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什么幸福——一生必须有的18种突破
29044500000018

第18章 突破十一平衡中生活

只要我们懂得使自己保持平衡的艺术,就能千百倍地增加自己的力量。平衡的生活是一切效率、美好和幸福的密秘所在。一辈子无所成就、庸庸碌碌的人中,其实有不少人能力很强,但由于他们总是处于自命不凡的状态,因而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不要被生活淹没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远航,我们的小船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地行驶,当遇到大风浪的时候,如果你把握不住自己的船舵,就会被风浪所淹没。

因《醉红尘》、《花帜》等作品而使香港刮起了一阵“梁旋风”的梁凤仪,大学毕业后随同丈夫前往英国伦敦,丈夫攻读博士学位,而她成了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她每日在家打扫房间、买菜、做饭,过着恬静舒适的生活。时间一长,梁凤仪发现这平静的家庭生活中隐藏着爱情危机,她虽竭尽所能挽救她的婚姻生活,然而却失败了。

梁凤仪只好独自面对人生,将精力投放到她所热爱的事业上。在她事业有所成就后,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快乐似乎总围绕着她,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她的工作、她的爱好。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居然身兼不下20个社会职务,且每天坚持写作,先后发表了《尽在不言中》、《醉红尘》、《豪门惊梦》等多部作品,成为深受欢迎的小说家。

不被生活缠绕

走人社会,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同时有了责任感,我们开始为家庭的舒适体面,为孩子的幸福而奋斗。目标就是多挣钱,买房子买汽车。

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占去了我们大半的时间。看着电视打着毛衣,陪同爱人照顾孩子,钻入厨房搞点创新……这一切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日子的无忧无虑。

但是,在你睡不着觉的时候,可否想到过,你从前的理想就是这些吗?你的理想实现了吗?你还在为理想而奋斗吗?你可能会说:从前的理想太不切实际了。

我要提醒你:平庸的生活中暗藏着危机,如果你不能剪断生活的缠绕,必将被生活淹没。

不要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勾画自己的未来:我要成为一名设计师或者做一名宇航员,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似乎忘了自己的理想,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借孩子头上的光环来照耀一下自己。于是我们甘当人梯,放弃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理想,将全部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吃最有营养的食品,穿最喜欢的时装,上最有名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下班后我们围着孩子团团转,上班时偷偷地在脑子中拟订最新教子计划。

的确,教育下一代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孩子,而忘记自己的理想,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我们的责任绝对不只是教育好一个孩子,我们也要活出价值,活出意义,为孩子做好榜样。

不要学习市侩

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把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怎样弄虚作假、投机钻营、讨好上司、走后门、拉关系上,他们居然还活得很好。

那些使国有企业破产的人,自己却风风光光,有钱有势。

那些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愚弄百姓的人,在领导的位置上居然坐得很牢。

这些歪门邪道必定不是立身之法,随着社会制度的日趋完善,这些市侩习气必定会没有容身之地。

不管我们周围人怎样,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世代相传的立身法则:勤奋、诚实、敬业。靠本事吃饭。

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寸步难行。钱给人带来很多东西,满足人的生存需求。

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生存要求才能做到知理知法,如果温饱不能保证,则天下大乱。钱可以避免商人因行情不好而忧愁,农民为卖粮食不领“白条”而欣喜。

但是,挣钱的作用是为了使自己更方便,所以钱不是神,而是仆。有钱人比别人更方便,所以富贵人对人更应该宽厚,更有修养,做个有修养的有钱人,使言行与身份相称,思想与地位相符。否则,有失身份,有损形象,还不如做个穷人,免遭唾弃。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虽然拥有很多金钱,但他每天也就是听听金币的响声,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给女儿陪嫁妆,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对待金钱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钱财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人不可做钱财的奴隶。

金钱只是交换的一种媒介物,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不要将钱深藏于地下。

金钱要流动,否则它就是一堆废品,不能吃也不能喝。

让金钱在利己的同时,利他人利国家。

立世安身与心理障碍

社会是一弯湍急的流水,很多人在水中挨过淹,挨过呛,感触良多,心态难平,以致生出了很多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和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其实是一种疾病,它有碍精神健康。但很多人却不觉得,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疾病对自己的损害。直到年过“不惑”,某些客观的损害已成定局,他们才在自我叹悔中认识到自己的“毛病”,而这时青春年华早已逝去。

由自卑而心生嫉妒

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嫉妒心,那么他就会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别人遇到挫折和难题的时候他只会在一旁幸灾乐祸,让他帮助别人更是休想。

我们知道,人们的自卑感大多是由于人际比较而产生的。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小于别人,是因为把自己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同别人相比较。比如两人干同一工种,甲头脑活,手脚勤快,产值利润高,工资奖金自然就高。乙如果是个小心眼的人,自卑之余也许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即使表面不说什么,心里却总以为人家偷工减料了,吹牛拍马了,设备先进了等等。受这种心理因素的支配,乙和甲共事显然不会和睦。一个怀有强烈嫉妒心的人,不要说他会主动帮助别人,就是别人碰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他还会在一边幸灾乐祸。有位个体户半夜发现有人乘隔壁店铺主人不在家而人室行窃。他的电话就在床边竟然不向警方报警——因为平时这家店铺的生意比自己好。以上这种消极“回报”的心理,虽然不至于主动表现在言行上,但对健康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腐蚀作用。

由不满而口出怨言

有道是“怒发能冲冠,恶语会伤人。”人与人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的,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由于原则和利益的冲突,理智和感情的冲突,上级一些正确的或欠妥当的做法很容易引起某些人的不满,以致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小王一贯懒散,业绩平平,故参加工作五六年了,一直是办公室一般干部。新来的大学生小琴业务熟练,做事主动,并有创新意识,颇受上司赏识。一年后小琴被提升为办公室副主任,这让“资深”的小王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人前人后讲话无所顾忌,什么上司任人唯亲了,什么小女子目中无人了,最后发展到隔桌对骂,弄得二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紧张。这种表露出语言的消极回报方式,同那种埋在心底的嫉妒相比,对人际关系更加有害。

因失利而实施报复

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难免失去一些利益。由此而产生怨恨、嫉妒心理,甚至实施报复。

同以上两种消极回报方式不同的是,报复需要付诸行动,所以更具破坏性。一位姓白的农户有一天家里丢失了祖上留下来的几十块银元,他怀疑是邻居偷的。而此邻居是地方上很有势力的人物,人财两旺,如日中天。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警方调查半年未果。他便错误地认为,如今这世道好人怕坏人,我不能眼睁睁地破大财。于是他铤而走险,干起了小偷小摸的勾当,最后发展到行凶抢劫,锒铛入狱。报载某青年苦追一女孩未获成功,遂生变态心理,趁夜专挑相貌、身体和该女孩相似者或猥亵,或破相,弄得人心惶惶,最终也落入了法网。由此可见,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回报”行为,着实令人痛恨。

人们在对利益的追逐中不断失去某些利益是正常的,如因失利而生猜疑、怨恨、妒意,并因此实施报复,却是心理变态的反映,这样离幸福会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走出消极回报的心理误区,使之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呢?

——调整心态,“节外生枝”

一个人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产生自卑感是在所难免的,但同时也应变成为工作或学习的动力,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古希腊的狄摩西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面对大海,口含石子,苦练说话,终于成为雄辩家。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修成《兵法》;还有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认识到这方面不如别人,应争取在另一方面一枝独秀。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借助想像,平衡心绪

因不满而生怨恨,由怨恨而口出怨言,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借助或调侃或激昂的想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这种心理,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比如女朋友吹了,不妨想“我这次‘考试’没通过,下次再‘补考’”;比如在平庸的老板手下备受压抑,不妨想“有朝一日我办公司你来打工”……过去国外有些工厂的资本家曾经利用工人的不满心理,创办所谓“出气俱乐部”,提供工头、经理的模拟像,让工人任意打骂、出气,借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重整旗鼓,再度冲刺

人生得失无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暂时的失利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明智的人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走出阴影,继续干下去,直到成功。一种行业因某种原因干不成,则应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行他业,并努力奋斗,使愿望得到满足。

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同时也充满了诱惑。愿望与理想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断地调整自己,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不可忽视精神空虚

读者看了题目后定会发问,精神空虚也能算病么?难道它比癌症、艾滋病还厉害?

回答是肯定的。精神空虚所导致的“生命意义缺乏症”,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君不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精明能干,下海经商,开公司办企业,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人人羡慕。然而,他们赚了钱有了名之后,有些人却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醉生梦死;有些人被“白色幽灵”所俘虏染上了毒瘾。有人说这是愚昧。

其实,他们谁也不愚昧,有谁见过愚昧无知者能挣大钱、干出业绩来?他们何尝不知道寻花问柳、吸毒会导致病魔缠身,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呢!还有那曾风靡一时的“法轮功”,竟能使成千上万人人迷。有人说是缺乏科学知识才上当受骗的,但依我看,迷恋“法轮大法”的信徒中,有几个不知道人是从猿进化来的?有几个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有几个不知道由生到死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更何况练功者中还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凡此皆为精神空虚使然,从而迷失了自我。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已步入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也是最易让人们感受生存受挫的时代。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有时却显得有点儿苍白无力。致使不少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因感到精神空虚,活着无意义而陷入人生沼泽。这种生活意义的迷失和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便会使人感到毫无幸福可言,心灵空虚精神苦闷,这便是“生命意义缺乏症”,心理治疗学上称为“精神神经症”。

人是地球上惟一追求意义的生物,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人类的本性。有些人总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跑,以追求美好的物质享受。但有的人拥有别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却不懂得珍惜,于是便去寻找其他东西,想来弥补空虚的心灵。不少人去吸毒,让毒品来麻醉自己,过那种“飘飘欲仙”的虚幻生活,明知会毁了自己也不在乎。经历过人生坎坷,过了大半辈子的中老年人之所以发生迷失自我的现象,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作怪。他们面对人生的秋天,许多人尤其是患有不同疾病的老人,产生悲愁的心理,精神上被空虚和死亡的恐惧所困扰,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成也好败也罢,谁都难免去火葬场化为一缕青烟。

为此,有必要对患“生命意义缺乏症”者进行心理剖析。对生命的意义的看法,因人而异。但人们都十分渴望拥有充实的人生。只有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之光才会得到升华。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迟早都会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就像我们登山看日出一样。攀登就是意义,就是追求,因为心中憧憬着拥抱太阳的希望。丰子恺曾在文中说:“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纯粹、最彻底、最完全的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归纳过:“人们要想幸福,但人们想要值得的幸福,”为什么有些人会迷失自我,患上生命意义缺乏症呢?从客观上说,他们容易产生恐惧和空虚,一切希望随着死亡而灰飞烟灭,便认为人生是一场空,最终是无意义的。因此,对待心灵空虚必须给予心理治疗。

“物壮不老,是谓不道。”人就是此物中的一种,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那么是不是说死亡能销毁人生的一切意义呢?不是的。人虽然最终的命运都是死亡,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鸿毛泰山之别。关键是对待死亡和生命的态度,生命意义缺乏症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功名利禄,逐世转移”,千万莫陷入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泥潭。“高风亮节,千载长存”,以正确的态度对人生,认识到人生并不空,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还应看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类生命的实质特点,也是生命意义的真正组成要素,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才使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珍惜光阴也就是珍惜生命。

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持平衡的心态,坦诚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