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80首
29041300000009

第9章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易通俗。这首诗借写春天的草抒发送别朋友的离情,“野火”两句,写出了野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在烈火中再生、永生,寓示着茁壮成长的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语言朴实却很有力,它常常被用来赞美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荣、生、城、情。押的是ong/eng/ing韵。

延伸阅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作品。据说这年诗人自江南到京城长安,去拜见着名文人顾况,顾况用白居易的名字跟他开玩笑说:“长安的米很贵,想要居住在这儿可不容易呀!”等他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由得大为赞叹,马上说:“你能写得出这么好的诗句,居住在长安肯定很容易。”于是白居易的诗名就在长安传开了。

忆yì 江jiānɡ 南nán

〔唐tánɡ〕白bái居jū易yì

江jiānɡ南nán好hǎo,风fēnɡ景jǐnɡ旧jiù曾cénɡ谙ān①。日rì出chū江jiānɡ花huā红hónɡ胜shènɡ火huǒ,春chūn来lái江jiānɡ水shuǐ绿lǜ如rú蓝lán② 。能nénɡ不bú忆yì江jiānɡ南nán?

注释

①谙:熟悉。②蓝:指蓝草,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诗意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非常熟悉。日出时,江畔的花比火还红艳,春来后,一江绿水,如蓝草染过一般。这样的江南美景,怎不令人怀念?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就说“江南好”,直奔主题,这可是写作中的开门见山法。那么,好在哪里呢?作者虽然有丰富的记忆,但他只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江花、春水来写: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背景知识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帮你朗读

这首词的韵脚是谙、蓝、南。押的是ɑn韵。

延伸阅读

白居易早年曾在江浙一带漫游,后来又在苏州、杭州都做过官,晚年住在长安和洛阳,写了不少怀念江南景物的作品。《忆江南》一共有三首,是他67岁时写的,这是第一首,另两首一是回忆杭州,一是回忆苏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仗工整,色彩绚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池chí上shànɡ

〔唐tánɡ〕白bái居jū易yì

小xiǎo 娃wá①撑chēnɡ小xiǎo艇tǐnɡ ②,偷tōu 采cǎi 白bái 莲lián 回huí。不bù解jiě③藏cánɡ踪zōnɡ迹jì,浮fú萍pínɡ④一yī 道dào开kāi。

注释

①小娃:小孩子。②小艇:小船。③解:懂得。④浮萍:浮在水面上的一种绿色植物,小而细密,成片生长,往往能覆盖整个水面。

诗意

一个小孩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采摘白色的莲藕。他总以为没人知道,也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大摇大摆地回来。他哪里知道,那被小船荡开的水中浮萍,已经把他走的路线标得清清楚楚了!

赏析

白居易的《池上》诗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写了一个很有趣的生活场景。前面两句说小孩子去偷摘莲藕,还自以为没人知道。后两句说小船经过水面,分开浮萍,在浮萍中划出了一条路,这可把他“逃走”的路线泄露了。这是一个顽皮、天真的农家小孩,也许是爸爸妈妈平常怕他吃坏肚子,不让他吃太多莲藕,那只好去别人家采摘喽。诗歌很通俗,充满了童趣,让人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干的那些调皮捣蛋的事情来。

背景知识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回、开。押的是ui/ɑi韵。

延伸阅读

金圣叹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处以死刑。心爱的儿子呼天抢地地赶到了刑场,与慈父诀别。见儿子泪流满面,痛不欲生,金圣叹为了安抚儿子,说道:“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上联是:"莲子(怜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悲痛欲绝,哪有心思对对联。金圣叹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下联可对‘梨儿(离儿)腹内酸’啊!”

小xiǎo儿ér垂chuí钓diào

〔唐tánɡ〕胡hú令lìnɡ能nénɡ

蓬pénɡ头tóu稚zhì子zǐ①学xué垂chuí纶lún②,侧cè坐zuò莓méi③苔tái④草cǎo映yìnɡ身shēn。 路lù人rén借jiè问wèn⑤遥yáo招zhāo手shǒu,怕pà得dé鱼yú惊jīnɡ不bú应yìnɡ⑥人rén。

注释

①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②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③莓:一种小草。 ④苔:苔藓植物。 ⑤借问:向人打听。 ⑥应:理睬。

诗意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背景知识

胡令能,贞元、元和间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帮你朗读

此诗的韵脚为身、人,押en韵。

延伸阅读

传说胡令能梦到有人剖开他的腹部,在里面放了一卷书,因而他的诗十分声动、传神、精妙非凡。

悯mǐn① 农nónɡ (一)

〔唐tánɡ〕李lǐ绅shēn

锄chú禾hé②日rì当dānɡ午wǔ,汗hàn滴dī禾hé下xià土tǔ。谁shuí知zhī盘pán中zhōnɡ餐cān③,粒lì粒lì皆jiē辛xīn苦kǔ。

注释

①悯:同情。②锄禾:锄去禾苗间的杂草。③餐:饭。

诗意

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们还在地里锄草,汗水从他们的脸上、身上流下来,滴在泥土中。要知道大家每天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啊!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全体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背景知识

李绅(公元772-846年),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午、土、苦。押的是u韵。

延伸阅读

李绅是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朋友,白居易有五十首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历来评价很高,其实在白居易之前,李绅就写过二十首《新题乐府》,白居易还是向李绅学习的呢!很可惜他这二十首诗后来全都失传了。

悯mǐn农nónɡ(二)

〔唐tánɡ〕李lǐ绅shēn

春chūn种zhònɡ一yī粒lì粟sù①,秋qiū收shōu万wàn颗kē子zǐ②。四sì海hǎi③无wú闲xián田tián ④,农nónɡ夫fū犹yóu⑤饿è死sǐ。

注释

①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②子:谷子。③四海:全国,天下。④闲田:荒芜、闲着的田地。⑤犹:还是。

诗意

春天每种下一粒粮食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万颗粮食,天下没有闲置的荒地,都开垦成了肥沃的良田,农民用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可是为什么还会有农民活活饿死呢?

赏析

这首诗前面三句是一个部分,最后一句是一个部分。前面是说农民们春种秋收,到处谷穗成熟、粮食堆积如山,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那么农民本应该过上好日子啦,可还是有农民惨遭饿死,这是为什么呢?前面对丰收的描写与后面对农民惨状的描写,形成尖锐的对比,也使得最后一句的质问更加有力,迫使人们去思索,到底是谁制造了这种悲剧?当然,在作者当时看来,主要是因为赋税太繁重,把农民全年的收成都上缴光了,希望朝廷能减免赋税,而在我们现在看来,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而且残酷剥削老百姓。但这些意思,诗人都没有说出来,把答案留在了诗外,让读者去寻找、思考。

背景知识

李绅(公元772-846年),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子、死。押的是i韵。

延伸阅读

西晋有一个皇帝,叫晋惠帝,非常昏庸。有一年发生灾荒,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很多人活活地饿死了。晋惠帝知道后,觉得很奇怪,居然对旁边的人说:“老百姓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去吃肉呢?”他连肉比米贵、老百姓更加吃不起肉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可见他糊涂到了什么地步。这样的人当皇帝,天下百姓哪能不受苦呢!

江jiānɡ雪xuě

〔唐tánɡ〕柳liǔ宗zōnɡ元yuán

千qiān山shān鸟niǎo飞fēi绝jué①,万wàn径jìnɡ②人rén踪zōnɡ③灭miè。孤ɡū舟zhōu蓑suō④笠lì⑤翁wēnɡ,独dú钓diào寒hán江jiānɡ雪xuě。

注释

①绝:尽。②径:小路。③人踪:人的足迹。④蓑:蓑衣,用棕或草做成的衣服,用以防雨。⑤笠:斗笠,用竹篾做的帽子,可以遮阳或挡雨。

诗意

大雪漫天,山间的鸟儿都躲在巢中,不敢出来,路上也没有了人的踪迹。只见一叶小舟,一位渔翁披蓑戴笠在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虽然是一首山水诗,但在山水中却寄寓了作者的精神品格。全诗仿佛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这幅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可见世界之大,但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间只有茫茫冰雪,可见世界的冷寂。诗人笔下的这个环境,其实是诗人当时感受到的严酷政治环境的象征。而后两句中,那位不惧严寒、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虽然孤独,却很坚强,正是诗人高洁孤傲、顽强不屈的精神展现和人格化身,这是值得我们体会和学习的。

背景知识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是中唐着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考取进士后,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湖南去做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调到更远的广西去做柳州刺史。唐朝时,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一带还很不发达,许多官员都被流放到这些地方去任职。柳宗元最后就死在了柳州,年仅47岁。他和韩愈一起发起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绝、灭、雪。古代这几个字都是入声字,所以押韵,现在普通话已没有入声了。

延伸阅读

所谓朋友,他们或许志趣爱好不同却心灵相通;他们或许经历道路不同却关爱有加;他们或许思想认识不同却惺惺相惜。柳宗元与刘禹锡就被称作“死友”。刘柳二人同时被贬,刘禹锡还要带着八十岁的老母一同赴任。柳宗元上书朝廷,请求和刘禹锡交换,让刘到条件相对好点的柳州,自己代替刘禹锡去播州。柳宗元去世前,刘禹锡母亲病重,柳宗元不能亲自看望,就三次派专人去连州慰问。刘禹锡在母亲去世后,扶灵柩北归,路到衡阳,又传来了柳宗元去世的噩耗。刘禹锡当即停下母亲的灵柩,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刘柳的友谊是中国文人友谊的典范。

寻xún隐yǐn者zhě① 不bú遇yù

〔唐tánɡ〕贾jiǎ岛dǎo

松sōnɡ下xià问wèn童tónɡ子zǐ②,言yán师shī采cǎi药yào去qù。只zhǐ在zài此cǐ山shān中zhōnɡ,云yún深shēn不bù知zhī处chù。

注释

①隐者:隐士,指不愿做官而隐居在山野间的人。古代认为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人。②童子:小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弟子。

诗意

我来到山间松树下隐士朋友的住所,只见到他的弟子,我问他:“师父去哪儿了?”他说:“师父出门采药去了。”我又问:“到哪里去采药呢?”他回答说:“我只知道就在这云雾缭绕的深山之中,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呀。”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去山中拜访一位隐士朋友,满怀希望而来,最终却没能见到,有点失望,但更多的是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高洁品行的崇敬。诗中没有直接写到那位隐士,但我们似乎从作者的语气中,可以想象隐士的那种仙风道骨。看上文的翻译,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我们用了一百多个字来翻译这二十个字,可见原诗是非常凝练的,其中省略了很多问话,为什么呢?因为读者从童子的回答中,就可以去想象作者的问话。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容纳的内容却非常多,这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背景知识

贾岛(公元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去、处。押的是ü/u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