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是英文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无线通讯协议。WAP是数字移动电话、因特网和其它个人数字助理机、计算机应用之间进行通讯的全球开放标准。WAP协议是针对不同的协议层制定的协议,目的是为了让各个应用层能够更好地协同共做。所以,WAP可以将因特网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DA等无线终端之中,让这些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服务。
WAP带给我们的是更快捷,更方便的生活,让我们在生活当中的信息传递障碍越来越小。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改变我们原有生活的趋势是必然的,它会使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快。
31.电脑为什么没有B盘
在计算机诞生之初,那时的电脑还没有硬盘,数据存储主要是靠软盘来实现的。软盘驱动器便按照顺序占据了计算机的A和B盘符的位置,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做改动,硬盘存储开始在电脑上应用,但是它只能按顺序占据C盘以后的盘符了。
也就是说,计算机中的A盘符是给3.5英寸软盘预留的,B盘符是给5.2英寸预留的。
32.指南针是不是指向南极
我们都知道,指南针是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到野外旅行,带上一个指南针,也会让我们觉得更加放心。那么,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方呢?它真的总是准确的指向南极方向吗?
指南针的原理是利用地球磁场来指示方向的。在地理中我们学到过,地球是有南极和北极的,同时地球磁场也有南极和北极,不过地磁极的位置并不是和地理上的极点完全吻合的,而是由一点小小的偏差。不过,这并不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但是如果人们拿着指南针到强磁场附近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指南针之时方向的能力。因为铁矿的磁力超过了地球磁场对磁力。我国古代就曾经有人利用这种方法来寻找铁矿。
33.地球外生命是否存在
生命的存在是需要很苛刻的条件的:首先,要有必要的组成物质,能合成有机物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其次,要有适中的光和热;再次,有液态的水,这是生物体绝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还要有大气,通过紫外线照射和电火花合成有机物,保护生命安全不受陨石和宇宙线损伤,更保持地面温度在适宜的范围之内。当然这些条件还要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使生命有一个产生、发展、进化的过程。那像地球这样具备这些条件的星球又有几个呢?我们地球之外还可能有生命存在吗?
从数学概率的角度来说是存在的。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数百亿颗恒星,而在我们的附近,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颗恒星。总之,宇宙很可能有许多适合智能生命进化的地方。现在科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与这些生命接触。
34.人类的“瘟神”——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后天免疫力丧失综合征,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英文缩写词AIDS的音译,曾被翻译为“爱滋病”、“爱死病”。首次发现是1981年时在美国。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导致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很容易感染其它疾病从而死亡。它的主要传播途径一般通过性接触、静脉注射及输血等传染。由于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速度、暂时还不能彻底根治,以及预防上的困难,而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2005年度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90万,其中成人达到4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已达4030万,已死2500万,仅在今年就有31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相当于美国西雅图整个城市的人口,儿童死亡人数也突破新高,达到57万。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从第一例艾滋病病例被确认后,科学家们就在致力于艾滋病的治与防等问题。
人们现已发明了好几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治疗时间和费用都非常的不理想。而且大多是也只是能控制其病情的发展。所以,就目前来说艾滋病还是应该以防为主。
自第一例艾滋病例出现,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艾滋病疫苗。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截止到2005年,艾滋病疫苗似乎还没有诞生。那艾滋病还有没有其它的防治方法呢?答案是有。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是:
(1)不发生婚前性行为;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享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它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
(6)不与他人共享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7)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
35.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听起来好像很陌生,其实我们可能都见过。有没有看过施瓦辛格的电影《第六日》或者《真实的谎言》,电影中就展现了好几种生物识别技术,比如通过对指纹扫描的确认来开门;通过虹膜扫描记录个人资料等等。
生物识别技术就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这其中所指的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生物识别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获取人体的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
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一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而常见的口令、IC卡、条纹码、磁卡或钥匙则存在着丢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用等诸多的不利因素。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
人类在追寻文档,交易及物品的安全保护的有效性与方便性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大家早已熟悉的各种机械钥匙;第二阶段是由机械钥匙发展到数字密钥如密码或条形码等;第三阶段是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来辨识与验证身份,也就是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是当今数字化生活中高级别的安全密钥系统。就人类社会现在的发展趋势,生物识别技术有着很乐观的发展前景。
36.人类的意识怎样产生
我们常把一个人被过度惊吓形容成“魂不附体”。人的灵魂和意识真的能离开身体吗?而人的意识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17世纪的时候,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迪卡尔宣布,人类的精神和肉体是可以完全分离的。而当今的科学家们开始挑战他的这种观念,从而确认意识是来自肉体本身的,它的产生来自大脑中的神经元组织。而人类对这些神经元组织的试验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完全推翻迪卡尔的理论。所以,人类意识的产生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近一步研究和探索。
37.人类的“第六感”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总是非常奇特地感知或预见一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人称之为预见能力,也有人把此能力称之为“第六感官”。这种“第六感官”的奥妙何在呢?
首先,没有人能够证实第六感的存在。但是美国圣刘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经研究证实,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线索,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解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其次,第六感的产生机理。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菲曼曾指出,没有任何一个自然现象是不带电的。同样的,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应该是有电效应的。科学家已发现鱼类具有感觉电磁场的能力。这一发现对于人类是很有意义的。对鱼类这一特性的研究,也许会有助于揭开人类“第六感官”之谜。
38.纳米技术
纳米(nm)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将一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而所谓的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着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现代纳米技术被划分为纳米化学、纳米物理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加工学和纳米计量学等6个分支学科。这其中的纳米化学和纳米物理学是纳米技术的理论基础,而纳米电子学是纳米技术最重要的内容。
由纳米结构单元构成的纳米材料,在机械性能,磁,光,电,热等方面与普通材料有很大不同,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以及二元协同性等新特性。材料性能的重大改善和制造模式的改变也将引发一场工业革命。但这些纳米材料制成的产品,尤其是与人体直接接触或直接进入人体的人造纳米材料,是否会导致特殊的生物效应?对人体健康是有益或者有害?对生物体和环境是安全的吗?
科学家指出,任何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纳米技术也可能同样是把双刃剑。所以在发展纳米技术的同时,同步开展其安全性研究,使纳米技术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在其可能产生负效应之前,引起广泛重视,并最终能安全造福人类的新技术。
39.超导体
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叫做半导体;很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为导体,相对于这三种介质来说还有一种物质叫做超导体,也就是完全没有电阻的物质。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在实验中发现了超导现象。他用液氦冷却汞,当温度下降到4.2K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而出现这一现象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科学家们又根据物质临界温度的不同,把超导材料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摄氏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
科学家奥克森菲尔德和迈斯纳在1933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抗磁性。后来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而下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温度障碍,也就是寻求高温超导材料。
而超导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现在乘坐的磁悬浮列车,就应用了这一技术。
40.真的有反物质吗
在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科学家制造出了能量极大的“反物质”,差点儿把整个历史文化名城梵蒂冈及居民化为乌有。然而,世界上真的有反物质吗?人们能制造它吗?
其实早在1996年,欧洲核子实验室制出9个反氢原子。这说明宇宙中如果有质子就一定有反质子,以此类推如果有正宇宙就一定有反宇宙,否则就不符合质能互换原理。当时苏联的物理学家幻想在宇宙找到反物质行星,并与它不接触的情况下将它拖回地球,这样就能解决地球能源危机。
但是,在实验中所出现的反物质在转瞬间就消失了。理论上反物质是不能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是一瞬即逝的。
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41.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治疗中向病人提供安慰剂、由治疗的期望而造成的症状减轻或病情的好转。那这其中所使用的安慰剂又是什么呢?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
美国有一位生理心理学家曾将吐根碱(致吐剂)通过胃管注入呕吐病人胃中,并告诉病人这是止吐药物,结果在短时间内病人的恶心呕吐感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又出现呕吐,重新注入吐根碱,恶心感又很快消失。这个实验说明药物不但有生理效应,而且通过一定的诱导会产生心理效应。从中不难看出安慰剂效应实际上属于暗示效应。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这种自愈能力是令人诧异的,远比现今任何发明的医药对人们生理产生的效应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