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它的理由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婺源的景色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有英伦田园的闲适,更有中国山水的淡雅,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世外桃源的话,那它一定就在婺源。
婺源其含义为水中静女,景如其名,安静古朴的村落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晴朗的天空,干净的村落,幽幽的青石板,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村,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透明如水晶。淡淡炊烟笼罩的马头墙、山间梯田抽象的线条、暮色中骑在牛背上的村童、幽静的孤舟野渡、倒映在清澈山涧里的火红枫叶。不由得让人陡然间心静如水,恍若隔世!正如朱熹所咏婺源山水:“烟波一棹知何处,鸠两山相对鸣”。
青石板铺就的地板在脚下移动,尽管承载了多年的重荷与生命,仍看不出丝毫的不耐与困倦。因水网而沉淀萦绕的水汽在周围流动。千年中,婺源以它独特的方式过着每一天:街上弥散着小贩们诱惑力十足的叫卖声;小孩们放学回来在巷子里追逐打闹;干完重体力活的劳工争抢着在双井旁冲凉以冲淡这灼人的酷热;张二婶在冬暖夏凉的福地等着当家的回家,一边等一边捶洗着全家的衣服,嘴角满足地轻轻向上扬着;李家姑娘无力而幽怨地轻倚着美人靠,眼波盈盈地看着远方山色;牧童轻摇着手中的鞭子,唱着渔歌绕过一个又一个山涧。就这样,婺源精灵目睹着这亘古不变的一天又一天独自发笑。
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季节是美的,那它还远未够境界,就像一个只能拍摄侧面而不能全面欣赏的美女,而在婺源则不必有此忧虑。春可阅芳菲五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赏红叶烂漫,冬可访远黛含烟。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婺源的景色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有英伦田园的闲适,更有中国山水的淡雅,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如果世界上真有世外桃源的话,那它一定就在婺源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婺源归来不看村!从婺源回来的人都会告诉你这句话。鳞次栉比的徽式古建筑,粉墙黛瓦,或隐现在翠林青山间,或倒映于清溪湖面。直可让人领略小桥流水人家那天人合一、反璞归真的意境!除却这醉人的风光,婺源还有“江南曲阜,山里书乡”的美誉。宋代以来,文人雅士多相聚于婺源,婺源更是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名人。朱老夫子一生恪守礼节,面对着泼墨式的画面想来也是难以自持,才思泉涌,留下了不少名句。在婺源,可以领略徽剧的典雅韵味,欣赏“舞蹈活化石”傩舞的原始粗犷,品味几经回转的茶道表演。抿一口清茶,也就忘却身在何处了。
来婺源,可分东、西、北三条路线行走。实际上,婺源正应了那句老话,“在徽州,随便找个村庄扎进去就可以了”。如果说婺源是世外桃源,那么东线的晓起是最好的诠释。“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是前人对晓起的描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盛开时节整片的花海,所有婺源引以为豪的特色都能在晓起找到它的影子。一条小溪静静在村中流淌,沿溪多为明清府第: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尚书府第”、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天官上卿府第”、明代广州知府余自怡修建的“司马第”和“驾睦堂”。历史在这里凝结。这里还有徽州民居典范——延村。匠心独具的石雕、砖雕、木雕,构思奇特,徜徉其间,有如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令人如痴如醉,唯有感叹古徽州建筑文化韵味之精致。婺源的村落是原生态的保留,有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婺源的清晨格外宁静,青山和田野沉浸在薄纱般的曙光中,羞涩的云朵在清澈的溪水中静静流淌。四周散发着花草的清香,偶尔从远处传来娇嫩欲滴的鸟鸣声。大多数人们还沉浸于梦中,勤劳的村妇却已早早在溪边淘洗着衣物;这当儿,一群雪白的鸭子嘎嘎地游过,摇曳出长长的波纹,颤动着水中马头墙的倒影。
那一刻,一切都定格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