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田野上的教室
290425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教育是一个与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

教育者、育人也。如何育人?古往今来,人们创造了许多教学方法,生生息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和社会精英。

人类的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转型和变革的伟大时代。如何育人?再一次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震荡中,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此同时,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对于如何育人问题,提出了“四大支柱”说,即教育应该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而要达到这个育人的目标,在中国来说,绝不是一个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的。

为此,中国的教师们对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文科教师,就大学文科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

一、田野上教室的初次体验

1961年8月,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收,进入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就读以来,作为一名大学生,感受了4年的文科教学,体验过了填鸭式、启发式、文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经历了大学文科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种种磨炼以后,当时最向往的就是进行社会调查。本来我的老师岑家梧先生打算利用暑假带我去海南黎族地区进行调查,但因经费无着落而没有成行。但大四参加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四清”工作队,全班同学一起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公社平寨大队开展四清工作(又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任务不是教学调查,而是政治任务,但我这样一个长在大城市的汉族学生总算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下子把我在大学三年所学的知识和培养能力拿到火上去烤了一番,其中之酸甜苦辣麻真是受用了一辈子。这使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田野上教室的特殊魅力和对培养人素质的独特功能。

二、在田野上感受人生

1965年7月,大学毕业后,“打起背包就出发”,被国家分配到了浙江省武义县。说起武义县,一般人都不知道它在哪里。当年浙江省人事厅的工作人员在杭州红楼饭店宣布分配名单时说:“徐杰舜,武义。”我当即反问:“义乌吧,是不是说错了。”那位干部说:“没错,是武义。”我完全不知武义,于是再问:“武义在哪里?怎么去?”答曰:“坐火车到金华,再从汽车。”现在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武义是中国的砩都,砩石就是莹石矿,也是国民党陆军司令汤恩伯的故乡,又是着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的老家。

在武义我一干就是20年。这20年的经历虽然与大学文科教学无直接关系,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则是人生的另一个大课堂,也可以说是更大田野上更大的教室。

在这个大田野大教室里,我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锻炼了性格,磨炼了意志,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从深层次上感悟了人生。在武义长达20年的社会教室的学习中,同时也参与观察和参与实践了武义的历史。对这一段历史的可贵性,过去并没有很深的体会,而是2006年7月14日到8月28日我带领“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课题组在武义进行了课题调查,在对武义社会20年巨大变迁的文化震撼中,在对武义前后各20年的比较中,深感田野的重要。正如农业问题专家顾益康教授所说:为什么徐杰舜他们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写出40万字的《新乡土中国》,不是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而是徐杰舜在武义工作过20年,有20年的功底。如果没有这20年的功底,徐杰舜也做不了这个课题,也不会做这个课题,也不可能做这个课题。顾教授所言极是。我在调查、研究、撰写《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中,在对照武义的今天时,昨天的武义不断地在我的脑中回闪,这种比较,使我震撼,使我激动,因而也使我下笔之后“一泻千里”,在常人想像不到的状况下,完成了武义课题的研究。这也有力地证明,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更重要的学习。

对田野教室的这种深切的感悟,使我在编辑《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研究》之时,毫不犹豫地写下了“田野上的教室”作为书名。

三、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课题的缘起

关于“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研究”的课题,还得花一点笔墨追述一下。

1985年我从浙江到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后,在担任本科“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程中,我就十分注意教学方法。谁都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如果一个领导作报告,毫无章法,像和尚口念经一样地平平淡淡地讲,那么听众不是会打嗑睡,就是会开小会,甚至中途逃会。反之,听众不仅不会不感兴趣而各行其是,反而会随着报告人的讲述和节奏而起伏,如入胜境。同理,一个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不想听也就学不到应该学会的知识。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1985年到1995年的大学本科教学中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着运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运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做法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社会调查,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先后组织了政治系、外语系、民族学专业800多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了800余份社会调查报告。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是一个方面,田野教学则是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一方面。换句话说,光是课堂教学而没有田野教学,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易转化成智慧的;就“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链来说,学生所学知识的提升也就断了链。

1986年——1995年十年的教学方法和改革和实践,虽然断断续续,范围小、规模小,但使我越来越清晰地感悟到田野教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少大学毕业十多年的学生再见到我时,他们最深的体会也就是认为我教会了他们读书和田野的方法终身受用。

1996年,我与师兄张有隽教授一起被云南大学聘为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俩人合招了一名研究生。从此,我在对本科生继续运用课堂与田野结合的教学方法之时,更重视把这个方法运用到研究生教学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在本书《缘定人类学》一文中有述,在此不赘,仅就“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研究”课题的缘起作点说明。

2004年,在广西民族学院教育科研立项中,我申报的“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研究”获得一等立项,从此开始了我比较系统思考读书与田野之间的教学关系。

有不少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要提“文科实验教学法”?对此我是有一番思考的。对于理科来说,实验教学法是普通运用的,无数的物理、化学课题绝大多数是通过实验来验证,来完成的。所以大学理科教学中实验课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地位之重要,从各大学规模不等的实验室、实验楼可见一斑。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经费大大高于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理科教材的内容中就设计有大量的实验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些定理、定义或公式。从教学效果上看,一般来说,通过实验,学生对理科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法是符合理科教学规律的,实质上就是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

理科如此,文科难道不是这样吗?从我前述经历来看,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验证,去升华的。而这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时间太长,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缩短这个过程呢?积从事教学40年的经验,我深深地感到借用理科的实验教学法,在文科教学中也运用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这就是“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

四、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的特点

对于大学文件实验教学法的理论阐述,本书《田野在线: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研究》和《田野调查:大学文科的实验教学方法》己有详细的论述,在此就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的特点略述一二。

根据多年的实践感悟,我认为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有以下四大特点:

1.田野性

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田野性,这是由文科实验教学法的本质所决定的。对于传统的文科课堂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法就是与课堂相对的,又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从教学的外表形式上来看,相对于课堂形式的就是田野。

田野,在人类学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中被称为田野考察或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学者深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访谈、勘测、居住体验等方式来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方法。对于人类学学科来说,它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通过田野考察,学者可以获得某一族群的特殊经验,并从中提炼升华,形成民族志报告,乃至创新一种方法,构建一种理论。而文科实验教学法正是借用人类学的这个方法,让文科学生把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在田野中,通过观察、访谈、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来验证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或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实践。使学生从这种实验中可以获得实证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这个借用理科的概念和知识向智慧转化的田野在线中,文科实验教学法的田野性特点凸显无遗。

2.互动性

互动性是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由文科实验教学法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