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不只是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里,在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它是到处存在的客观现象。过去在“左”的思想束缚下,人们或者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竞争,或者有意回避、忌讳竞争;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竞争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成为一个有成效的领导者,应树立强烈的竞争观念,奋勇拼搏,要走在自己同行的前列,要胜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竞争强手。一、物竞生存,优胜劣汰
(一)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变异、遗传和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因素。变异和遗传属于生物体内在的基因运动形式,选择则是外在环境对主体的择优,也即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表现为环境只允许那些与其相适应的物种生存下去,而将不适应者淘汰出局。正因为环境对种群要择优汰劣,所以种群为了求得自己与环境相适应,以求得生存,必然要展开斗争。从山石一丝缝隙中钻出的小草、恐龙的绝迹、桔枳的变异、冬季的北雁南飞……生物界到处充满着生存竞争。种群由于受自然选择的外在强制,根据环境的选择的要求和标准,来改变自己内在的基因库组成,使基因库组成发生变异,然后再把变异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基因退行性变异的遗传,引起种群的退化或天亡;基因进行性变异的遗传,使种群一代胜过一代的“当选”,从而引起种群的进化。学者黎育松同志举了下面的一个例子:
从前英国某城市的郊外有两种斑蛾——花斑蛾和黑斑蛾。那种翅面斑纹为淡灰色的花斑蛾,它们的灰色斑纹和它们栖息的树杆颜色近似,不易被鸟类发现,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存。在当时花斑蛾是适者,而黑斑蛾是不适者。但是,后来当英国的大工业发展起来之后,郊外的树杆被烟煤污染为黑灰斑状,这时黑灰斑蛾就成为适者,而大量取代淡灰斑蛾在污染的树上栖息。这就说明,由于环境是变化不定的,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与不适也是经常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适者可以变为不适;不适者也可以变为适者,由此而来的生存竞争就永无止息。
生存竞争可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际竞争。前者指同一种生物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种际竞争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认为,同种生物由于要求相同的生活条件,竞争是最激烈的,因此,种内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重要基础。经过种内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留下来的必然是强者,一代强于一代,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人类是从生物界进化而来的。猿一经转变化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便引入了社会。类人猿的生存竞争,导致了其四肢分工和脑的发达;石刀石斧的制造带有了对自然选择的抗争性。人类社会中的竞争具有非常广泛的外延,它既包括人类生存竞争,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种广泛的竞争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竞争迫使人适应环境,同时也促使人去改造环境,从而实现了对人和对环境的双重优化。通过人和环境的优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竞争具有扩张经济的作用,对此,黎育松同志归纳了如下三方面:
首先,竞争能扩张市场。买方的竞争会使卖方增加,从而增加供给。卖方的竞争,会使商品的花色品种增加和服务质量提高,价格也会趋于降低,从而会刺激消费,使需求的范围、种类和数量得到扩张。由于竞争既能增加供给,又能提高需求,因此使市场容量扩大了。
其次,竞争又能扩大社会分工。商品竞争说到底就是争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和商品质量的提高,这两者都要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为条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又要以社会分工为条件。因此,竞争必然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再次,竞争还能扩张经济规模。一般说来,竞争的实力与经济规模成正比,因此,竞争者总是力图扩大自己的经济规模。另外,竞争必然导致的优胜劣汰,也会使社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以意大利为例,在1986年一年中该国新建企业29万家,而同期破产关闭的企业为12万家。竞争的加剧,推动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否则,没有竞争,企业缺乏动力,因而就失去活力和生命力。
但是,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竞争的特点也不同。资本主义竞争的特点,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竞争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如果一方成功,就会造成另一方受害。二是以利己主义为指导思想,只顾个人或本集团的私利。三是竞争中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对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做了生动描述和讽刺,他说,医生希望病人增多,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梦想发大火,烧毁半个城市,玻璃匠梦想下冰雹,打烂所有的玻璃……在竞争如此剧烈的社会里,台上握手言欢,脚下却在使绊子。仁慈掩盖着残暴,等价的背后是掠夺。百万富翁倾刻间可变得一贫如洗;投机钻营,铤而走险,一夜可成暴发户。社会主义竞争不同于资本主义,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竞争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二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指导思想,不能以邻为壑,尔虞我诈;三是竞争中讲原则,讲信用,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但是,社会生活中,制造伪劣假冒产品,造成消费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案例,在某些地区十分严重,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二、竞争的两重性
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取得有限的目标物(物质的或精神的),在彼此之间展开拼搏、竞赛、争夺胜负的过程。对这个定义可作以下几点分析:第一,竞争必须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或在两个以上的群体之间,自己不能和自己竞争;第二,争夺的目标相同,否则,互不相干就谈不上竞争;第三,争夺的对象在其数量上少于争夺者需求的数量,如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更多的人争夺一个冠军,100个人争购仅有的20台电视机,五个生产同种产品的厂商争取仅有的两家客户,等等;第四,竞争的各方均要付出代价,做出巨大的努力;第五,竞争的结果相互区别,如高低、大小、多少、好坏、优劣、胜负之分。
竞争的积极作用是基本的,但也有负作用。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前进;另一方面,竞争又加深了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垄断。
竞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由于竞争促进了每个人的发展,提高了每个人的素质,而群体和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因此也就增强了整个群体的素质和战斗力。道理很明显,一支足球队,每个队员的技术、素质都提高了,全队整体实力必有所提高。(2)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加强群体内部的团结。许多民族、国家正是在和其它民族、国家的竞争中,在外部强大压力之下,全民族(或国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3)竞争可以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竞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淘汰差的、落后的而肯定好的、先进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相互刺激,不断改进、不断变革的过程。
竞争的不利影响。由于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很大压力,使人们过度紧张,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损耗。据1994年1月20日《港台信息报》载:驻日本的一位英国记者厄普顿透露,最近在日本川崎市发生了50名公司高级职员集体自杀的事件,主要是因为竞争激烈对前途悲观、绝望,加上工作压力过大,感到精神上不胜重负。这50名商界高级管理人员事先联系好,各人在名单上签字,再计划自杀的方式、时间、地点等。他们决定假借乘坐巴士到郊外游玩,将巴士开到一处悬崖绝壁,达到自杀的目的。如此,可使传媒不致大加渲染,并可瞒过家人,使他们不致过分伤心。
三、竞争中应遵守的原则
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竞争中应遵守下述原则:
(一)公平竞争原则
竞争者必须遵守同一的竞争原则。体育比赛的规则最能说明这一点。运动队或运动员分组时的抽签,双方交战前掷钱币挑场地,足球赛踢平后双方罚点球决出胜负,都是机会均等原则的体现。至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比赛后的药物检查,对乒乓球拍和发球姿势的规定等规则,也都是为了体现公正。可以说,体育比赛的公平性是一切竞争的典范。不公平就谈不上竞争。人们诅咒竞争中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竞争无异于掠夺。例如,受贿的体育比赛裁判在比赛中偏袒行贿的一方;用假药、假酒或偷工减料而发大财,这样的“竞争”就无公平可言。为了使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要端正政府行为,彻底归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健全法规;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反对并消除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如果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必然腐败丛生,民怨沸腾,无公平、公正可言。
(二)公开竞争原则
竞争必须公开进行,不能叫大家蒙在鼓里,互相不了解。竞争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规则、如何评核以及竞争的结果都应公之于众。如果不公开,就给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评定不公打开了可乘的后门。日本相朴运动员比赛前,都有一定的仪式或动作表示自己光明正大,不藏暗器,正是这种公开性的表现。
(三)独立自主原则
依靠国家法律规定在市场上从事营销活动的经营主体,有独立的自主权,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自主地参与竞争.任何人或单位不得违法干预、控制。
(四)选择自由原则
自由是竞争的前提条件,企业如果失去自由,处处被束缚,就不可能参与竞争。经营在规定的经营范围内,对经营服务的方向、经营的品种、进销渠道以及资金、人员、设备等生产经营的条件和要素,有选择的自由。贯彻自由原则,要把握好“主动、灵活、有备”三个环节。主动地位是获得自由的基本标志,有了主动地位,就可进退自如;灵活是实现主动的条件,竞争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变换,都体现于灵活之中;有备是主动和灵活的基础,因而是自由的必要条件。灵活的制定和变换战略战术不能随心所欲,而是以充分准备为依据的。
(五)效益优先原则
取得好的效益是竞争的重要目的。如果在竞争中击败了对手,而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效益,那就没有任何意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促进生产经营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在竞争中虽然为自己带来某种利益,而损害了消费者或用户的利益,这不仅不足取而且是坚决反对的。如果一个企业总要这样干,必然落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
此外,朱宝庆、杨琦同志还提出在竞争中的投机原则与量力原则。他们解释说.投机一词不完全是贬义的,“不失时机”、“不违农时”、“捕捉战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投机原则的表述。在生产经营中,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时机。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不仅要积极追求有利的时机,而且要注意防止和善于避开他人获得有利时机对自己造成的危害。机会是流动的,投机也就是应变。“机”是“变”的关节点,只有在“变”中才能发现和把握机会,才能大展宏图。但投机原则的运用,不能抛弃道德和法律而一味投机,否则就会“玩火自焚”。所谓量力原则,就是在营销竞争中,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财力来确定战略战术,限制竞争的目标。《左传》曰:“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如果力量不足,胃口太大,自不量力,盲目与对方抗争,可能落得个引火烧身。
四、成功领导者的竞争精神
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在优胜劣汰中求前进、争发展,不断取得社会进步的。我国体育健儿手中的金牌,是在优胜劣汰中夺得的,它是靠真本领、真水平,在战胜千百个强手后夺得的。中华的振兴,必须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对一个企业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竞争去夺取全国的金牌,更要敢于把自己放到世界水平线上去较量,去夺取金牌。若是我国多数企业这么做了,中华也就可以腾飞了。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或企业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竞争精神呢?
第一,勇敢的迎接竞争。大凡在事业上卓有成效者都具超常的勇敢。列宁有句名言:“你要革命吗?你就必须是一个强者。”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说得好:“世界是属于勇敢的人。”勇敢是产生胆量、无畏,不怕艰险,敢于冒风险和对未知的探求精神等心理动机的驱动力。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首先,无私无畏,一个人一心为公,心胸必然坦荡;其次,艺高胆大,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能掌握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再次,明理则敢为,恩格斯指出:“犹豫不决则是以无知为基础的”。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理真”,因此他会表现出“气壮”来。勇敢的迎接竞争,就不能畏惧。面对畏惧,心中想的是:“好,终于来了,我等着呢!考验我的时刻到了。”
第二,要有危机意识。大千世界不进则退,芸芸众生,优胜劣汰,无功就是过,无为便是错。如果同行中出现比自己强的对手,产生的不应是嫉妒心理和行为,而应采取“你强,我比你更强”的态度。如果本身处于暂时的优势,也不要自鸣得意,而应当是头脑冷静,居安思危,以自己为竞争对象,向新的目标奋斗。日本人危机感较重,据说,日本95%的铁矿、99.7%的石油、100%的棉花、70%的粮食都要进口,资源贫乏,相对于土地来说,人口较多。由于危机感大,压力也很大,日本民族争胜好强的精神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他们在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于1987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美国。据世界银行顾问贝拉·巴拉萨等人的调查报告,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为23022美元,而同年的美国为18163美元。日本人富而不乐,据日本官方调查,日本对拥有资产与储蓄,“相当”与“非常”不满意的高达62%。
为了从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受到触动,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所日本大学举行讲演比赛,一位来自A国的留学生用流利的日语赞扬了日本民族,不但没有评上奖,连礼节性的掌声也寥寥无几;而一位来自B国的留学生把日本批评了一通,日语并不算太好,却获得了热烈的鼓掌,并被评为第一名。在日本,一些警告性质的文艺作品,如《日本的沉没》、《金环蚀》、《丑陋的日本人》等,大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