
《經》曰:通利血脈汗為漿。何也五內安寧,手足汗液,此神明之信也。
《經》曰:上察天氣年益長。何也食其元氣則骨輕矣,氣與神相和則壽三百年矣。
《經》曰:服食玄氣可遂生,還過七門飲太淵。何也玄氣者,二腎問之白氣也。太淵者,咽口中之醴泉也。
#1催:輯要本作『推』。
#2精:輯要本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