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所有据说已经绝种的动物中,最有可能仍然生存下来的就是一种袋狼科动物——塔斯马尼亚虎。这是一种凶猛的袋狼目掠食动物,约有1.8米长,身上长有极大的张开的钳口,臀部有斑纹,它的俗名就是这么来的。这种动物曾在澳大利亚极常见,一般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经从大陆上绝种了,主要是因为引入澳洲野犬后造成的。袋狼科动物在塔斯马尼亚存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可是,这种动物被英国早期的殖民者疯狂杀灭,因为英国人认为,这种动物对他们的羊群是个巨大的威胁,到1910年,这种动物在野外就很少见到了。最后一只确认的样本是1933年在弗罗伦泰谷抓到的,3年之后死在霍巴特动物园,1936年,这种动物就被宣布“可能绝迹”。
可是,袋狼科从来就没有完全从视线里消失。1937~1938年和1945~1946年由政府资助的狩猎队,都曾找到可确认的踪迹,1936年之后共有400多目击者报告,这比大多数神秘动物报告的次数都要多。国家公园及野生动物服务处的斯迪夫·史密斯1980年还主持过进一步的追查,想找到一些证据,他估计,目击报告约有1/3是高质量的报告,并发现,在许多报告中,观察者都处在与猎物不到9米的距离内。
一小群虎类在宣称其在塔斯马尼亚绝迹的60多年中存活下来,这个想法听上去并不显得荒唐,可是,动物学家们一直有个问题没有解决,事实上,还有500多份报告称澳大利亚大陆上还有袋狼存在,而它们在那里的生存却看上去是非常成问题的。这些目击报告也不是集中于一两个不易进出的地方,这个地区的范围从昆士兰一直向南延伸至墨尔本的近邻,在那里,一种叫做旺它吉的怪兽在过去40年里被人看见过100多次,目击地点一直向西到了海边,离帕西南部160公里。北边也有报告,包括在金伯利附近发现的一小片腿骨,那是澳大利亚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对该腿骨附近的骨头做的碳元素测定,确定其年代早至1890年。
确切的证据仍然很少,哪怕一位证人。因为没有更确凿的证据,说袋狼存在的案件仍然停留在很有说服力,但又没有证据的阶段。
20.海岛上的动物怎么得了侏儒症
最近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揭开了海岛侏儒动物之谜。几千年前生活在海岛上的侏儒动物们之所以身材矮小,不仅是因为对栖息地来说他们的身材显得太大,也因为岛上缺少食肉动物和竞争者。
体型较大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大片陆地上,但科学家们在海岛上也发现了身体要小得多的同类动物的遗骸,如大象、河马和鹿,这种现象就是大家知道的“岛屿生存法则”。它们的小体型,原因在于它们居住的空间很有限,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认为,原因要复杂得多。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遗骸发现,这些动物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竞争者和食物供给。与食肉动物相比,草食动物象河马受侏儒症的影响更大。在一次采访中,梅利补充说:“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不是根据他们的体型大小进化的。食肉动物由可得到的食物和猎物大小来决定,但草食动物受到其它草食动物的存在和食肉动物的影响。”据科学家们介绍,当只有很少的竞争者和食肉动物时,草食动物往往会小型化,因为他们生存不需要那么大的体型。更小的动物也趋向拥有更多的后代,所以他们更小的体型能够让草食动物增加繁殖能力。食肉动物的小型化则没那么显着,他们主要取决于猎物的大小和充裕。如果缺乏猎物或者猎物太小,食肉动物就会变得更小。
过去,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动物越大,体型会缩得越厉害,栖息地越小,动物会变得越小。但科学家们认为,以上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他们将这些发现发表在《进化》杂志的最新一期上。梅利说:“进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是大型动物会变小,小型动物不会变小那么简单。”
21.不会飞的渡渡鸟消失了
渡渡鸟是一种体型肥大的鸟,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这种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它是一种不会飞的鸟,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
渡渡鸟硕大的体型,以至于可能很多人都不信它是鸟类。它是鸡类家族中的一种。欧洲的水手在1507年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这种鸟。
在毛里求斯岛上面定居的欧洲人和他们养的猪很快发现这种鸟吃起来很香。所以就有很多的渡渡鸟被吃掉了。截至1681年,再也没有在那个岛上发现活着的渡渡鸟了。为数不多的渡渡鸟在17世纪被带到了英国,但200多年来,没有人看见活的渡渡鸟。这就是那个成语“像渡渡鸟一样销声匿迹了”的来历。因为它们完全灭绝了,从此也为众人所知了。
更为奇怪的是,在渡渡鸟灭绝后,与渡渡鸟一样特产与毛里求斯的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也渐渐稀少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在渡渡鸟灭绝300后的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也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经过坦普尔细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它的树龄正好是300年,也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边的硬壳也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最后科学家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从此,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由此可见动物与植物有着多么奇妙的共生关系。
关于渡渡鸟和毛里求斯岛上其它一些动物的消失,最近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研究人员根据最新找到的证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埋藏丰富化石的地层显示,自然灾害使渡渡鸟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憨厚的古老物种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标本都没有留下,就离开了我们。但是,科学家们已经从最后死去的一只渡渡鸟的标本中提取出了一部分DNA的片断。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技术让它重新跃然于世,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曾经离我们远去的鸟儿一定会再度归来。
22.谜一样的冰海小精灵
貌如天使的“冰海小精灵”,其学名为Clionelimacina,这是从希腊神话中海神的名字演化来的。它整体身长约二到三公分,为浮游软体动物,通体透明,在水中冉冉飘动,像浮在半空中的天使。它属软件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翼足目,裸体亚目,海若螺科,雌雄同体,生活在北极、南极等寒冷海域的冰层之下。之所以有如此雅致的名字,是由于它游动时拍动着透明的两翼,外型看起来很像西方传说中的天使。其实天使幼年期有壳无翼,但在成熟过程中,外壳会退化,足部渐渐退化成透明的翅膀。而它透明的身体中央有着红色的消化器官,看起来像一颗火热的红心。传说热恋中的情侣们看到它那颗火热的红心,可以为自己带来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
“冰海小精灵”在西方俗名为“海天使”,日本称它为“冰之精灵”,均可见其拟人化的外型,带给了人类无限的想象空间。
它的口部位于头部顶端,肉食性,以浮游性卷贝为食,在进食的时候,天使的头部会张开,并从咽喉伸出像是触手的“腕”及“吻”,腕上有吸盘,可以帮助擸捕食物。发现猎食对象时,头部那两个像是似触角的东西之间,会突然爆裂开,从体内瞬间伸出6条被称为“口锥”的触角,以极强的逼迫力将对象扯入体内消化。在北海道宁静雪白的冰原下,蕴含了无数的冰海精灵,这些珍奇的微小生物,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23.是动物还是植物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顾名思义它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这其中的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
每到夏季,虫草蝙蝠蛾便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一个月左右便孵化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的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就长成了一根小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均为野生,其野生环境要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其形体如老蚕,表面黄棕色,背部有许多皱纹,腹部有足八对;其断面呈白色或略黄,周边深黄色;体长六厘米,直径约三毫米,很像一棵草。
冬虫夏草,是我国的特产之一,主要产于中国四川、青海境内的青藏高原上。青海产的冬虫夏草自明朝时期开始,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1460年,中国虫草曾经远销日本、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被称为中国传奇式的珍宝。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冬虫夏草的售价每吨高达70多万美元。
关于虫草的生长,一般人对其感到神秘莫测,其实,虫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每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二至五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就是“夏草”。虫草这时发育得最饱满,体内有效成份最高,是采集的最好季节。
24.像大象一样大的鸟
你知道有像大象一样大的鸟吗?不论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辛巴达历险》中,还是最初在基督教世界流行开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都记录到:非洲有一种大鸟。它就是象鸟,又叫隆鸟,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中。“隆鸟”的意思即是“高高凸起的鸟”,象鸟当然就是形容其躯体庞大如象了。
像恐鸟一样,隆鸟也比现在世界上的第一大鸟——鸵鸟,要高出一大截。此外,隆鸟的蛋也比后恐鸟和鸵鸟的大许多,隆鸟蛋平均约1.76kg,相当于二、三十只鸡蛋那么重。最大的据说有9千克……天哪!
隆鸟的身躯健硕,脖子很长,脑袋很小,长有圆钝的喙,两只大大的脚趾及粗壮的大腿。隆鸟的前肢已经严重的退化了,只留下很小的翅膀,羽毛同鸸鹋非常相似,是一种非常善于奔跳,但却不会飞的巨鸟。隆鸟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其它动物一起和谐地生存了很长一个时期,它是早期鸟类向大型化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支。过去,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常常猎杀隆鸟,取食它的肉,而羽毛则作为身上的装饰品,他们的胸前经常佩挂着用隆鸟的腿骨做成项链。然而现在还留在那里的只有关于隆鸟的神话传说了。
由于体型、繁殖和人类捕杀的原因,隆鸟的数量一直就不多。到了17世纪,由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人口不断的增加,这里很快就出现在缺衣少食的现象,这促使他们的加快了开发自然、掠夺自然资源的进度。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使隆鸟无家可归,许多隆鸟因此死掉了,为了找到足够的食物隆鸟不得不去偷食家作物,这对食物本就不充足的当地居民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一时间隆鸟就被当成了仇敌,同时也成了当地人主要的肉食来源,大量的捕杀使得它们走上了灭绝的道路。
1649年,是当地居民能够捕杀到隆鸟的最后一年。之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隆鸟。但据说200年后,在1849年,曾有人在马达加斯加南部的森林里发现了一枚隆鸟蛋,可惜的是没有发现成鸟。自此以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现过任何隆鸟的足迹,它的世界第一大鸟的称号也在人类的干涉之下让给了鸵鸟。
25.南非草原上的独行游侠
美丽的斑马对现代人来说人尽皆知,而人们对亮丽的斑驴则知之甚少,它们是斑马的南非亲戚——斑驴(马属的另一种动物),前半身有着斑马一样的条纹;后半身则为黑色,像马,没有斑纹。这种动物已在100年前灭绝。过去被认为是草原斑马的亚种。斑驴脖子长,头也长,而耳朵却非常短小。斑驴的眼在脑颅的后方,这使它视野开阔,白天的视觉非常敏锐,夜晚也可和狗、猫头鹰的视觉相媲美。斑驴一般体长2.7m,尾巴近1m,重约410kg。
斑驴生活在非洲广阔的草原地带,主要以草为食,也食树皮、树叶、树芽、果实和根。不论白天和黑夜,它们都要觅食,觅食要耗去一天60%以上的时间。它们没有永久性群体,暂时聚集虽也常见,但大多成年公驴是在很大的领域范围内独自生活。
有研究人员发出这样的疑问:斑驴是在什么时候,又是如何从马、斑马和驴中脱离出来呢?研究人员对博物馆的一个斑驴标本的皮进行组织取样,对古老的DNA再次做出分析。该项研究显示,在12万到29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斑驴开始脱离平原斑马种群,成为一个独立的,截然不同的物种,其外形和毛色开始迅速进化。研究人员认为,斑驴毛色的迅速进化可以解释为基因流动的中断。地理位置上的隔绝或是干旱的生存环境促使这种进化的发生,也有可能是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由于斑驴的肉质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狩猎方法并没有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19世纪初期,欧洲人的到来才给斑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欧洲人更看中的是斑驴亮丽的皮毛。由于利益的驱使,他们大量猎杀斑驴,剥下皮做成标本运回欧洲市场出售。到了19世纪70年代,斑驴已经所剩无几了,这时欧洲人就捕捉活斑驴运动欧洲,试图人工饲养繁殖。到了1880年,人们再也捕捉不到野生的斑驴了,而运到欧洲的活斑驴因不适应生存环境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
斑驴成为了人类手下的又一个牺牲品,而永远的从我们的地球上消失了。
26.白令海里的“美人鱼”
经过人们不懈的研究,终于确定海牛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美人鱼”,它是海洋中唯一一类颈椎骨只有6块而非7块的素食动物,而且它还是可以在淡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
海牛中的珍品——无齿海牛,原分布于白令海,它全身是宝,肉细嫩美味,脂肪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还可以提炼润滑油。它的皮可以用来制作耐磨的皮革,甚至连肋骨也用可作象牙的代用品,价值非常的昂贵。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给它们带来了不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