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之谜
29116800000047

第47章 站在火星看身边的一切(5)

但是不要以为人类登上了月球,我们就能够了解它了,相反地在人类登上月球二十六年后的今天,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并没有增加。人类留在月球上的各种帮助我们了解月球的仪器,传回来更多的是让科学家们不解资料。

不禁有人要问,月亮你到底从何而来?你的将来会是怎样?你的面纱下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呢?

经过多年人类对月球的研究,科学家们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三种假设:

第一种,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四十六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

第二种,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

第三种,月球是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最早第一种和第二种假说的呼声比较高,然而在人们分析过登月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土壤样品之后才发现,月球成分和地球是不同的,地球是铁多硅少,月球是铁少硅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很多。因此第二种假设就不能成立了,而第一种假说似乎也有些站不住脚了。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四十六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什么会有差异呢?科学家们不得不放弃了第一和第二种说法。

而第三种假说也受到了很严重质疑。如果说月球是从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不小心’飞进太阳系里,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留在地球上空的。

以上这三种假说没有一项能解答人们心中所有的疑问,也没有一种禁得起严格的质问。所以说,月球究竟来自何处,一直是天文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也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又有人提出了很多离奇的假设。

经过人们的不断观测发现月球有很多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奇特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幽浮等。更有用现代仪器在月球表面测得,月球很有可能是空心的球体。

人们根据上述现象又提出了一种假设:月球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经过精细的计算后从别的星系运到太阳系来,并摆放在了现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在夜间看到它,而且和太阳一样大。月球是空心的,其地壳只有两层,因为航天员安装在月球表面的月震仪显示震波只在月表传递,而不深入内部,可见月球的确只有这两层月壳。外壳是岩石及矿物层,由于陨石撞击月球后只能穿这一层,已知陨坑的深度都不深,在四到五哩之间。月球内壳是坚硬的人造金属层,厚度不知道,成分含有铁、钛铬等,能耐高温、高压、腐蚀,是一种地球人未知的合金。

也许你会觉的这一假设过于荒诞,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假设,都需要科学的理论去证实它。

20.“神秘力量”拉探测器出轨

在1972年和1973年美国宇航局分别发射了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现在它们距离地球已经有数十亿英里远了。科学家发现,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或拉扯着两个探测器,从而导致它们加速飞行。这种无法解释的力量被科研人员称为“先驱者号异常”,而这种神秘的力量似乎一直在影响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飞船的运行,使得它们在远离太阳系的时候运行速度减慢。这种力量是否源于探测器自身?它是否来自一些暗物质?还是一些物理学或万有引力新规律在起作用?科学家们一直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到2007年2月6日时,先驱者10号距离太阳已经有大约92.12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大约有9300万英里,也就是1亿5000万公里),并开始向金牛星座进发。

研究人员在探测器离地球越来越远时,观察到来自探测器的微波振幅出现了跳跃变化,从而注意到了这个异常现象。研究人员在每个探测器的多普勒频波中都发现了未曾料到的振幅变化,而飞船的多普勒频波一向都比较稳定,这种它最终可能在漫无边际的太空旅行中摆脱地面人员的监控。

牛顿认为万有引力随着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加而缩小,而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每个探测器和太阳的距离都要比按照传统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距离要小,两个距离大约相差40万公里。先驱者号探测器在加速冲出太阳系时则达到了每小时大约48280公里的速度。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物理学家斯拉瓦·图里谢夫指出:先驱者号探测飞船可以说对牛顿物理定律做了最大规模的检验,这也是人类一直想要做的,然而实验却失败了。找到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物理学原因不仅可以证实牛顿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还可以使航天工程人员在设计未来飞船中把先驱者号异常现象考虑在内从而让飞船更加稳定的飞行。

研究人员想要确定先驱者号探测器的电路或者两个原子能发电机是否放射出了红外线光子,然后这些光子又是否迅速的打到了航天器像碟子那样的天线上进而引起了反冲作用,而经科研人员模拟试验发现探测器自身原因造成先驱者异常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在55%至75%之间。

在研究人员对先驱者号异常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后,他们把目标转向了先驱者10号探测器长达11.5年的空间观测遥感数据上,尽管先驱者11号只有大约4年的服役寿命。研究人员称一旦这些数据处理任务完成,那么先驱者号异常现象背后的秘密就可以发现。

21.北斗七星会永远在一起吗

在我国古代,把大熊星座中的七颗亮星看作一个斗勺的形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银河系中的七颗恒星。这七颗星离我们的距离不等,在70~130光年之间。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恒星也不例外。由于恒星距我们太远,大多是几千光年、几万光年,即使它们以很快的速度运动了很长的时间,都不能在我们眼里产生位置的变化感。就连距我们只有70~130光年之间的北斗七星,也需经历十万年才能看出它们的微小位置改变。因此,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智人,即使某个老祖宗一直活到现在,也不可能察觉出某颗恒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这就是过去人们为什么会把它称作“恒星”的原因。

由于北斗七星各自运行的速度和方向也不一样。天文学家们已经算出,10万年前看到的北斗七星组成的图形和10万年后将要看到的图形,都和今日的大不一样。

22.星星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在夜晚的星空中,除了太阳系内的星星是行星之外,可见的基本都是恒星。

从古代起人们就不断的运用手中有限的技术来研究星星之家——宇宙。星星又是怎样从这个家中诞生的呢?这还要从宇宙的形成来说起。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经过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宇宙诞生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爆炸之后的星际空间中普遍存在着极其稀薄的物质,主要由气体和尘埃构成。它们的温度约10~100K,密度约10-24~10-23g/cm3,相当于1cm3中有1~10个氢原子。星际物质在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通常是成块地出现,形成弥漫的星云。星云里3/4质量的物质是氢,处于电中性或电离态,其余的约是氦以及极少数比氦更重的元素。在星云的某些区域还存在气态化合物分子,如氢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如果星云里包含的物质足够多,那么它在动力学上就是不稳定的。在外界扰动的影响下,星云会向内收缩并分裂成较小的团块,经过多次的分裂和收缩,逐渐在团块中心形成了致密的核。当核区的温度升高到氢核聚变反应可以进行时,一颗新恒星就诞生了。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有很多还不能解释的天文现象,所以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受到很多天文学家的质疑。而且就目前来说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所以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宇宙现象的解释也就只能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星星的诞生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关于星星的诞生还要等待关于宇宙诞生的合理解释来加以印证。

迄今为止科学家又发现,在木星和土星的表面散放出来的能量比它们所吸收的能量要多,这就意味着木星和土星也可以发光,只是它们发出的是远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而已。有人说,这有可能是新理论提出的前奏。

23.人马座存在外星信号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华盛顿共同发表声明,宣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华盛顿举行一个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正是宣布确认卡玛射电望远镜群早些时候收到的太阳系外电波具有高等文明特征。

位于美国加州卡玛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群,该设施在2005年底对距离地球4900光年OGLE-TR-56行星例行观察时发现了这一微弱的信号。这是一个从外层空间传来的长达37秒钟的无线信号,在发现这一信号后该设施在随后2400小时的里,多次记录类似电波。这一信号来自人马座方向,采用的是大约1420兆赫的辐射脉冲。离人马座方向最近的恒星也有220光年远,如果这一无线信号真是从那儿发出,那儿一定发生了奇迹——或者是某个外星文明采用了一架超强力发射机发射而来的信号。虽然目前仍旧无法完全确认这些信号的内容,但是已经可以从中分离出明显的文明特征。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理查德·斯托曼博士表示,该信号并不具有针对性,可能只是该星球文明内部的通讯泄漏。从目前的分析来看,信号编码水平已经相当成熟,考虑到发射源距离地球达4900光年,可以肯定的说,如果该文明仍旧存在的话,由于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其科技程度至少已经领先地球4000年以上。

联合国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预料这一重大消息将在自然科学与现实社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并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消息多少会让人类感觉到生活在这个苍茫宇宙中的孤独感少一些吧!

24.月球的起源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亮充满了想要了解它的渴望。随着人类的脚步踏上月球的表面,这种渴望就越来越强烈了。当然这也包括了解月亮的起源。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曾经提出国三种理论,但是它们全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人们本以为阿波罗登月计划有助于证明这些理论孰是孰非,然而令人们没想到的是,其中看来可能性最小的理论却是最佳理论。

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这就是“月地共生说”。另一种理论认为月球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地月母子说”。

然而阿波罗登月探险的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结构成份差别很大,这就从一方面印证了科学家提出的另一种假说,即俘获说。有些科学家认为,月亮是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可是,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的机制,难度相当大。因此,在事实面前上述三种理论全都难以站得住脚。这正应了罗宾·布列特博士所说的话: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