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田野上的教室
29042500000003

第3章 实验平台:文化人类学课程概况(1)

人类学是当代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近十年来在中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正是人类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可以预计以人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为研究内容的人类学学科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困此,文化人类学的课程建设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两头,即教师和学生。民族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突出民族性,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近几年民族院校重点建设的一门主干课程,

一、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特色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民族学本科生、文化人类学方向硕士生的专业主干课,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一门课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各个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方法论,从学科诞生至当代人类学思潮:(1)逐一做客观全面的介绍;(2)评论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得与失,本着批判吸收的原则,撷其精华,以供借鉴;(3)联系中国人类学的实际,阐述心得;(4)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人类学发展的全貌,掌握有关理论与方法,为日后将这些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将讲授与田野相结合,进行短期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田野调查基本方法,包括调查、收集、分析资料,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使学生牢固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技术,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一般性了解其他社会调查的方法。

这一门课的特色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西方人类学产生以来各个学派理论有系统的了解,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探讨、评论,具有必要的、较好的人类学理论基础知识。

二是课堂与田野相结合。讲授完内容后,安排4个学时的田野调查,使学生能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讲授与讨论、自学相结合。本门课主要参考书目80多种,强调学生课外自学。课堂上除了教师主讲、学生提问、进行讨论之外,安排每个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本书任主讲人,以最大限度地扩充知识及培养学生自学、总结、讲授等方面的能力。

四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学生中间择其优者,作教师的科研助手,使这些学生在科研能力上有个大的提升,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现状

广西民族大学的人类学科建设由来以久,若从建校开始就有民族研究算起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若从改革开放算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而从1984年张有隽教授提倡学习和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算起也有二十多年了。因此,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目前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1.师资队伍

广西民族大学现在已拥有一批从事人类学教学和研究,在国内外人类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有6人,即徐杰舜、张有隽、周建新、袁鼎生、黄秉生、韦树关等6人;副教授有秦红增、周耀明、黎曙光、金丽、罗树杰、徐桂兰、欧宗启、韦茂繁、苗军、张景霓、韦顺莉、李启军、谢尚果等13人;讲师有李远龙、翟鹏玉、翟红、黄世杰、吕俊彪、陆晓芹、何霜、陈丽琴等8人。此外,在这批师资队伍中有博士5人,硕士13人。这支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在教授中36至45岁的有3人,45至55岁的1人、60岁以上的2人;在副教授中36至45岁的有9人,46至55岁的有4人;在讲师中,35岁以下的有3人,36岁至45岁的有5人。这样,从职称、学位和年龄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广西民族大学在人类学研究上硕果累累,共发表论文188篇,其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69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19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每人每年发表论文7篇;出版学术专着10部,主要有:徐杰舜主编的《人类学文库》1O种、《人类学高级论坛文库》8种、《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的世纪坦言》、《汉族风俗史》(五卷本),徐杰舜、周耀明着《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徐桂兰等着《新乡土中国》,徐杰舜着《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等;秦红增着《桂村科技一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周建新着《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徐桂兰着《中国育俗的文化叠合》,袁鼎生着《审美生态学》,袁鼎生、黄秉生着《生态审美学》,韦树关着《汉越语关系词声母系统研究》,黎曙光着《广西粤方言音韵研究》等。

3.研究项目

近几年来,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的研究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岭南民族源流史等多项;国家民委项目: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一项;中央统战部项目:新疆民族关系研究一项;国家汉办项目:越南汉语教学调查研究,对越汉语教学疑难问题研究两项;广西社科基金项目:民族生态审美学、壮族学习普通话瓶颈问题研究两项,此外还有广西民族学院社科基金课题16项。近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1O0多万元。

4.人才培养

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在读博士9人,有的已学成回校工作,并有民族学学科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在读硕士生2O多人。近几年内已有8名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研究生考上北京大学王铭铭,厦门大学彭兆荣,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徐杰舜,中山大学启耀,上海大学张江华,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林舟等教授的博士。到2007年9月为止,广西民族大学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研究生考上人类学博士的已占毕业人数的6O%。其余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在单位里表现也很突出,如秦璞到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后,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指导下,成功起为广西大学办起了泰语专业,获得了领导的好评;刘平安毕业后自已创新办起了翻译公司,目前已成为新东方南宁总代理。

5.图书资料

广西民族大学目前拥有人类学有关的图书资料约有5万余册,学术期刊100余种。更重要的是师生们在多读书、多读人类学经典理念的指导下,买书成风,很多师生都有自己的小书库,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三、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在同行中的地位

广西民族大学的人类学学科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重要的前沿地位,是目前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为什么广西民族大学这样一个地处边陲地方院校的人类学学科会从边缘走向人类学的学术中心呢?这是由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95年创办“人类学”研究栏目9年来,高举人类学学科的旗帜的结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从1995年改版以来,至2006年发表广义的人类学学科方面的论文679篇,占总发文量1325篇的51.24%。更重要的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在大量发表人类学论文的同时,还开设了“人类学学者访谈录”、“族群问题争鸣”专栏,以及“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主打栏目,使之成为中国人类学的重要学术园地,成为中国人类学面向国际人类学的一个窗口。经过11年的铸造和经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获得中国人类学界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不仅如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在办好刊物的同时,还多次举办有关人类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成功地举办了“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又发起组织了“人类学高级论坛”,并于当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由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教授主持了开幕式;2003年10月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一次特别论坛:“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教授主持了开幕式;2004年5月在银川宁夏大学举办了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由国际着名人类学家、港台学者乔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国际着名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发表了闻名于世的《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主题讲演,与会代表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发表了有重大意义的《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世称《银川宣言》;2005年10月在武汉中南民族大学举办了第四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由着名人类学家、台湾学者庄英章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由庄孔韶、徐杰舜等起草的人类学高级论绿皮书一一《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2006年10月在湖南吉首大学举办了第五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美国人类学家、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柏桦教授出席了会议,对中国人类学高级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发起,得到了海峡两岸三地的人类学家和相关学术机构广泛支持的人类学高级论坛,经过五年的努力经营,终于成了广西民族大学的一个学术品牌,也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

与此同时,广西民族大学还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为依托,主编了《人类学文库》(10种),《人类学高级论坛文库》(已出8种)。正是由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人类学”研究栏目以及刊会结合、刊书结合,立体发展的路子对团结中国人类学学界,推动中国人类学发展,促进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获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赞扬。2002年9月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出版100期座谈会上,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创办人、台湾东华大学的乔健教授就说:“本来现在人类学家最多的是在北京嘛,但这种杂志在北京没有出现,而是在广西出现,这真正应了我们中国一句老话:事在人为。所以我想,我们中国人类学界,包括海峡两岸的,都应该感谢徐先生的联系、促进工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印刷也好,内容也好,各个方面比起早期的来看,它的进步确实是有目共睹。总要有一个人类学的刊物的,那么这个(刊物)毫无疑问地,现在是最好的,几乎是惟一的,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