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培养孩子坚持的习惯
孩子的兴趣常常会很快转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对培养毅力往往起负面影响。不妨鼓励孩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他感兴趣的事,在获得成功之前决不歇手。由于目标明确,孩子自己会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不打退堂鼓,实际上孩子坚持一件事本身,即是对自己意志力的培养和考验。在孩子小的时候,无论是玩耍、看“小人书”,还是学习、做事,都要有始有终,养成习惯。如孩子学洗自己衣服,绝对不准借口累或手疼半途而废……长此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坚持也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了。
5.为孩子设置障碍
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障碍,为其提高克服困难的机会。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对他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或情绪上带点不愉快的活动。不要怕孩子吃苦,更不可力图减少生活和学习中的难处,倘若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都有清扫的干净,他现时可能表现的平平安安,日后则会失去通过坎坷道路的能力。
6.展开竞争
想让孩子把一件事情干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进行比赛,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还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体会胜利的喜悦,当然,孩子其实很难战胜父母,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可以故意让这他点。并在干完事情后给予孩子表扬。
7.孩子遇困难时多给鼓励
父母要适时、适度地给孩子肯定和赞许,期待的目光,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对孩子都是鼓励。在孩子完不在计划时,父母要具体分析,切忌说“我就知道你干不成事”等丧气话。当孩子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出现意志消沉。这时,父母要给予帮助、鼓励,让孩子鼓起勇气过难关,使孩子得到很好的意志力的锤炼,从而增强毅力。
8.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于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是内省成分,易于自律。不妨和孩子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如,进他人房间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胜负;特定时期不许干扰他人等。即使父母违规也要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9.加强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即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戏、爬山、登楼等,对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更有效。当然父母的要求也不能过高,因为运动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逼迫孩子一步登天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锻炼意志的目的,反而挫伤孩子的身子骨和宝贵的自信心,最终使孩子视坚持为洪水猛兽。
10父母要做出表率
如果父母自己都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话。很难想象一个冬泳时因怕冷而半途而废的父亲能培养出不屈不挠练长跑的儿子,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也得做到。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当然,在孩子做的过程中,父母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地进步。
对于孩子的自主性培养,说起来父母们都感觉应该重视,但实际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吃饭的时候,父母嫌孩子吃的慢或是怕把桌子、地板弄脏,孩子都五六岁了还要父母喂饭;孩子跌倒了,用企盼的眼神看着大人,很多父母都是连忙的把孩子抱起来,还要用力的敲打地面几下,以此为孩子报仇;孩子不愿意学钢琴,可是父母却按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下去,甚至不惜动用强迫的手段……这种看似“爱”孩子的做法,往往对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其实,父母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自主的能力。
1.让孩子自己往前走
或许在父母的怀抱里是安全,孩子也都喜欢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但是,孩子不可能永远等在父母的怀抱,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他必须走出去。因此,父母必须让孩子试着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永远都不走出去,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下,那么,孩子永远都只会裹足不前。
2.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有些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孩子还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孩子的时间完全由父母安排,孩子只是负责执行。然而,父母可能没有想到,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性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因此,父母要从小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天给孩子一段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学会自己安排时间,也会懂得珍惜时间。
3.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很多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家务,哪怕是帮父母擦擦桌子,或是洗洗碗。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不去做,而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做的机会。当看到孩子想要做一些家务的时候,父母不是嚷嚷着让孩子去做作业,就是害怕孩子会搞破坏。然而,孩子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一味地学习,父母要让孩子试着接触生活。
4.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父母们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他们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面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许多父母的做法是:立刻告诉孩子答案。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样会让孩子遇到问题就发问,根本不试着自己找答案。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要给出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5.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现在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困难。但是,社会中毕竟还是有一些穷困的家庭,根据一些调查研究,在贫困家庭中生长的孩子比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孩子更有能力解决困难。面对这种现象,有些父母就开始想办法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一来,孩子独自解决困难的能力就会随之提高,不会一遇到困难就逃避。
6.让孩子自己试着去抓住机遇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机遇,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当然,不仅要有头脑上的准备,还有善于抓住机遇。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他满腹经纶,机遇也会和他擦肩而过。因此,父母要做的是锻炼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而不是把机遇摆在孩子的面前,或者是替孩子去捕捉机遇。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做,孩子就永远学不会怎样走向成功。
7.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是,父母总是害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但是,父母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那么,孩子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因此,父母要试着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当然,让孩子自己选择并不是说父母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在事前为孩子提供一些有关的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告诉孩子,自己选择了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培养孩子胆大心细的优点
父母不要动不动就将害怕挂在嘴边上,特别是不要与某些特定的环境联系起来。如在黑暗中,在与孩子独处时,此时若表现出害怕心理,孩子就会认为这种环境是可怕的,是孤立无援的。受这种心理影响的孩子,常常会在走向社会时产生恐惧心理。
男孩子时常吹嘘自己的胆量,瞧不起胆小的人。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不管是胆小的男孩儿还是胆大的男孩儿,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不敢面对人生、在困难面前缩头缩尾的懦夫,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胆量。
粗心的孩子在做作业时不专心,做完作业后不检查,因为他们习惯于父母帮助检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养成细心的好习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细心。
胆大心细的孩子会成功,因为孩子只有胆大心细,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强者,才能真正赋予生活以美善,才有新发展,才能体现人的尊严与荣耀。丧失生活的勇气,成了胆小鬼、可怜虫,不能面对生活的挑战,就会丧失生活的一切。不思考,鲁莽、轻率,就会搅乱生活的秩序。胆大心细才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应付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胆大心细的优点呢?
1.首先为孩子设立一个标准
父母要告诉孩子胆大心细的标准。不少孩子认为胆大就是不怕死,敢打敢冲,这种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父母要告诉孩子如何胆大才是正确的。为朋友义气打伤同学不是勇敢,在课堂上起哄不是胆大,与老师对抗、不做作业、翻越街上的栏杆、骑飞车都不是勇敢。真正的胆大、勇敢应该体现在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尊严、家庭的名誉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上。
胆大体现在学习、工作和思想斗争各个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怕危险,但不莽撞。如不怕黑暗,不怕独自在家和独自赶路,不怕动物,不怕严冬酷暑。其二,不怕困难。不畏学习艰苦,不畏路途遥远,不畏新任务与新变化。其三,勇于斗争。勇于承认错误,勇于同坏行为和坏思想作斗争。其四,不惧痛苦。不怕打针吃药,不为病痛屈服。
心细即在行动之前对事情正当与否、如何行动有迅速而周密的思考,因而行动起来面面俱到,有条不紊。一个人只有心细,办事才会稳妥。父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做到凡事三思而行。
2.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勇担生活的重任、勇斗歹徒,会让孩子自豪和崇敬。相反,父母若怕困难、对黑暗流露出恐慌、在歹徒面前吓得发抖,就会让孩子感到羞愧,从而消极地影响孩子。
另外,可以用勇敢者的形象感召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在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勇敢人物的故事。父母可以讲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舍己救人的赖宁、克服困难捐助贫困学生的小学生李扶阳。可以讲历史故事,如“李寄斩蛇”的故事:小女孩李寄冒着生命危险,砍死大蛇,为民除害。父母还可以与孩子共读有关勇敢者的文学作品,如《红岩》。“红岩魂”震撼了许多少年儿童的心,父母和孩子共读《红岩》,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会激发孩子真正的勇敢精神。
3.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胆大心细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父母要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注意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把大女儿带到战争前线救护伤员,让她在艰苦环境中锻炼。1918年,居里夫人要两个女儿留在正遭德军炮击的巴黎,并教育他们:在轰炸的时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发抖。
父母要大胆地让孩子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独立承担责任。当然,父母给孩子锻炼胆大心细的机会,也要进行相应的知识教育。知识可以帮助孩子消除恐惧,也可教会孩子如何勇敢。如带孩子上街时,告诉孩子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知识,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父母还叮嘱孩子记住必要的电话号码,如父母单位的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4.不要恐吓孩子
孩子怕某物、某种情境,常与父母的恐吓有关,如父母在黑夜里吓唬孩子说房外有“鬼怪”、“坏人”,结果孩子害怕黑暗。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夜间活动,鼓励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5.让孩子自己多思考
让孩子胆大,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胆大,这就要养成孩子遇到问题多思考的习惯。一方面,父母要让孩子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让孩子知道走夜路是勇敢的表现;体育比赛不怕累是为班上争荣誉;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是为了学习进步和掌握知识;勇斗歹徒是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宁等等。父母要引导孩子把他对行为的正确理解化作道德观念。一旦养成了道德观念,孩子的勇敢行为就会更自觉、更自然。另一方面,父母要让孩子思考如何实施勇敢行为。孩子知道了如何实施胆大行为,他就有了做出勇敢行为的心理准备。如交给孩子新任务,引导孩子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案;孩子当了班干部,让孩子思考怎样发挥一个班干部的作用,如何做好工作。孩子思考得越多,他就越有胆量,行动就越果断,办事也就越细致周到。
6.教孩子适应环境
约翰夫妇假日里带着孩子到山区旅游。每当经过山涧时,就叫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水流较浅或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决定是否攀登,并问孩子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那不怕山高水急,不但敢冒险了,而且也变得细心了。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与一个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特征关系非常密切,只有了解了创造力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掌握创造力的本质,也才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创造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到的。而富有创造力的品质对一个人来讲更是非常重要,这将决定他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和能取得多大成就。在经济生活中更是如此。如果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理财能力,在将来挣得一笔可观的财富,富有创造力的品质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商机的难以捕捉和人的生存空间正在变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经济上的成功常常只属于那些能够不拘一格和独辟蹊径的人,而这些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品质带给人的馈赠。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只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发现。例如,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要么给予现成的答案,结果使孩子渐渐养成懒得动脑筋的习惯;要么置之不理,甚至叫孩子闭嘴。也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欢把家中的东西拆开来探究,而父母将其视为“不务正业”,当然少不了一顿责骂,孩子的创造性便渐渐消失了。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