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守护型婴幼儿保育
29117900000006

第6章 守护型保育的基础

保育

保育,是指为了维持孩子生命及稳定孩子情绪而由保育人员实施的保护;教育,是指为了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成熟发育所提供的帮助。如果这样划分,则对3岁以下的孩子提供的是保育,对3岁以上的孩子提供的是教育。或者说,托儿所中提供的是保育,幼儿园中提供的是教育。然而,保育与教育不是按照年龄而平行划分的。

只有在必要和很好的保育下,才能维持生命,稳定情绪。而只有生命得到维持,情绪稳定,孩子们才能够进行能动性的活动。因此,保育人员应该组成能够稳定孩子情绪的孩子集体,同时,保育人员的集体也必须是一个稳定的集体。

养护教育≠养护教育

情绪稳定

“孩子们情绪不稳定”,我们经常可以从各个保育园听到这样的反应。说孩子们一点也不老实,很吵。果真孩子们都是“情绪不稳定”吗?而一点麻烦都没有,一直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那里的孩子就是“情绪稳定”吗?

我并不认为是这样。情绪稳定的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和朋友们玩,生性活泼的孩子,是完成了必要发育的孩子。高兴的时候发出高兴的声音,悲伤的时候能够哭出来,放心地将自己的心情向外部表达。

而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没有自信,不会积极地与人交流,去进行各种体验。缺乏人与人交流中产生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而由我们去培育这种自发性和自主性却相当困难。如果在缺乏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环境下生活,那么,这个孩子今后的教育及在社会生存则会更加困难。

因此,保育人员首先要在与孩子们的信赖关系中,稳定他们的情绪。孩子们的情绪稳定了,才会主动地与他人接触,才会积极地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自己会学习很多东西。保育员对孩子们的爱,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积极地帮助孩子,这些构成了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基础。

为了孩子“情绪稳定”,保育人员应该做到:

1.准确地满足孩子的欲求

那么,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当孩子有欲求时,必须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欲求,然后去满足孩子的欲求。孩子在其所处的状况下,会有必要的欲求。因此,需要理解孩子欲求的本质。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求,就要准确地把握每个孩子所处的状态以及发育过程等。当孩子不能专心致志地玩,情绪不稳定时,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符合孩子发育过程的东西给他玩。还有,可能是那个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发育过程。或许是在没有理解孩子发育状况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欲求没有以应答性的关心或语言来对应。这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不稳定。

2.接受并与孩子的欲求产生共鸣

满足孩子的欲求,并不一定是一一兑现他们的欲求。对于磨磨蹭蹭的孩子,即使你给了他想要的东西,他还是会哭个不停。那是因为他不单是想要那个东西,而是希望你能够与他共有他想要那个东西的心情。因此,保育人员在稳定孩子情绪时,需要包容和感受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在理解和感受孩子心情的过程中,逐渐与孩子们建立起持续的信赖关系。

比如,保育人员对于专心致志地玩着泥巴不肯回来的孩子,不应该说“快点回来!”而是应该对忘记时间、满身泥巴的孩子笑着说:“你玩得很开心,是吧?”这时,孩子会从感受到你理解了他专心致志的心情中得到满足,会笑着说“嗯”。这时候,孩子的心里会说“那,我们一起回屋吧!”通过反复不断地积累这种“接受”“共感”行为,孩子和保育人员之间会自然地建立起信赖关系。在这种有着牢固基础的关系中,孩子的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3.培养自信=自尊的情感

稳定情绪还需要一种因素,就是“自尊的情感”,就是对自己拥有自信,自己喜欢自己。在Neet(1)人数不断增多,以自杀大国而闻名的日本,孩子自尊的情感在世界上评价最低。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理想?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具有自信?比例之低在世界上也是值得特书的一笔。我强烈地感到,这或许是孩子们在大人的命令、指示、强制下,按照大人的旨意行动这种婴幼儿保育所造成的结果。

比如,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教训他,问他:“下次还敢吗?”小孩子则哭着说:“下次不敢了”,则不再做了。但是,说不定不是孩子真的认识到错了而说“下次不敢了”,也许是因为怕保育人员,吓哭了,不想再被保育人员继续教训下去,才说“下次不敢了”。

如果在保育园里,一直用“你这样做”“你那样做”“这个不许做”“必须这样做”这样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则会使孩子逐渐失去自信,不再发起自主行动。为了怕挨训,则不再随便发起行动,改为按照保育人员“你这样做”的指令和指示的顺序,才开始行动。但是,在别人的指令下,按照指令“能做”的,是否真的能做呢?

我认为,在这种结构中积累的偏倚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自发的”体验,才会扩展自己的世界,增加自信。只有对自己有自信,才会情绪稳定,而情绪稳定的孩子,才会开始主体性活动。

孩子们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摸,什么都想动。而这些行动,有时会弄坏东西。这些有时候在大人眼里可能认为是“不好的行为”,或者是“麻烦的行为”,大人往往会因此训斥孩子。然而,这些行为的大多数都是孩子发育过程中所必要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行为。因此,应该把不能让孩子触摸的、容易损坏的东西,放在孩子的手够不到的地方,同时放些可以让孩子触摸的、不怕损坏的东西。如果不让孩子在走廊里跑,就要给孩子提供可以跑的场所,给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孩子“不好的行为”或“麻烦的行为”。

我们的保育人员不应该一味地训斥、发指令和命令,强制孩子,而应该对孩子们自主性活动进行观察和守护。

孩子们在自主性活动及自发性玩耍过程中,可以逐渐获得自信。自发性以及探索欲都与增加自信密切相关。

4.重视孩子的生活节奏

生活中需要有生活节奏。前一天睡得晚,或者早晨没吃早饭,都会打乱生活节奏,影响情绪。而且,每个孩子在家里的生活节奏都不一样,如果全体都统一行动,孩子的情绪也会不稳定。保育人员应该考虑与孩子家庭生活节奏的连贯性,根据每个孩子的生活节奏、发育过程、接送时间等,仔细地观察孩子。然后,适当地调整吃饭、休息、活动的时间,调整活动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

同时,不仅要考虑一天中的生活节奏,还应该结合季节性的活动来考虑生活节奏,这些都是保育中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各个地区传承下来的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也一定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节奏感。保育园在编制自己的活动计划时,也应该考虑不应该给孩子造成压力,带来情绪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