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29103800000012

第12章 旷古奇冤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袁崇焕死前的遗言。当时的明朝崇祯皇帝和老百姓都不知道,他们眼中通敌卖国并处以“磔”刑的袁崇焕,实则一片忠心赤胆。据《石匮书》记载,袁崇焕服刑场面十分惨烈。一代旷世奇才的袁崇焕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46岁的生命,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袁崇焕生于1584年6月6日,出生于广西藤县。身材短小精悍。明朝成历四十七年进士,他曾任邵武知县,在担任知县期间治理有方,曾为民救火,处理冤狱,深受老百姓敬仰。同时,他还对辽事非常关心,联络志同道合的英雄,并研究燃放西洋大炮,威力巨大,一炮打出能够歼敌数百。后来,在天启二年,袁崇焕在明朝关外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单骑出关,亲自巡视,掌握了许多辽兵的真实动向,在许多人对辽军望而生畏之时,他却毫不惧怕,曾经在视察后说只要给足他的兵马钱粮,他愿意守住边关。因袁崇焕胆识过人,对辽作战有真知灼见,于是明皇帝委任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督军。他上任时主张“主守而后战”,亲自选兵练将,整械造船,试图收复明朝疆土。在任期间,袁崇焕还多次连夜只身赶路,在虎豹出没的丛林中穿行,天明进城,许多将士们都钦佩他的胆识,尤其是他文官出身,却宏韬伟略,坚韧不拔。实为各军将士的楷模。

宁远大捷让袁崇焕成为清兵眼中钉,从此名声大振。努尔哈赤举兵6万包抄宁远,袁崇焕竟然丝毫不惧,决心死守孤城。袁崇焕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但是却熟读兵书,曾经用炮火阻击敌兵数次进攻,一向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也因为在此次战役中受伤,而不得不宣布撤军。这次的失败,给努尔哈赤巨大的打击,终于在7个月以后,努尔哈赤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也在与袁崇焕的争斗中再次被袁崇焕击退,一时间袁崇焕宁远几战,明朝举国上下为之侧目。

然而,当时的明朝由于皇帝昏庸,将大权交给了阉党魏忠贤,袁崇焕被排挤,被迫辞职。直至明熹宗去世后,崇祯帝扫除阉党,将袁崇焕由一介布衣再次委任为兵部右侍郞,一时间权倾朝野。并亲手御赐尚方宝剑,袁崇焕感激崇祯帝,并发誓“计五年,可平辽”。

有人说袁崇焕错在不该杀毛文龙,因为毛文龙是万历、天启两朝功臣,也是一个抗倭英雄。他曾经活捉后金镇江守城将领,收复镇江,后又夺取东江。然而,毛文龙骄恣妄为,横行不法,虚报兵额,劣迹斑斑,最让崇祯不满的是他曾“通夷有迹”,给皇太极的书信中写到“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势可定矣”,“尔牵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则取之易如反掌”。投敌的趋势愈加明显,崇祯皇帝对毛文龙早有不满,故而对毛文龙之死甚为欣喜,虽然袁崇焕先斩后奏,一时气盛的袁崇焕用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杀害,皇帝也未责怪于他,不过虽然表面上没有对袁崇焕责怪,但是毕竟没有请示就杀大臣,年轻的皇帝崇祯心理上还是十分不悦的,认为他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

许多人都说,1629年10月发生的“己巳之变”并非偶然,表面上是皇太极使的“反间计”收效,借明朝皇帝之手杀掉袁崇焕,其实在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时,皇帝早就对袁崇焕心存不满。

袁崇焕作为清兵的死敌,皇太极是真的恨不得立刻除掉袁崇焕这块绊脚石。当他率十万清兵从蒙古绕道后轻取遵化后,此时兵临城下,北京城一片恐慌。那时的袁崇焕本应将清兵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但是不知道他是何用心,为何仅是率兵尾随,而且在广渠门外,与清兵决战,这令城中的皇帝和王公贵族无不愤恨在心,尤其是当有人报告,清兵所到之地烧杀掠夺,这更让皇帝在听闻太监密报他通敌叛国时,加重了杀心。

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被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死。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够力克清兵,明朝终于灭亡。

时间能够证明一切,历史终于还了袁崇焕清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死前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不得不钦佩一代名将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势,生前与死后,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