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有话要说--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29019300000013

第13章 才是爱

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委屈或不公平的事情时,你会为他打抱不平吗?我会!请看下面这篇文章,它曾经出现在《中国时报》的“时论广场”(舆论版):

你看过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吗?你觉得六七岁的孩子有多“大”?你知道编写课本的专家们要这个年纪的孩子学什么吗?请看:种、树、欢、听、虽、画、嘟、兴、丽、还、墙、谢、卖……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我手上的版本,是普及率相当高的“菖轩”版(使用其他版本的家长,也请检视一下孩子的课本)。

翻到封底的版权页,发现编书的专家们包括小学教师、校长、儿童文学作家、师大教授、国语教育学家……我们升斗小民看到这样的阵仗,哪里敢质疑他们的“专业性”;然而,你不需要很专业,只要有一点常识,就知道要六七岁的孩子学这些字是非常残忍的事。孩子们连拿笔的手都不能算是很稳,如何去建构这些复杂的字?更别提要写得多好看了!更奇怪的是,孩子们必须先学种、树(第一课),才学人、口(第二课),这种难易的顺序合理吗?

假如你家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亲眼看到他们苦恼的样子,你会不会无名火起?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逼成这个样子?一定要从小学开始就把他们学习的胃口都弄“倒”吗?教改可不可以从这里“改”起?

陪小外甥做功课,一肚子的不解,想就教于比我高明的人。

第二天,“菖轩”图书公司的主管级人物客客气气地回应了我,但口口声声说他们是以该字的普及率(经常会使用到的)来编教材;而且,他们声称教师手册中已经再三强调:“只要孩子了解意义,会认会读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反复书写。我只好再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去反驳他们;可惜的是,第二篇并未见报(或许是因为“稿挤”,或许是我写的不够“精彩”),我要在此特别邀请本书的读者跟我分享这些理念:

很高兴笔者日前所写《小学一年级课本生字笔画太复杂》得到一些回响,对于“菖轩图书公司”所言:“只要孩子了解意义,会认会读就可以了。”我认为这种说法纯属编者的一相情愿之辞,与目前小学里的实际情形有着极大的差异。

以笔者多年从事亲职教育工作的经验,许多父母共同的困扰是:“孩子的字写得好丑,怎么办?”“写字的功课太多,永远写不完,孩子好可怜!”……不止一次,我听到令我咋舌的“功课量”。就以笔者的小外甥为例,他有“生字词语簿”甲本、乙本(也是菖轩版),还有老师要求的练习本,每一个生字至少要抄写三四遍,笔画顺序不对也会挨骂的,还要用这些生字造词。您觉得这些练习的目的只是要会认会读吗?还有,请抽查孩子们的考卷(包括小考、期中考、期末考),看看这些艰难的字考不考?

笔者写过二十几本书,有几本还得过儿童文学学会等单位所颁“好书大家读”的肯定,我当然知道“从有意义的文章中来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然而,有意义的文章一定要包含这么多的材料吗?不能为稚嫩的孩子再简化一些吗?笔者的妹夫是挪威人,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台湾地区的孩子要这么辛苦?在挪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了一整学期的课,才学了几个字母和跟这个字母有关的东西(如:学到“I”,就顺便讲ice cream),孩子们学习得既轻松又有兴趣,我们为什么这样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笔者的见识有限,若有其他读者的孩子曾在美、加等地读过小学,也请贡献您的经验。

总而言之,我们都同意台湾地区的升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我们都希望为孩子们减压;说实在的,不必高喊教改口号,就让我们从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开始做起吧!

为任何事打抱不平都是很消耗能量的。笔者一向公私两忙,为什么要花时间写这两篇文章呢?简言之,就是为了爱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