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时期,吴县有个县令叫罗际。在他做县令的时候,接到了一起盗马案。
被盗马的主人是个老人。他报案的时候,急得满头大汗的。罗际很同情他,让他安静下来,好好细说马的模样。老人叹息着,回答说:“唉,都怪我马虎,才让偷马贼钻了空子。那可是一匹好马呀,四岁口,个大脊宽,四蹄雪白,身上红得像火炭一样,跑得可快呢。”罗际接着问他,有没有在马被盗的当晚听到什么动静。老人思忖了一会儿,就说估计在半夜的时候听到了马的叫声,可能是马贩子从村上经过了。
问完话后,罗际便让老人暂且先回去,等候通知。过了几天,又传来老人到堂上确认,果然找到了被盗走的马。
罗际是怎么做的呢?
马已经被盗,自然是不能登寻物启事了。更为值得庆幸的是,罗际起码知道了老人的马大概的模样,还有被盗的相关一些情况。根据逻辑分析,已可推测到盗马之人。关键就是要一个好的办法,不动声色地让对方自投罗网。
154好看的胡子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并与契诃夫、欧·亨利一起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尽管如此,他也难免遭受一些无知贵族的责难。一次,一个贵族夫人质问莫泊桑:“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么个大胡子呢?”
你知道莫泊桑后来是如何反击的吗?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构思总是别具匠心,情节也是波澜起伏,变化多端。读了他的小说,每每都是让人回味无穷。贵妇人自以为可以难倒莫泊桑,于是自作聪明来挑战莫泊桑。却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面对质难,不必急躁,不必烦恼,只需瞄准靶子,把准方向,即可击中要害。
155服装专柜
有一所大学的许多毕业生都到一家公司去应聘。但是,当时正逢经济衰退之际,许多公司都在裁员。所以,尽管有人有介绍信,该百货公司始终以公司生意不好为由拒绝录用。
这一天,又有一个学生欲到百货公司寻求差使。当时,他们的同学都哄笑起来,叫他别浪费时间。然而,这个小伙子还是胸有成竹地来到了百货公司的办公室,手上并没有任何的介绍信。他径直来到了经理办公室,让人送进去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本人有一个主意,可帮你从大萧条中解脱出来。可否与你一谈?”
经理果真把他请了进去,而且后来真的得到了工作,并扭转了公司的生意局面。
这位小伙子是怎么做的?
要在大萧条中解脱出来,不是易事,却又往往事在人为。百货公司的衰退与发展,全靠营业额的凭证。而要提高营业额,当然少不了考虑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只有懂得求异创新,即使没有介绍信、没有求职信也能赢取工作机会。
156毛姆卖书
毛姆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在他未成名之前,因为家里一直很贫穷,经常饿着肚子写小说。
有一次,毛姆刚写完的小说要出版了,但他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付新书的广告宣传费。正在他百般苦恼之际,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宣传方法。接着,他来到了英国一家有名报社的广告部,直接面见了经理。经理对他说:“亲爱的毛姆先生,在我们的报纸上刊登广告的费用是相当昂贵的,请问您有那么多钱做广告吗?”
毛姆却笑了笑,很平静地说出了他的来意,报社经理听后惊讶不已。后来,毛姆的书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毛姆到底去报社做了什么?
广告,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小说写完了,却未必有人知道,所以必须加以宣传。毛姆没有巨额费用支付广告费,但别的宣传方式却也足以应付自如。
157飞机抛下的手表
在瑞士手表备受追捧的背景下,日本西铁城手表公司在澳大利亚推出手表时,遭受了空前的冷遇。当时,澳大利亚人非常排斥这种新手表,更多的甚至一无所知。
为了打开澳大利亚的销售市场,西铁城公司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想出办法促销手表。后来,他们在各大媒体上宣布:“某时,本公司将派一架直升机在某空地上抛下一批手表,谁先抢到,手表就归谁所有。”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居民的关注。当然,还有更多的媒体进行现场拍摄。
指定时间到的时候,直升机果然飞了起来,并在百余米高处扔下了大量的西铁城手表。就这样,西铁城便开始得到澳大利亚人的喜爱。你知道为什么吗?
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可,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过程。在人们不知道新生事物的时候,创造了新事物的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人们知道它的特性,特别是它的优势和用途。
158贝利的巧答
足球天王黑珍珠贝利,被喻为足球史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他的身材不算出众,却在体育上有着惊人的天赋。
贝利的球技,令世界疯狂,更让敌手闻风丧胆。据悉,在他的体育生涯中,共踢了1363场正式比赛,打进1281个进球,这是有官方记载情况下的历史最高纪录。贝利是许多足球迷心中的偶像,也是巴西的民族英雄。
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你觉得自己哪一个球踢得最好?”贝利不假思索地回答:“下一个!”引得观众啧啧称赞。
当他踢进第一千个球、创了新纪录后,又有人问:“在这些球当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你猜得到贝利是如何回答的吗?
体育精神,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的宗旨,是更高、更快、更强。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59梁毗哭金平乱
隋文帝时,西宁少数民族的酋长把金子的多寡视为富有的象征。一旦听说谁家金子多了,别的酋长就会大动干戈去夺取。不是我打你,就是你打我,闹得鸡飞狗跳,民怨沸腾。
新上任的州刺史梁毗贴了文告一再地三令五申,可酋长们依然若无其事地我行我素。却有一点,他们都达成了共识似的,一个个偷偷地赠送金子给梁刺史,而且一个比一个多。
梁毗心里很不舒服。退回去吧,怕那些家伙会恼羞成怒;不退吧,他们又会更加为非作歹。思忖了一会儿后,他决定了次晚摆酒宴请酋长们。
那天晚上,酒过三巡后,梁毗命人端出所有的金子,竟当场大哭起来。众酋长不知所措,问是否嫌弃送得太少,梁毗却哭得更响亮:“你们为了争夺它,时刻不停地互相残杀。现在,你们又把这害人精送给了我,故意让我‘肥’起来,是不是也想杀我呢?”大惊失色的酋长们忙解释说自己是出于一片好心。
最后,梁毗只是再说了一句话,便巧妙地把各人送来的金子物归原主。之后,酋长们不再为了金子你争我夺了。后来,隋文帝还为此记功,升任梁毗为大理卿,掌管全国司法。
你知道梁毗接下来说了什么话才把金子退还给酋长们的吗?
面对那金光闪闪的金子,梁毗实在是左右为难,进退不得。金子是得退的,以免生发事端。吃人嘴软,拿人手软嘛。可是,不能因为退金子而激怒了那些酋长啊!当梁毗对着金子大哭时,着实令酋长们如坠五里云雾。但也正是这一哭,打乱了酋长们的方寸,杀了个回马枪便让酋长们措手不及。
160况钟擒偷油之鼠
明朝况钟任苏州知府时,事事根据朝廷法令办理,又处处照顾到百姓的艰难困苦,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当时的人们都叫况钟为“况青天”。
有一次,况钟奉派监斩,被斩首的人高喊冤枉。他感觉案情确有不实之处,便请求复查。况钟争得半个月的期限后,亲自到案发地查访。原来是赌徒娄阿鼠到死者尤葫芦家窃财杀人,死者的继女苏戌娟及外地客商熊友兰却被无锡知县屈打成招。况钟已经找出物证——在死者家中的床后找到一粒骰子,但尤葫芦并无赌博的恶习。
几经周折,况钟找到了躲在惠山脚下一座破庙里的娄阿鼠,当时做贼心虚的娄阿鼠正求神灵保佑。但是,娄阿鼠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糊里糊涂中了况钟的圈套。
你知道况钟是如何智擒娄阿鼠的吗?
杀人后的赌棍娄阿鼠藏身破庙,可见其内心的惊恐。这时候况钟当然可以直接派人缉拿,但是,是否有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让娄阿鼠自动现身的妙计?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又何必一定要大费周章而不走捷径?
161宋清巧判是非案
明朝嘉靖年间,宋清在河北任知县时,因巧断过不少案子,被称为“铁判官”。
有一天,宋清正在县衙办公,从外面来了个名叫王讳的男子,自称是卖蜜饯为生的小贩,还拿出包袱里的几盒蜜饯为证。他诉说自己摆渡过河时,被渔民抢走了50两银子。宋清当即命令衙役跟随王讳前往渡口捉拿渔民。
谁知,渔民一到堂上就大喊冤枉,说包里的50两银子是自己两年多的积蓄。宋清听后,便思考了一会儿。
接着,很快地,他就查明了事情的真相,还了渔民一个公道。他是怎么做的?
按常理而言,查案子必然要理清前因后果,再抽丝剥茧,一步步查个水落石出。但是,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按常规出牌的。不为条条框框所累,才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开阔眼前的视野,寻出别样的天空。
162郑堂解宰相难题
明代有个智慧过人的才子叫郑堂。当时的宰相严嵩早闻其名,于是把他召进府内,准备留以察看,再决定是否重用他。
一天晚上,严嵩令家奴整理了一大间房子,使得里面空荡荡的,一无所有。然后,他把郑堂及其他20个幕僚、军师都带到这个房间。严嵩说:“这是一个空房间,限你们在一个晚上搬进东西把房间填满。谁填塞得又满又快,谁就获胜。这次比赛事关重大,成绩最优的人将获取本府的甲级军师头衔,其次则是乙级、丙级,劣者不予录用。”
当时,20个幕僚、军师立刻分为两组,敲锣打鼓地急切磋商起来。第一组认为用沙袋一包包填满,第二组则用稻草一捆捆填塞。只有郑堂置身事外一样,在屋角落里打瞌睡。严嵩叫家奴把他摇醒,并问他用什么办法可以填满房间。
郑堂却只揉揉眼睛,便一下子就解答了宰相的难题,获取了甲级军师的头衔。
猜一猜,郑堂是怎么做的?
不管是沙包还是稻草,似乎都让人觉得无可厚非。然而,都太费力气了。唯有郑堂不动声色,轻轻松松解答了难题。其实,没有人规定填满房间的东西一定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的物体。只是,那些幕僚和军师都掉进了自己圈定的套子里不能自拔了。
163惯性的思考
有一家经营很好的酒店,人气旺盛、财源广进,老总便决定再开展另外一项业务。因为,他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这家酒店了。于是,他决定在当时酒店现有的三个部门中物色一位总经理。
他把三个部门的经理叫来之后,先后问了三个经理同样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一个部门经理很果断地回答:“先有鸡。”第二个部门经理则很自信地说:“先有蛋。”
第三个部门经理却很认真地回答老总,让老总大加赞赏。后来,第三个部门经理就被任命为酒店的总经理。
想一想,第三个部门经理是怎么回答老总的问题的?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只怕至今仍让哲学家们争论不休。前两个部门经理太死板,太不会转弯子。就事论事,往往会让人陷于惯性的圈子里无法跳出。只有挣脱思维框架的束缚,才能走上“峰回路转”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