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家庭教育系列——心理健康篇
29015800000009

第9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2.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地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父母因素

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据统计,某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40%与父母分离3年以上,最长时间为11年。父母多采用打电话其次是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沟通的内容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占71.9%,询问生活情况占12.3%,谈及为人处事道理的占7.2%,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4.监护人因素

(1)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多数监护仅限于生活上,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抚养者大多溺爱孩子,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上代监护。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方面,64.4%的监护人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54.3%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自由监护。自由监护是父母把监护的责任留给留守儿童自己,由于其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而父母大多在金钱上给予充分的满足,使他们易养成自由散漫、奢侈浪费、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为习惯。

5.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行为最易越轨。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学习上监督力量薄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散漫,易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寻求势力支持;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擅自处理,或凭哥儿们义气行事,办事鲁莽;失意时孤独自卑,心理障碍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时缺少上进心,自暴自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多元互动。G。H。米德最初将“互动”解释为“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互相作用过程”;我国周晓虹认为:个体把行动指向他人,和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行动即互动。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建构而成的。因此,可通过多元互动,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发掘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健全社会上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督促监护人、父母和教育系统经常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并指导;再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交往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

2.加强师生互动

学校加强对农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对其学习、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加强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强化其自尊、自立,使其知法、守法;开设心理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抵抗能力。教师除了多与之交谈外,可借助作业本广泛地与班上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内容广泛,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双向性和高效性。

3.采用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

对家长(重点针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学校定期家访,与监护人交流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同时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春节)召开家长会,与父母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4.父母与孩子要加强互动

父母保持与孩子经常联系,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要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与机会,如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或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除电话联系外,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每周至少一次),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经常与学校沟通联络(每月至少一次),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

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儿童教、养、护知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通过“多元互动”弥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缺失带来的不足,通过多方面的情感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体特长和潜在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方案是简单可行的。但是目前尚没有研究对其进行探讨,其具体方案如何实施,其具体效果如何,有无推广的必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