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29117300000006

第6章 后记

在本书付梓之前,想写几句话。

一、本书的成因,事出文学名刊《十月》约稿,该刊副主编、著名散文家周晓枫女士热情安排了具体的采访行程,使我很快对中国南极考察这一涉及科学和诸多国际政治环节的命题深感兴趣。

二、本书的写作承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高空大气物理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博士,为我的采访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密集的采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他还在本书主要内容的写作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可以说,没有杨惠根先生的帮助,本书的写作计划很难实现。杨惠根先生认真严谨、讲求效率、处事果断、追求卓越、充满激情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本书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主管南极考察事务的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他在百忙之中不仅耐心地接受了长达几小时的采访,对南极考察鲜为人知的决策环节进行了透彻清晰、生动简明的讲述,还畅谈了自己对南极考察事业作为国家意志的精深解读以及切身感受。陈连增先生逻辑缜密、思维敏捷、勤勉严谨、朴实敦厚的形象令人难忘,尤其是他注重事实依据、追求完美、勇于决断的科学精神和行事风格令人敬佩。

四、本书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朱建钢先生的诸多帮助,他热情、细心、周到、高效的采访安排,使我很快完成了采访任务和资料收集工作。朱建钢先生诚恳、谦逊、耐心、温和、敦厚,让我深受感动。

五、本书写作基本完成之后,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副书记秦为稼先生,首任昆仑站站长、冰川学家李院生先生等,提出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尤其是老一代科学家董兆乾先生,对原稿部分篇章逐字逐句进行了推敲,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令我感动。我的同事张卫平先生对书稿进行了认真校对,纠正了其中的许多笔误和错讹之处。

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为本书提供了精美的南极考察现场摄影图片,我相信,这些图片会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文字所不能表述的内容。它使本书图文并茂,锦上添花,更显旨趣高洁,品质典雅。

七、我的朋友杭海路先生、唐晋先生为本书的出版筹划,竭诚相助,颇费心力,友情笃挚,可窥一斑。

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作者

2010年6月

太原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