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有话要说--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29019300000030

第30章 妈妈,请注意我

某个上班的日子,去逛一个家具的大卖场。到了用餐时间,我悠闲地走进卖场附近设的餐厅,点了一份午餐。人不多,邻桌的两位妈妈和她们各带的一个孩子,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A妈妈、A小孩、B妈妈、B小孩吧!

两个孩子大概都是两三岁左右,A妈妈在B妈妈去点餐时,帮忙照顾B小孩,对B小孩十分的温柔亲切,先带他去洗手,又不断地鼓励他吃已经买好的薯条、鸡腿;等到B妈妈回来了,四人开始用餐,我却不停地听到A妈妈在骂小孩。因为,刚刚一直很听话的A小孩不停地把餐具丢到桌子底下去、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总之就是不停地捣蛋。A妈妈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非常不能忍受,只要孩子稍微动一下,就换来她一顿骂。我不禁想起,稍早一点的时候,B小孩也很吵,甚至拖动餐厅的椅子,发出很大的噪音,可是A妈妈视若无睹,仍然柔声劝他多吃一点。同样类型的行为,为什么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呢?仅仅只是因为“对自己的小孩要严一点”吗?

“你再丢一次看看!看我怎么修理你!”A妈妈终于对A小孩说了这句狠话。我忍不住放下叉子,叹了一口气。这孩子明明是在吸引你的注意力呀,你怎么看不出来呢?因为A、B两位妈妈不断地讲话,两个孩子都无聊极了,他们自然会做些事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吗?A妈妈并不缺乏温柔的能力(看她对待B小孩的态度就知道了),为什么不和颜悦色地看看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

我相信A小孩和A妈妈平日的互动经验里,“要吵闹才能得到妈妈的注意”已经司空见惯了;否则,A小孩明知道这些吵闹只会换来母亲的责骂,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行为心理学把这种情形称为“负增强”。有别于做了好事被称赞、奖赏的“正增强”;负增强的意思是:即使是负面的行为,带来负面的结果(责骂、处罚),但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在某种程度上被满足了。所以,负增强也会使孩子那些“令人不悦”的行为持续下去。

要切断这种“增强”,最好的方式就是反其道而行。当孩子用这些行为吸引你的注意力时,你故意不理睬他;相反的,当他没有这些恼人的行为时,赶快去称赞他、注意他。当孩子发现“不用摔餐具”也能得到你的注意力时,自然就会放弃那些行为了。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吵闹之前,先满足孩子的需要(如:听他说话、带他去上厕所、安排他去游乐场玩一下……),我就是这样爱孩子的。孩子具体地感受到你的爱,又怎么会不听话、不讲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