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莲花的盛宴
29115800000035

第35章 和尚的角尺

宋朝词人李曾伯,写过一首《满江红》,如下:

听彻惊乌,起览镜、顿添头白。曾不见、江南人寄,一枝春色。风卷龙鳞残甲下,山无虎迹新蹄入。罄冰天、桂海使同风,修文德。三十载,江湖客。千万里,关山役。且付之杯酒,何愁西出。天女花边浑似剪,志公杖上平如尺。把富贫、都作一般看,何什伯。

词中所言“志公”,即是指“志公和尚”。凿于大足石篆山的“志公像”,形象逼真,雕工精巧。龛中镌刻两人,右边为志公。其头戴圆顶斗篷,左手拿一角尺,腕上挂一铁剪。身披宽袖长袍,肚腩外凸,腰带结辫下垂,足踏草鞋,行走于五彩祥云之上。脸上表情似笑非笑,神闲气定。左边为其徒弟,肩担杖,杖一头挂着方斗、秤和砣;另一边掉着一拂子。徒弟毕恭毕敬跟随师父身后,仿佛在聆听志公的谆谆教诲。

志公,即宝志禅师(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齐、梁时僧人,又称“宝志”、“保志”、“保公”、“志公”。俗姓朱,金陵(今南京)人。关于他的出生,有这样一个说法。一日,某妇人路经城外树林,听到树上有婴儿啼哭,架梯上树察看,却在鹰巢里发现一个男婴。其貌酷似人形、手足如鹰。妇人心生怜悯,便抱回家抚养,冠以朱姓。

志公七岁时,追随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参禅开悟。刘宋泰始年间(公元466年—471年),常以剪刀、尺子、拂子挂杖头,游走于街头巷尾,居无定所;口中时有吟唱,颇似谶记,众人争问祸福,所言均验,被认为是菩萨转世,故称“神僧”。

据说,齐武帝以其惑众,下令将志公拘捕入狱。被捕后,却仍见他每天散步街头。当狱卒到牢房查看,却又见他端坐牢中打坐。齐武帝大惊,遂将志公请入华林园供养,禁其出入。但志公并不受其约束,常来往于龙光,净名,兴皇等寺。后至粱武帝建国,方解其禁,并尊奉为国师,且时常与之长谈,请求开示法要。

志公于梁天监13年(公元514年)12月圆寂,世寿96岁,敕葬于金陵钟山独龙阜,并于墓旁建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

凡得道高僧,大多放浪不羁,天马行空,看似有怪癖,实则个性独具。就像志公和尚,在红尘中游走,却总不忘杖上挂的哪些东西。如果当下有人揣着类似东西在大街上行走,大概会被认为是“质量技术监督员”,或者“打假人士”吧。可惜,现在有胆量的打假人士太少。

要说,带把尺子在身上,也没什么不好。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不计算精准,就会酿成重大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让人想起乡下那些石匠或木匠。他们在替人修房造屋时,总是要反复用角尺将石材左测右量后,才举錾抡锤;用墨斗把墨线弹直拉伸后,再下锯。否则,尺寸不对,榫不合,卯不结,建造的房屋就会地基不牢,存在安全隐患。倘遇狂风骤雨,山倾石滑,造成房屋倒塌,败坏匠人名声事小,危及别人生命事大。

我一个姑父,一辈子以木匠为生。他素来干活精细,做出的家具用品,扎实耐用,又美观大方,深得乡下人喜欢,名气很大。他一生行事,犹如做木工,谨小慎微。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总要站出来理一理,说句公道话,因此得罪过不少人。但他从来不后悔,他说,做人跟弹墨线一样,就一个字:“直”。

看来,志公和尚一定也是一个“直”的人。他敢于伸张正义,主持公理。遇到人间不平事,会拔剪相助。或者,取下秤来秤一秤,拿出斗来量一量,还人一个公道。

志公,志公,立志于主持人间公道。这是我的理解。

其实,人人心里都应该放一把秤。有了秤,做事才不会失去准心。准心在,良心就在。人活一世,图的就是个“无愧于心”。

录《志公和尚万空歌》,作结:

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

三魂七魄随梦转,未知天明来不来。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来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月星辰常运转,人亡千载永无踪。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化体无穷。

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一死不相逢。

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世间多少穷后富,也有多少富后穷。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万两黄金拿不去,为它一世受牢笼。

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黄叶落秋风。

夫也空来妻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空手来了空手去,空是色来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做成蜜,一场辛苦一场梦。

夜后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想一想,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杏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任你做到公卿相,死后埋入泥土中。

身归黄土气随风,一张臭皮果血脓。

败坏不如猪狗像,何不当初问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