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居家自疗手册
29115400000026

第26章 中医中药与冠心病的辨证治疗

1.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1)中医对冠心病症状的认识

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冠心病这一病名,但是中医对冠心病的症状却早有认识和记载,对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即有“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的记载。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症状是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病证;病情轻者会感觉胸闷如窒,呼吸不畅,重者就会胸痛,甚则心痛彻背、大汗淋漓、四肢冰冷等,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

(2)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导致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有:

外邪内侵: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是寒、湿、火三气,湿与寒邪一起,使阳气受损,湿浊停聚,进而使心脏不通,发为胸痹;对于火,主要为热盛导致气虚、心阳衰败。

饮食不节: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阻,痰阻血淤,血中脂质增高,阻遏经行,脉络不畅,发为心痹。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痰淤阻于血脉而发病。

劳逸失度:劳倦、纵欲太过,或过度安逸、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去输化,进而聚津为痰,阻滞血脉。

2.中医对冠心病的辨证治疗

(1)中医对冠心病的辩证治疗

冠心病的辨证分型比较复杂,在临床治疗上,常根据标实本虚、虚实夹杂的情况,分为以下几型:

痰淤阻络型:症见心胸疼痛骤作,时缓时急,或胸部憋闷如有重压,左肩酸痛,心悸气短,头重体倦,常在阴天或雨后发作;舌质紫暗或见淤斑,苔白腻,脉弦涩或濡缓。多见于肥胖患者,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

气滞血淤型:症见心胸刺痛,固着不移,时发时止,痛涉肩背,两肋胀满,大便失调,喜欢捶胸;面色晦滞,眼周及口唇紫暗,舌质不泽,可见淤点,脉弦或细涩兼结代,情志不畅或夜间容易发作。多见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反复发作病例。

心脾两虚型:症见头昏目眩,胸闷憋阻,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不华,饮食欠佳,失眠健忘,有时夜间憋醒,舌质淡,苔薄或腻,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冠心病间歇期或隐匿型冠心病。

阴虚阳旺型:症见头晕耳鸣,胸闷或痛,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腰酸膝软,口干咽燥,或有面红目涩,肢麻手颤,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舌质红少苔,脉弦细。多见于体型瘦弱,或兼有高血压病的冠心病。

肾虚寒凝型:症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或头晕胸闷,心悸气喘,肢冷形寒,腰腿酸软,自汗畏风,腹凉便溏,小便不利,夜尿增多,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多见于老年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病例。

心阳衰脱型:症见心前区疼痛剧烈难忍,胸闷气短,面色苍灰,焦虑不安,鼻尖不温,冷汗不止,浮肿尿少,甚则昏厥;口唇、指甲淡白或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细欲绝或结代。多见于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2)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原则

中医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实施辨证论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着眼于对造成冠心病的基础病理进行改变,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改善人体机能的病理性紊乱状态,提高人体自身对病理改变的修复能力,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中医常用的辨证施治法

临床上,中医根据冠心病的不同症候,常常会采用以下辨证施治方法:

芳香温通法

适用症候:适用于寒邪留滞经脉,导致胸阳不足、心脉痹阻而引发心痛的冠心病。

治疗方法:利用芳香温通药辛香走窜,温阳驱寒,疏通血脉。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化裁。所包含的中药有瓜萎、薤白、半夏、丹参、赤芍、川芎、桂枝、三七、郁金、降香、菖蒲等。

活血化淤法

适用症候:适用于气滞血淤型冠心病,多见心痛、疼痛固定、舌质紫暗,或舌下有淤斑、脉弦涩等症。

治疗方法:疏通心脉,消散淤滞,心痛可止。

方药:血府逐淤汤化裁。所包含的中药有当归、红药、赤芍、桃仁、川芎、三七、元胡、降香、瓜萎等。

通阳宣痹法

适用症候:适用于外寒内袭,或内有阴寒痰湿时,胸阳痹阻、气机不畅而胸闷心痛的冠心病。

治疗方法:滋养心肾,平肝潜阳。

方药:一贯煎、天麻钩藤汤化裁。所包含的中药有首乌、生地、夏枯草、菊花、桑寄生、丹参、牛膝、天麻、钩藤、珍珠母等。

滋阴潜阳法

适用症候:适用于心肾阴虚证冠心病,症多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温通心阳,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合生脉散化裁。所包含的中药有附子、干姜、人参、五味子、丹参、黄精、炙甘草等。

益气养阴法

适用症候: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冠心病,症多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加重、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疗方法:益气养阴,通脉宣痹。

方药:生脉散加味。所包含的中药有党参、麦冬、五味子、黄精、枸杞、川芎、丹参、当归、赤芍、木香、三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