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战争
29118100000004

第4章 思维风暴:聪明人是如何想的(3)

伞包质量有问题,根源还是在伞包的生产上。当厂领导找检验专家刻苦认真地检查工序的时候,只有新的厂长懂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聪明的厂长会先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用最简单的“法则”去解决问题,从而不会陷入混沌而杂乱的漩涡中。

30欲擒故纵法

唐庄宗李存勖到中牟县打猎。

中牟县令慌忙出来接驾,并跪在庄宗的马前,为民请命,希望庄宗在打猎时不要践踏庄稼。谁知,庄宗却大怒,并呵斥了县令一顿。伶官敬新磨见势不妙,赶紧令人把县令抓到庄宗面前,斥责道:“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好打猎吗?”

县令只知低头应诺。后来,敬新磨两句话就把他“救”了,同时还批评了庄宗的田猎。

敬新磨说了什么?

思维的发展过程不是只有直线式前进而已。前方已经有墙壁挡住了,偏偏还要硬闯,到头来撞个“人仰马翻”。除了受伤之外,对事情又有什么帮助?当中牟县令劝驾时,已经被呵斥了一顿。如果敬新磨还是逆着唐庄宗,只怕会招惹更大的麻烦。当路不能直通的时候,就要学会巧妙地改变策略。劝谏尤需如此。

31兜圈思维法

由1897年2月17日起,列宁因遭遇迫害而被沙俄当局流放到西伯利亚。流放期间,他与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搬到舒申斯克村居住。

当时,舒申斯克村的附近地区也流放着许多革命同志。为了与别的流放地的同志们会面、开会、商讨等,列宁经常要在各流放地间奔走。然而,按沙俄政府的规定,政治犯如果离开自己的流放地去到别处,必须向当地县警察局提出申请。申请得到批准后才可以行动,但警察局有权拒绝。这样,列宁不得不与警察局周旋以设法取证。

有一次,列宁想到捷辛斯克会见流放在那里的著名革命家克尔日札诺夫斯基,这又得向警察局请示。可是当地县警察局长非常严格,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流放者离开当地。有意无意间,经过多方探听,列宁得知县警察局局长非常热衷于地质考察。于是,足智多谋的他就给警察局局长写了封信。

最后,局长看完信后,二话不说便笑着给列宁包括他的妻子签发了许可证,甚至还特意派专车亲自送许可证到列宁的手里。

你能猜到列宁信里写了什么内容吗?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无法一条道路通到底的。与其直来直去碰钉子,被南墙撞个头破血流,不如试试绕个弯、兜个圈,避开险滩暗礁,兴许可以一路顺风又顺水地行进。要签发许可证的理由可以很多。如果能够避免直竿子探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又何愁打不开取证之路?

32拐弯抹角法

有一个很喜欢吃螃蟹的人来到了一家海鲜餐厅,那家餐厅在广告上说专门供应活的大闸蟹。

当侍者把他点的清蒸大闸蟹送上桌子时,他忙不迭地扯下了一条蟹腿啃了起来。然而,才吃几口,他就知道这不是鲜的螃蟹,是冻过的。于是,他放下蟹腿,然后低下头对着螃蟹吹气。一旁的侍者好奇地问他怎么不趁热吃?他说:“我正在和它沟通呢!我告诉它,上周我在它的老家阳澄湖不小心丢了一个金戒指,问它有没有看见。你猜它怎么回答我?”

侍者摇了摇头。

你知道答案吗?

螃蟹不新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已经上当受骗了,明着叫喊,也没见得侍者会解决什么问题。再者,于自己面子也挂不住。既如此,又何须太过动气?直接明说不好,就拐个弯呗。换一种方式,迂回地前进,或者会更好。

33逆向思维法

在众多以定位策略取胜的产品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20世纪60年代后期七喜与可乐的大战。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两大可乐几乎垄断了饮料界的整个市场。但是,七喜是1968年刚刚问世的新生饮料。当时,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可乐饮料的口味。甚至,在他们的思维认识中,也只有可乐才是饮料。但是,七喜也是一种饮料,也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同。那么,七喜要如何才能打破传统而进入市场,进入消费者的视野?

纵观市场,似乎已经无路可走。令人欣喜的是,最终,七喜却以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口号便打开了市场的入口。策略打出的第一年,销售量便上升了15%。七喜的口号是什么?

要打破传统的逻辑习惯和思维方式,就必须到饮用者也就是消费者的头脑中寻找产品的定位。习惯了某种东西的时候,不是人们不想改变、不去改变,而是,人们已经陷入了习惯的圈子里。他们已经忘了,习惯在没有成为“习惯”之前,也是“没有习惯”的。与其顺着习惯去想“难题”,不如试试反过来自己创造习惯?

34一劳永逸法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海岛上沉积了好多价值连城的珍珠。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根本就没有人能接近海岛,除了海岸附近的海鸟。而这种鸟每到白天都会飞到岛上去吃珍珠。于是,人们开始捕杀那些飞回岸边的海鸟。

时间长了,海鸟渐渐灭绝,即使剩下的几只也过得心惊胆战,只要稍微闻到人的气息都会逃得了无踪迹。后来,有一个商人却在海岸附近买下了大片的树林,并围上了栅栏,不让闲人随便进入。

最后,这位商人却成为了百万富翁。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杀鸟取珍珠,需要的是枪法,更需要的是海鸟的出现。但是,这一切都过于费劲,更过于残忍。珍珠是在海鸟的肚子里,可在人们不断的追求过程中,这点已被遗忘。他们只顾着“杀鸡取卵”,却忘了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多一点“高瞻远瞩”,也许可以来个一劳永逸!

35嫁接思维法

一战期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把芝加哥某家报社告上了法庭,罪名是诽谤。该报社曾对福特妄加评论,说他是“无知的和平主义者”。为了补救自己捅下的篓子,报社请来了辩护律师,并商定了周详的法庭辩论方案。

开庭那天,辩护律师对福特提出了一连串攻击性的问题,发起了咄咄逼人的进攻。这些问题非常怪僻,诸如班奈克·亚诺得是什么人、1776年的战争中派来美国的英军士兵有多少死伤人数,等等。其着眼点,就是企图使具有制造汽车专业知识的福特无法回答,从而使他在陪审团眼中变成一个无知的人。这样就可以证明,报社的评论是正确的。

当时,福特真的被那些诘问逼得疲惫不堪,甚至已经无力应付。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福特却进行了反问,让对方辩护律师哑口无言,而法庭也不得不承认了福特并非无知之徒。

你知道福特是如何反问辩护律师的吗?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世上没有真正的“万能通”。像福特一样,遭遇那些有意的诘问,再合理的解释也只是无力的抢白。但是,“我”不知道,总有人知道啊!所以,这时候,不如尝试把问题嫁接到某些事物身上。

36偷天换日法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之后,蜀军按诸葛亮遗嘱有秩序地缓缓撤退。

魏国将领夏侯霸查看后,不见蜀兵一卒,急报司马懿蜀兵已撤退。司马懿跺脚说:“我们还将信将疑什么,真是笨蛋!孔明真的已经死了!快快追杀!”于是,率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大军杀奔五丈原。当他们摇旗呐喊进入蜀营时,果然人去寨空。司马懿当即令儿子在后面驱赶兵丁,自己一马当先去追杀。

不久,司马懿即见蜀兵影踪,追赶便更为奋力。不料,山后忽然一声炮响,喊杀声此伏彼起。只见蜀兵杀出,树影中还飘出军旗,依稀可见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侯诸葛亮。”与此同时,还有几十个将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戴纶帽、摇鹅毛扇的孔明。司马懿大惊失色,即令全军撤退。

背后姜维大叫:“不要逃,你中了我们丞相的计策了!”但,此时的魏军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只顾弃甲丢盔,各自逃命。魏军在逃命中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而奔走50里的司马懿则被两名魏将赶上,被告之蜀军已经远走,喘息半晌方回过神来。

隔了两天,乡民相互传告时,司马懿方知自己又一次上了诸葛亮的当。

孔明确实死了,可司马懿所看到的人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