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体育史话
29102100000013

第13章 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等诸多理论,从而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武术精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德,而是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匡扶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还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精忠报国”“强种御侮”……保家卫国

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由来已久。中华武术传统武德,以孔孟儒家的“仁学”为核心,以“仁爱”为道德的根本,这种仁爱首先体现在爱国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武术精神的集中表现。自有武术之日起,各路豪杰便尚武习武,保家卫国。三国有单刀赴会的关公,明有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少林传说有“十三武僧救唐王”的故事:隋末唐初(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兵攻打盘踞洛阳的王世充,激烈的战斗中,少林僧偷袭了王世充的后营,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将其捆绑送至唐营。此举,对唐军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王世充军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不久,王世充投降,李世民军队获胜。李世民登基以后,为了感谢少林僧的帮助,降玺书宣慰,特“封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自此,少林寺名声大振,地位高升,贞观以后,不少名僧还被唐王室邀请到皇室。

修身养性

武术能延年益寿,通过武术活动的锻炼,慢性疾病会慢慢消失。这也是一种医疗治病的手段。中国的太极拳以刚柔并济为特征,就能达到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功用,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

“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意思,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通过武术修炼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处理矛盾的思想方法,最终获得一种和平共处的理念。正如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中,写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招式,所谓无招胜有招。

乐善好施

武术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国人历来具有侠义精神,也崇尚侠义,这无疑是中华武术的贡献。在中国作家的武侠小说里,侠义是主人公不可或缺的品质,济世救人,扶弱济贫是多少侠义之人所推崇的境界!

如小说《七侠武义》中的展昭,武艺超群,常常帮助穷苦人,素有“南侠”之称。他与包拯进京赶考的途中相识,曾在金龙寺凶僧手中救下包拯,又在土龙岗退劫匪,天昌镇捉刺客,功绩累累。

古代出家人习武强身,积累了大量治疗跌打损伤的经验。清代郭祥泰,习医为生,交友广泛,仁厚豪侠,常救助受困路人和道士僧侣。行医过程中因收留得病困窘的高僧,获得佛家正骨医法。

延伸阅读

气功

气功(

功)是一种以调整呼吸以及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定、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常透过练习气功来增进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