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是说法的天气。
毗卢遮那佛是佛国里的艺术大家,他不止佛法高深,还懂得欣赏美,知道环境对于说法的重要性。他把自己的讲经之地,设在一个洞窟里。洞内幽静清凉,有天然的“空调”开放,又不需“场地租金”,最适合传法论道。说法者轻松,听法者也自得逍遥。套用现在的观念,这叫“以佛为本”。
洞窟正壁,有六角五面攒尖式飞檐双层亭,亭身与洞壁相连,仿中心塔柱式,塔柱底部立于千叶莲台之上。每瓣莲花藏一小佛,憨态可掬,又莫测高深,寓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莲座下为六角露盘,似一朵巨型葵花,万道金光真射苍穹。盘上绘制人物花草,自然生动。那些绿色鲜草,像是春雨过后,刚刚破土而出,又借助大好春光,卯足了劲地疯长。最为精湛的,是亭顶镂刻的七座小宝塔。塔窗为水纹或闪电样式,水的轻柔加上电的刚劲,象征佛法的慈悲和威严。这是佛国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毗卢遮那佛端坐亭子正中,头戴五佛天冠,双手结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正为诸菩萨密传真言。来聚众听讲的,都非等闲之辈,或佛或菩萨。若按现在的行政级别作参照,与会者身份至少是省部级高官,或全国人大代表,会议规格大致等同于“两会”。
洞窟左、右、前三壁上,雕有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八尊,旁有文殊、普贤、弥勒、金刚听法。金刚个个身披铠甲,威武英勇,像现代军队里的高级将领。洞窟下端,还凿有诸多小狮子,与洞窟门口的护法狮子互为表里。
这窟“毗卢道场”,是据新译《华严经》80卷而刻。华严宗本由法藏大师兴起,认为常恒不变之心,乃是一切现象的根本。这个理论后被认为是“客观唯心论”,也有被认为是“主客观一体论”的。关于华严经,历史上曾有一则趣闻。据说当初则天武皇倡佛抑道,请法藏大师讲说华严经,武皇原本聪明过人,但听大师讲经,却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似睡非睡。法藏见状,六神无主,唯恐惹怒武皇。他急中生智,以殿中金狮作喻,讲解华严核心,即“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列出十个问题进行分析。如:“金与狮子融为一体,同时成立,却互相无碍”,“狮子身上的每根毛都是狮子,众多的狮子又统入一毛中,如是相融无尽”。武则天听后,似略有领悟,顿时笑逐颜开。这时,法藏大师心中高悬的石头才算落地。二人皆大欢喜,说法至此圆满收场。
走进这窟洞内,一如走进了苏州的沧浪亭或网师园,虽造型和格局有别,气息和意境却颇为相似。苏州园林也是让人怡情养性,去掉浮躁,悟道人生的绝佳之地。毗卢遮那佛的这窟讲经洞,堪比天堂,又胜似人间苏杭。让众多听法者在会后休息时,转转仙境胜地,看看花卉虫鱼,逛逛幽巷长廊,不也有助于大家参悟佛法吗。一个深谙艺术之道的菩萨,不能只让自己刻在石壁上,还应该生活在宣纸、或水墨一样的意境里。
据考,毗卢遮那佛在这里所讲之法,为《华严万行万德》,即:行为和道德规范。也就是现在人们讲的“思想政治”培训。
看来,佛国里也是“讲政治”的。而且,这里的“政治”,并不是由“中央党校”的同志来讲,而是派一个懂艺术的佛来作主讲。
由此可知,艺术其实是脱离不开“政治”的。很多艺术家都在说:艺术与政治无关。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个观点没错。但倘若我们的艺术家们,只知道为艺术而艺术,对政治一贯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也不介入,那么,要这样的艺术何用。
毗卢遮那佛不是在空谈艺术,而是在借艺术弘扬“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