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叙述乃是运用古汉语并沿袭至今,对于普通人而言,固然不好理解,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表明中医学的历史悠久,代表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第一节中,我们会向父母介绍何谓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这在中医学理论中,被称为八纲辨证,这也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八纲并非彼此孤立,也并非单纯对立,而是孤立中有联系、对立中有统一。病症的成因是复杂的,所以我们用八纲辨证来阐述讲解。八纲辨证的顺序是:先辨别表里,从而找出病变部位;次辨别虚实、寒热,进而分辨病变性质;最后分辨阴阳,进行总结概括。
表里之辨◆◆◆
所谓表里,可以这样理解,病症在肌肤表面,我们可称其为表证;病症在身体内部,我们称其为里证。通过表里之辨,可以找到病变部位以及了解病情发展情况。父母要做的就是找到病变的部位,表证可以通过观察得知,里证应对孩子加以询问,或是结合第一章中的观察方法加以确定。一般说来,表证病情较轻,只是伤其表;里证病情就较为严重,可能伤在脏腑。而表证和里证并非完全对立,表证亦可向里证发展,里证亦可向表证退化。
表里与虚实、寒热的关系◆◆◆
表证
主要症状
孩子往往有发热畏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表证一般为外感,所以其症状与我们常说的风寒、风热感冒相似。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如下四种状况。
表虚:孩子会有自汗、盗汗或是汗出不止的症状。
表实:孩子通常不流汗,但明显发热畏寒。
表寒:发热证状不甚明显,畏寒严重,不流汗。
表热:发热严重,故而不甚畏寒。有自汗并口渴的症状。
表现有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
常见的表证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等。
例如:风热犯表证是指风热邪气侵袭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征候。表现有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或咽喉痒痛,舌尖红,舌苔,脉浮。治法:清热疏风解表。
通常来说,表证不仅指病症在表,还指病症发作的早期。
预防与调理
孩子患上感冒之后,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孩子的饮食应清淡适宜,督促其多喝水,可利尿排毒。可多进食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以增加抵抗力,利于早日康复。
由表及里
病症此时在表里之间,表证诸多症状可能有消退迹象,故而父母要加强观察,切勿以为孩子就已经痊愈,从而停止治疗,反而使孩子病症加重。
主要症状
往来寒热,胸闷气短,情绪烦躁不安,恶心干呕,头晕目眩,口苦咽干,饮食欠佳,腹胀腹痛,脉弦等。
里证
里证于表证相对而言,可以说凡不是表证的特定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通常处于外感性病症的中期或者后期或内伤疾病之中。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征候。
里证表现的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主要症状
里虚:孩子气虚神疲,精神不振,其舌苔呈淡白。有自汗或者盗汗的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
里实:孩子发热,情绪烦躁不安,舌苔呈黄而厚。手足发汗,有消化不良,腹部胀满,大便干结的症状。
里寒:畏寒喜热,四肢发凉,口不干,舌苔白滑。有腹痛、腹泻的症状。
里热:孩子发热严重,情绪烦躁不安,眼唇都呈现红赤,口干口渴,舌苔发黄,小便发黄。
虚实、寒热之辨◆◆◆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主要是指病症的轻重程度以及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通过分辨虚实,可以明确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治疗。
虚证通常是指病症长时间得不到好转,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统和生理机能都在衰退。虚证常见的有阳虚及阴虚两种。阳虚: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无力、心悸气短、性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阴虚: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实证通常是指刚患病的时候,身体健壮,神气充足,生理机能运作良好。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发热、面红气粗、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症状。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而所谓的寒热,通常来说,寒邪所引起的病症以及身体机能衰退所引发的病症都属寒证;反之,热邪所引起的病症以及身体机能亢盛所产生的征候就是热证。
阴阳之辩◆◆◆
阴阳二纲为八纲之总纲。通常来讲,里证、寒证、虚证都属于阴证;反之,表证、热证、实证都属于阳证。健康的人体,应该是阴阳平衡的状态。所以从症状上来讲,阴证多表现出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气短或气虚、畏寒等症状,而阳证则表现出精神兴奋、面色红赤、气粗或血热、贪凉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