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29109000000025

第25章 低调做人,能方能圆(1)

做生意不能离开做人。一个商人如果不懂为人处世之道,那就是他的致命伤。灵活处世的商人更容易成就事业,因为他们懂得趋利避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资源,为自己创造成功的平台。能方能圆,既讲原则,又不失人情,不死板而又不奸滑,这是一种最具有魅力的成熟。商人如果做到这种境界,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应对一切难题。

1.低调做人,锋芒毕露必吃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的生意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总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年头,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

“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太露锋芒,便要惹来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气盛的生意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言语太露锋芒的缘故。言语之所以太露锋芒,行动之所以太露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年头,且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别人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工作。《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2.能屈能伸,能刚能柔

一个生意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相信自己的能力。但自信过了头就会转化为自负,自负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他们过高地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做起事来往往会一意孤行。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又夺取了巴蜀,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关羽留守荆州,时时有吞并东吴的野心,自恃自己武艺高强、兵强马壮,连连向北边的曹操发动进攻。这完全破坏了刘备当年东联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

孙权为了夺取荆州,派使者去向关羽提出要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却被关羽一口回绝,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勇,可以东抗孙权,北伐曹操。很快,他便带兵攻打曹操的樊城。但又怕东吴乘虚而入,夺他的荆州,所以留下重兵把守各个要塞,并在三十里或五十里的高地之上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线营地,便于联络。

吕蒙见关羽防守严密,为了麻痹关羽,解除他警惕,便上书孙权说:“关羽兵伐樊城,留下重兵把守要塞。是害怕我夺他的后方地盘。我想以生病为由,分一部分士兵回建业。关羽只害怕我,听说我走了,一定会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增援作战部队。这样我们就可以乘他们毫无准备时突然进袭,那么南郡就可以攻下,关羽也就能捉住。”

孙权便让他回来治病,派陆逊去接替吕蒙职务,陆逊上任之后,立即写信给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另一方面表白自己的年轻无能,借以麻痹关羽,让他更加骄傲。关羽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也完全相信吕蒙是回去治病了,因而把兵力都调去增援樊城了。顿时,关羽的后方兵力空虚。陆逊马上把情况及时报告了孙权,孙权便派吕蒙马上出兵。

由于关羽有烽火台相互联络,吕蒙认为出兵必须十分隐秘,不能让关羽得到消息,以防关羽军队回撤,自己无功而返。他想了一个方法,把自己的精兵全部安排在大船中扮作商人的样子,让士兵穿着白衣,扮成老百姓摇橹,日夜不停地赶到了目的地。

关羽仍然毫不知情,还在樊城酣战。这时,吕蒙的白衣战士已突然来到了关羽的要塞,在蜀兵还来不及抵抗的时候就占领了关羽设置的烽火台,驻军和探子也全部给抓起来了。吕蒙的大军又直奔南郡,当时守公安的将领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全部投降了。

关羽得到消息,连忙回撤荆州,半路上不少士兵都纷纷逃了回去。回来后与吕蒙交战几次,关羽都未能取胜。他深感自己孤立无援,已到了绝境,就向麦城逃跑。在西奔漳乡时,士兵都抛弃了关羽,不再跟随他而投降了孙权。关羽只有十余骑亲兵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的去路,关羽父子都被抓住,最后被杀。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之所以会败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陆逊接替吕蒙后,给他猛灌“迷魂汤”,他竟然还真听进去了,觉得陆逊年轻胆小,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他竟放心大胆地撤走他布置在各关卡的重兵。这是他的最大错误,否则荆州也不会被吕蒙那么轻易地拿下。

古语说:“水因柔而能穿石,蛇因屈伸有度而得以前进。”曾国藩曾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易折断。”可见,生意人处世做到亦刚亦柔、刚柔并济,方是生意人做人之道。

商场上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生意人,他们虽然不是趾高气扬,但你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傲气,骄傲得让人感到压抑。他们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庸俗之徒立刻报以不屑一顾的眼神。一个自负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的自负蒙住了眼睛,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愚蠢可以不伴随骄傲,但骄傲不能不伴随愚蠢。一意孤行的人,无论是否合乎逻辑,在坚持错误的计划或目标上固执己见,不反思、不悔改。这正是这些生意人招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问题上,如果我们只强调事情的某一个方面,就会在另一方面出现负面效应,这在历史上教训是很多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思虑程度要适当,处置方法也要适中,千万不要走向某一个极端。

3.商海沉浮,做人不能太单纯

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故,复杂多变,物欲横流,一个生意人能做到含蓄中正,实属不易。但是,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生意人,时刻要懂得做人谦虚,不居功自傲。

过于单纯、喜怒形于色的生意人都是很肤浅的,一点内涵没有,这种人只会让自己四处碰壁。处世守持中庸之道的生意人能够做到淡泊坦然,沉着稳重,凡事冷静观察,自信达观,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三国时期,有一年魏国工匠为丞相曹操建造相府大门。当门框做好后,正准备装门顶的椽子,恰好这时曹操走出来观看,看完后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

曹操的谋士杨修看到门框上的题字,即刻叫工匠们拆掉重做,并说:“你们知道吗?丞相题在门框上的‘活’字,‘门’中有‘活’为‘阔’字,就是指门做大了叫你们重做,懂吗?”

一天,有人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几口,便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递给一位文臣。文臣看了不解其意,众人相互传看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酥传到杨修手里,他便吃了一口酥,然后说:“诸位,这‘合’字即是‘人一口’,丞相是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呀!”

还有一次,曹操由杨修陪同出外游览,经过一处,看见一块烈女曹娥墓碑,碑的背面刻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杨修:“杨主簿,你懂这八个字的含义吗?”杨修很自信地回答:“丞相,在下懂得,这……”

曹操未等杨修说明,便打断他的话头说:“杨主簿别急嘛!待老夫想想。”接着他们离开墓碑,大约走到离碑三十里外,曹操这时才说:“老夫已明白墓碑背面那八个字的意思。”并叫杨修转过身去,两人分别写下自己所理解的意思,然后一对,两人意思果然一样。

于是曹操感叹地说:“老夫的才智与杨主簿相差三十里呀!”他们对“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字所解的意思是:黄绢即色丝,“丝”、“色”并在一起即是“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女”、“少”并在一起即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女”、“子”并在一起即是“好”字;齑臼是用来盛五种辛辣调味品的器皿,这是舌辛,即是“辞”字。因此,这八个字的含义便是“绝妙好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遭失败,曹军进退两难,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唯有杨修明白:“鸡肋乃是鸡肋间的肉,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了又觉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想撤兵回去。”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诸将也随之准备回去的打算。

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曹操知道是杨修把机密告诉大家的,便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斩首。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列举了这个故事,然后评道:“杨修聪明才智太显露了,所以引起曹操的忌恨,这样他能免于灾祸吗?晋代和南朝宋的皇帝大多喜欢与大臣们赛诗比字争高低,大家都吸取了杨修遭杀害的教训,所以大文学家鲍照故意写些文句哕嗦拖沓的文章,书法大家王僧虔用很拙劣的书法搪塞,这都是为了避免君主的杀害。”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机智聪明的人不要处处在上司面前表露出比上司强,比上司先懂得什么,否则将遭忌恨而招致祸害。

杨修不懂这一点,也就是说,他在上司面前不善于深藏智慧,处处显露比上司高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含蓄中正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含蓄是美德,内敛是睿智,中正是法则。能够做到让内心的喜怒不表露出来,守正不变并克制收敛自己,这样好运就会伴随自己一生。

有些生意人误解了含蓄中正的含义,处处刻意要做到深藏城府。其实,深藏不露的处世之道可利用,却不可滥用。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招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意图更应如此,因为它们惹人厌恨。凡事三思而行,总会得益良多。

然而,商海沉浮,人性各异,在经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有时不得不违心地处世待人,在此种情势下,就需要采取方中有圆的策略。以正直克己持身,贵在处世有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的权变,如果过于单纯,就像木头人一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戏弄。

4.讲点情面,不要把事情做绝

做人留余地,懂得给别人情面,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进退自如,才是高明之举。

刘邦晚年,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潜伏着一股暗流,外戚吕氏倚靠皇后吕雉,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泼辣又精明的吕后内靠颇有心计的宠臣审食其参与谋划,赞襄政务;外则与骁将樊哙等人结成裙带关系,又把吕氏兄弟子侄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生存下来,然后才能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挽时局。

内忧未除,外患又起。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谋反。二月,刘邦命樊哙率兵前去平叛。出师不久,有人就在刘邦面前谈论樊哙过错。刘邦闻言大怒,决意临阵换将,可又担心樊哙手握军权,或生不测。最后,还是采用陈平的计策:派陈平以劳军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车中暗载大将周勃,待驰至军中,宣旨立斩樊哙,使周勃夺印代将。

陈平、周勃遵命而发,途中边行边细心合计。自然是陈平智高一筹,他对周勃建议说:“樊哙是皇帝故交,功多劳重,况且又是吕后之妹的丈夫,可谓既亲且贵。帝因一时愤怒,便要杀他;一旦气消,或许后悔。兼之吕后从旁捉弄,难免归罪于你我二人。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忠厚老成,依计而行。

樊哙果然中计,被周勃当场拿下钉人囚车。周勃立即赶到中军大帐,宣旨代将,另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京师长安。陈平行至中途,突然获悉刘邦病故。

陈平料定朝中必由吕后主持政事,使局势变得更加险恶。唯一可恃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可向吕氏曲意交代。即使如此,他也怕夜长梦多,务必在朝中忙于治丧的时候,将自己剖白干净,否则恐遭吕氏暗算。想到这里,他让囚车照常行驶,自己则抢先策马驰往长安。

还未到长安,陈平就遇见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前事未及说明,再远离朝堂,怎不忧谗畏讥!于是,他心生一计,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灵前,放声悲号,且哭且诉,大意是说:先帝命我就地斩决樊哙,我未敢轻处大臣,现已将樊哙解押回京。这分明是说给活人听,向吕后表功。

吕后得知樊哙未死,立即放下心来。又见陈平涕泪横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最后任命他为郎中令,并负责教诲、辅佐新即位的汉惠帝。不久,樊哙解至长安,立即赦免,官爵如旧。

陈平在处理樊哙这件事上,虽然奉旨行事,但又没全照办,对高祖而言,算是小过;对吕后而言,不是大过,从而自身得以保全。

生意人做事符合自己的能力,心中始终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欢乐;不切实际的欲望,会导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忧愁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