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家庭教育系列——心理健康篇
29015800000005

第5章 养成性教育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洛克

一、怎样培养儿童乐观开朗自信的良好性格

有些家长来咨询:孩子为什么在家胆子很大、很开朗,到学校却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不敢发言,不会和小朋友玩。考试成绩不好,他会说:还有比我更差的呢!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满不在乎。对许多事情不是踊跃参加,而是自认不行,缺乏兴趣和信心。家长不明白孩子这样的退缩行为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能使孩子变得自信心和上进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持否定的态度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不满意的,经常讽刺讥笑孩子,或者对孩子做的事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弄得孩子不知所措,对自己产生怀疑,长大以后,性格变得多疑、敏感、自卑。所以,家长对孩子持肯定的态度很重要,因为孩子是从别人的态度中来认识自我的。

家长对孩子过度照顾和保护,使孩子没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应付挑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就感到害怕,不敢面临挑战,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也逐渐丧失。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激励孩子再尝试、再实践。自信心就是在孩子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别人能给予的现成的东西。

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话满不在乎,缺乏进取心,是因为孩子对别人的评价缺乏敏感性,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出现障碍,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敏感性训练来矫正。

自信心、上进心是孩子性格中十分重要的素质,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而且许多家长都知道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可是有的家长不知从何做起,还有的家长自以为是,结果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家长的不同做法和结果……

1.培养上进心

有些家长习惯说:“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什么?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报答我们!”家长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好好学习。但孩子认为,这样挺舒服的,反正将来父母的一切就都是我的,我为什么要辛苦学习呢?所以,学习没有动力,缺乏上进心。

有的家长说:“如果你觉得咱们生活得不好,那你就要努力改变它,超过我们;如果你觉得我们活得很好,但这是爸爸妈妈的,和你没关系,你要从头干起。你甘心活得比别人差吗?”家长只满足孩子必要的生活需求,并不让孩子特别满足。物质上剥夺一些,让孩子有“穷则思变”的想法,自然会有上进心。

2.培养爱心

有的家长从小就自然地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别人不吃留给孩子,自己舍不得买衣服也要给孩子买玩具,到麦当劳就看着孩子一个人吃,上公共汽车有座位让孩子先坐等。孩子早已习惯这样,觉得理所当然。等到大了家长才发现,孩子上车时一点都不管同行的父母;回家吃饭、看电视都按自己的需要,家长惊呼:“我们的孩子怎么这样自私?”

有的家长买了再好吃的东西,都要大家一起分享,哪怕孩子和大家都少吃一点。因为孩子并不缺营养,但缺爱心。所以,给孩子买衣服要普通的、耐用的;买玩具不要那么与众不同,向别人炫耀;定期和小朋友聚会,分享玩具和食物;孩子做错事了,要说事而不说人,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心又知道自己错了。例如说孩子不听话妈妈很生气,但不说妈妈不要你了。

在精神上充分地爱和鼓励孩子,孩子才会爱别人;在物质上你只关注他一个,他就只爱自己。

3.培养责任心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舍不得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事不放心,所以,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事,也不给孩子机会独立处理事务,一切包办。结果,孩子长大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依赖性很强,自信心不足,责任感很差,家里家外什么事都不管。

有的家长让孩子在家承担一些事情,打扫卫生、采买东西、个人内务等,孩子到了外面能很快适应环境,并且有很好的组织能力,能体谅家长的幸苦,因为他在做家务时就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困难,自然就变得很懂事。

4.教孩子花钱

有的家长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不知道如何花钱和管钱;有的家长把孩子的零花钱管得很紧,一天给多少钱,还要记账,结果孩子总是想办法把钱都花光,有时还要问爷爷奶奶多要钱,并不知道节省和计划用钱。

有位家长把一个月的生活费交给自己10岁的孩子管理,自己和孩子每花一笔钱都要孩子记账,告诉他:如果超支,生活费就紧张了。结果孩子经常提醒妈妈:“别去吃麦当劳啦!太贵了。不要乱花钱,没什么钱了。”孩子自己也学会了不乱花钱。有位家长每星期给孩子5元钱零花钱,如果孩子能忍住一星期不花,则在下星期有适当奖励,把奖励的钱积攒下来,到期终可以买孩子所需要的玩具或文具。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

5.培养孩子自己的价值观

许多家长都忍不住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小时候他们会对家长的意见全盘接受,可长大后他们有的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有的缺乏自己的主见,完全依赖家长的判断:有的甚至产生模糊的价值观。例如,孩子回来说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家长马上说不应该那样,应该怎样怎样;孩子做错了事,有的家长放任不管,有的家长则暴打一顿。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下次遇到新问题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判断,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问她:“如果你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你是什么感觉呀?你是不是觉得不方便?”如果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要让孩子自己把东西还给别人;如果他不愿这么做,那就取消看电视,或要求打扫厕所,以之惩罚。

6.对孩子教育要顺其自然

游戏、娱乐和体育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所必须的,但是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特长,不惜牺牲孩子玩的时间。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练琴,从不让孩子看电视和出去玩,除了学习就是拉琴,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责骂、恐吓、讥讽孩子,孩子生活在单调、乏味、否定的环境中。最后,这个孩子虽然考琴达到了最高级别,但在精神上却患了严重的疾病。

家长的教育原则是:注重孩子的情绪健康,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在孩子5岁前,让孩子尽情地玩,不刻意教什么东西。5岁之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倾向再培养,如果发现孩子并没有音乐、绘画方面的特别天赋,那就着重对学习科学能力的培养。在家长的自然、放松的教育下,孩子以学习为主,对其他活动都有兴趣,有的可成为业余爱好,但并不是负担。

二、怎么让孩子具有合作分享的社会性品质

1.教孩子与小朋友相处

曾经有一个家长对自己两岁的女儿说:“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两年以来,孩子在幼儿园确实没有吃过亏,但是孩子却委屈地说:“怎么没有小朋友愿意和我玩呢?”这位家长闻言茫然。

另外一个孩子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家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太阳”,家里如果有小朋友来玩,不管来的小朋友是大事小,他从来不让人。结果再也没有小朋友找上门来玩。

还有的孩子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长大,胆子很小,上学以后变现得非常孤僻,他不知如何和别人相处……。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厚的环境中,但他们的心理世界缺乏丰富的情感刺激,尤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为爱招惹别人、侵犯别人、自私、孤僻、缺乏责任感、不会和小朋友交往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实际上是生活在成人世界里,成人的价值观和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如果成人教他们使用暴力,他们就学会用武力攻击别人。成人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成人不给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孩子与别人交往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在与别人交往中学会如何交往,而不是直接干预,甚至包办代替。有的特别能干和厉害的家长,孩子却非常胆小,原因就是家长总做挡箭牌,孩子就成了老鸡翅膀下的小鸡,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如果孩子回家诉说受了别人欺负,家长不要直接出面提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应该耐心了解整个事情的原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家长粗暴干涉,孩子有可能要失去一个朋友。

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环境,可以和亲戚、朋友的孩子有时住在一起。这个周末让孩子去别人家住,下个周末又让别的小朋友来自己家住,使他们有机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在别人家里又能学到新的规矩,学会约束自己。另外,让孩子多参加集体生活会对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大有裨益。

2.帮助孩子心理上成熟起来

孩子的成长不仅指生理发育,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前者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后者才是人的社会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环境不良、教育失当,孩子就会出现与社会适应不良的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怎样帮助孩子在心理上成熟?不少家长并不了解,也并不真正关心。家长的考虑集中在具体问题上,比如:自己的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能否找到好工作、好对象?孩子将来能否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家长觉得,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孩子就可自立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能否真正在社会上立足,由上述条件构成的形式上的独立只是独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达到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并做出主张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要听从他人的意见;孩子面对紧张压力能有稳定的情绪,而不是精神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孩子有随和的性格,善于和别人合作,而不是胆小退缩、内向孤僻;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漠视社会道德和规范。明白了这些,家长就会懂得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重要得多。

这样的培养显然是不正确的:对孩子采取从小看管式,犯了一点错误就打孩子;经常给孩子灌输大道理。

一个大学教师的孩子虽然考上了大学,但第二年就因偷摸被勒令退学。当校方问他为什么偷东西时,他回答说:“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很刺激。”他从小受到非常严格的管教,以至于是非判断都由母亲决定,上了大学离开了母亲却发生了这样的事,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心理学家们分析原因时说,孩子的所为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制能力所致。又如,一位家长从小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在家里写作业。由于不与外人交往,孩子很胆小,几乎没有爱好。虽然他一直是三好学生、优秀生,但其性格内向孤僻的问题在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还是暴露出来了:不能处理人际关系,不和别人交往,自卑、敏感、多疑,最后发展成幻觉,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由此可知,家长替代的结果是,孩子自己不会思考;对孩子管教太严,他们就会因缺乏管理自己的机会而没有自理能力;总给孩子现成的对事物的判断,他们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上面的例子说明:身体很健康的孩子并不一定心理发育就很健全;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并不代表性格方面完好。有些家长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我们小时候没人管不也过来了”,“学习不好,上不了大学才是最要紧的。”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您的孩子存在上述问题,请您听取心理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才能培养出成熟的具有合作分享的社会性品质。

三、怎样教育才会让孩子有独立健全的人格

1.家长先要有健康的价值观

别人的孩子是优等生,自己的孩子却是差等生,跟别人谈论孩子时简直说不出口;别人的孩子是个钢琴冠军,自己的孩子却是小偷,经常偷钱去打游戏,混得像个二流子,自己一点办法没有;别人的孩子出人头地,自己的孩子却经常犯事,将来保准是个喜欢在号子里呆的家伙;别人的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自己的孩子却像个仇人,与自己说不上三句话,冲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主旋律。

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如意的父母有很多,他们总是责怪这,责怪那,当然也有责怪自己,责怪自己文化程度低,没法教育好孩子。但是,责怪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没有像样的实用的方法来培养和沟通,等他到了18岁,性格成型,已经来不及了。

把儿女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也不是一件复杂高深的事。只要方法得当,潜移默化,相信你培养出一个精神健康的孩子。对儿女的培养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身体的培养,一个是精神的培养。一个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以及独立健全的人格,OK,他可以进入社会成为积极的一分子,你的培养就算大功告成。相信大多数家长对着前者都没有什么问题,而比较棘手的是后一个问题。如何让他有健康的精神世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那么精神世界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观念培养,你的孩子有没有是非观念?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自己能不能判断?没有判断是非能力,受到不良唆使,严重的一不小心就变成犯罪分子。为什么少年犯那么多,是因为家长没有在成长中进行观念培养,比如意志培养。什么是意志培养?比如说你的孩子做什么事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什么事都浅尝辄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因为你没有进行意志培养,他的潜能根本发挥不出来。比如说兴趣培养。你发现别人的孩子有的喜欢钢琴,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科技,都有一技之长。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又没有一个有兴趣,那么你肯定非常烦恼,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懂得吃喝,将来一事无成。这里的问题是你没有发现和发掘他的兴趣方面。一个各科成绩都不好的孩子,他也许就是个天才,要不然是个实干家,要不然是个哲学家,但是你完全没有感觉,就随波逐流,让他学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苦你也累。总体而言,这些都是心智素质方面的培养,如果这些方面都很健全,小孩子就能去开拓自己的世界,不用你去担心什么了。

儿女的心智素质,其实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学校里的知识的培养、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粗放式的,那么多学生,老实并不能对症下药,一一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能够成才,有的却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把孩子的精神教育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小孩子更多的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精神的效仿。为什么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因为家庭中时时刻刻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远远比学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比如说有两个家庭,一个是很成功的富翁家庭,一个是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富翁的孩子生活非常优越,但往往不务正业,因为他不能从富翁爸爸那里获得精神培养。但是知识分子家庭很重视小孩子的精神素质,经常有普世的价值引导,小孩子往往得以自立。这是我们能到看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富人家庭往往是溺爱取代了精神的教育。

那么作为一个家长,你想对孩子进行比较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呢?是不是需要渊博的知识?那未必,许多农民并不懂得太多,而他的孩子却很懂事,自学成才,说明你的知识并不是必要条件。是不是需要文化程度高?那也未必,中国人的上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是不是你需要特别的教育知识呢?这也未必,因为你去学多少知识,但是如果不能针对你自己孩子的情况,学多少也不能因材施教。

我觉得,首先你自己需要的是有健康的价值观,然后你这个价值观与孩子共享,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咱们中国人,传统的现代的价值观很多,有的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的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孩子圆自己未能圆的梦,有的希望孩子能赚很多钱不辜负自己的培养,有的放手一搏希望能成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说实在的,这些愿望都不算错,都属于望子成龙,但是都是有点强人所难,都是不太健康的价值观,一开始就不对。一开始不对了,如果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你的愿望方向相悖,以后就越来越不对,你对孩子的培养就成为与孩子的斗争,你半辈子都在都在斗争,小孩子半辈子也在斗争,成了冤家了。这个说明你自己的价值观不对,传统的很多价值观都不对,我们必须调整。很多家长为什么教育不好孩子,并非文化程度不够,知识不够,而是没有正确的价值教育观,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迁就就是霸王硬上弓。所以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让家长先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开放的价值观,然后与儿女共享,形成培养,形成教育,共建健全的人格。为了说得生动,每一点我都用例子来说说明。这样,每个家长可以根据例子就能看出自己孩子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观念培养最重要

小孩子两三岁,其实就可以进行精神方面的培养。说是培养,其实不要太刻意,就是在玩乐沟通中完成,而不是去灌输。

两三岁的孩子就有意识了。你给他东西吃,他高兴,你不给,他不高兴,就是他有意识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可以跟他进行很原始的沟通。他想吃一个东西,你说,这东西很脏,不能吃。聪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观念。他记住了,这个东西脏,不能吃,吃了对身体不好,能够很原始或者自发地开始理解。这就有意识,可以形成观念。在观念形成的阶段,就可以培养是非观。赔偿是非观念可能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这个需要家长自己有很正确的是非观。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观念培养的重要性。一个20岁孩子陈某,因为赌博,欠了人家一些钱,又怕人家到家里索债而被母亲骂,晚上就拿了一把斧头去一户人家偷钱,斧头是用来防身的。他潜入户主的儿子家,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孩子被惊醒,翻了个身,陈某非常惊慌,以为被发现了,冲上去用斧头把孩子砍死,然后从抽屉里偷了一千块钱逃出来。只不过两三天就被逮捕归案。陈某的母亲痛哭流涕,说家里就这孩子最聪明,还等着他有出息,哪想到就犯了杀人盗窃罪了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专家认为,这个案件虽然罪在孩子,但责任还是在家长。家长在孩子18岁之前没有给他培养正确的观念,导致他在关键时刻没有是非对错判断,棋错一着满盘皆输,整个人生都毁了。

我们分析一下陈某的错误观念。首先是赌博,赌博是非法行为,他没有非法不为的观念。当然这个不算是很严重的错误观念,但确实相当普遍的观念,因为现在的孩子玩的很多网络游戏,都是变相赌博或者过度消费行为(家长们要小心,这往往是走向错误的第一步)。输了钱以后,决定偷。家长没有给他确立偷是犯法行为的观念,更别提说人穷志不穷等传统观念了(许多小孩子偷家里的钱,家长知道后不以为意,实际上家贼是外贼的必经之路)。这时已经堕落得比较深了,对犯罪后果无知。更要命的是,在形势危机之极,偷窃行为瞬间转化为杀人行为。第一,陈某根本没有基本的人性观念,比如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视;第二,法律无知,不知道杀人是要偿命的,杀别人即杀自己。这样看来,陈某连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是一个无知透顶的青少年,你说责任不在家长还在哪里?

所以说,观念的培养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那么他在关键时刻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观念的培养其实是贯穿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母什么样的观念,孩子必然也是什么样的观念。父母不孝顺老人,将来孩子也未必孝顺你。那么观念的培养,应该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比如说,你五六岁的孩子,跟你一起去海滩上玩。突然,他在海滩上捡了一个别人的玩具,他很喜欢,马上占为己有,自己玩了起来。这时候你怎么办?你必须要给他一个捡来的东西还给他人的观念,你要是纵容他捡来的东西据为己有,那么以后他就会发展为偷来的东西据为己有。总之,你必须给他一个普世的价值观,要不然养成贪小便宜的习惯,以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很严肃地对他说,这是那个小朋友的东西,我们应该归还别人。你把他手里的东西抢过来,还给别人。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小孩子还没有是非观,他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他淡化物归原主的意识,他在喜欢的欲望驱使下,便很想变成是自己的。你在他爱不释手的情况下,抢了过来,虽然给他说明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方法并不对头。他对你的做法是反感的,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权利,他或许会哭起来,心里并不服气,也许心里会想,以后捡到东西,都不让爸爸妈妈知道了。这样不但没有灌输物归原主的价值观,而且与父母产生矛盾,没有起到教育的后果。也许你这时候应该换成一种商量式的做法,比如你可以跟他一起欣赏这个玩具,说真漂亮,不过哪个小朋友丢了心里一定很着急的,我们是不是还给他。假如我们东西丢了心里也一定很着急,希望别人也会还给我们的,等等,先需要在情理上把这一观念说清楚,让孩子自觉地接受这一观念。然后一起去还给他人,在还给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实施这一观念的快乐,甚至给小孩子一定嘉奖。我敢保证,如果能够做到这么完美,那么捡到东西要还给他人这一观念绝对彻底地灌输了过去。

实际上,许多家长在捡到东西时会顺手给了孩子,以为占了便宜,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对孩子灌输的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对家长来说也许是一种很小的事情。但长此以往,小孩子的观念已经被你的粗枝大叶糟蹋得不成样子,以后这一观念你想改过来都来不及了。

还有一些孩子眼馋,比如看见小朋友玩好玩的东西,吃好吃的东西,自己也一定要,一定哭。这时候家长为了制止他哭,就会跟别人家要过来,给他玩,给他吃。这种做法也无形中纵容了孩子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在无限制的情况下是很可怕的。那么你宁可让孩子哭一回,跟他说这是别人的东西,不可能无理占有。你让他哭完这一回,以后就会少哭,因为他以后已经有了观念,知道这是别人的,我不能强行占有的,我哭也没用,他会由你引导下想正当的辙。

生活中的观念很多,我们很难说清楚哪些必须培养。这需要家长们自觉意识,善意引导。很多观念是从认识人性开始,从人性开始引导孩子对生命、对他人的尊重珍惜,这就是很普遍很正确的是非观。他形成一定的是非观之后,就会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是非观,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很“乖”,很聪明懂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有观念,他就有会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判断,甚至会纠正你大人的错误,你就会发觉别人夸你的孩子聪慧,而绝不止是小卖乖、小讨巧的那种小聪明。你就是觉得,你已经有成为社会人的雏形。比如,一只挣扎的小鸟落在地上,小孩子往往会去折磨它,这是小孩子好奇的天性导致。那么你告诉它,小鸟跟人一样,它受伤了,它孩子正在等它回家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救治的工作。如果救治有效,看到小鸟能飞起来,小孩子得到的快乐一定大过很多游戏。而他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教育也是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已经渗透到他的心灵了。这样教育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杀人犯吗?不可能的。他的道德感已经建立起很强的堡垒,不用担心,他永远在一个道德和法律的及格线以后活动,已经保证了不会堕落了。

很显然,这需要家长自己首先有人性的光芒,你才能激发你孩子的人性光芒。观念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大方面,但却是从小事里做起。在有孩子以后,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不良举止。

3.给孩子的定位不是让他出人头地

咱们有一些做父母的,自小家里比较清贫。长辈和老师会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做父母的,也确实通过一番奋斗,吃了好多苦,才换来个有吃有住让孩子生活得安心的环境。既然自己都实践了,那么肯定认为这是真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此想让孩子将来更上一层楼,出人头地,成为超男超女超人。

显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说不客气点,是封建残余,等级制度的思想残渣。有这种思想,教育孩子上就会过分用力,欲速则不达。

咱们中国人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不奇怪,是从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呢,一个家族想混得好,除了考试当官,没有别的路可走,当了官就出人头地,鸡犬升天。古代你做个手工业者,遭人歧视;做个科学家发明点什么,属于旁门左道,甚至会举报你妖言惑众;你有娱乐天赋,卖卖唱当个明星什么的,遭人歧视,辱没门风。总之,除了吃喝拉撒那一套,你要是想靠自己的天赋,是很难的。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分工很明确,平等意识加强,行行除状元,唱个歌什么的根本没人歧视你,而且捧你场的还不少。可以说,人人都可以在各个行业发展自己的天赋,获得人生价值,路子宽了许多。但是呢,其实封建那一套出人头地其实没有消除,你只要看见一群家长聚在一起攀比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没拿孩子当个人,而是当个品牌,给自己赚门面呢。这个气味不对,所以我要强调,先矫正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举个例子来说,你看丁俊晖成台球打得好,成世界冠军了,都佩服他爸爸的眼光,给孩子找对门路,赌一把赌对了。想想呢,自己孩子有什么天赋,赶紧发现呀,也倾家荡产送去赌一把,出人头地呀。仔细想想,不对了,可能全国有成千上万个爸爸是这样的,可成为世界冠军的只有一个小丁,大多数是让孩子辛苦单调了半辈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什么冠军也没得一个。他不是那个料,或者根本不是顶尖的料,只是你出人头地的牺牲品。再说了,如果你的孩子幸福平凡地过一生,也不必什么世界冠军差呀,要那点虚荣干吗呢。

有的父母,自己是企业老总,就想让孩子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曾经有一个孩子,大学刚刚毕业,说父母是做工厂的,想让自己毕业后来做管理,最后做继承人,可是他十分惶恐,因为他最怕管理,根本不想做,他只想去那里做个普通的员工,过简单的日子。赶鸭子上架是不成的。

所以,初为人父人母,就想初进考场一样,千万不要奢求,不要想得100分,要平常心,这样才能发挥最好水平。孩子绝对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指定用来做什么事业的,家长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不对,孩子可能跟着遭殃。我碰见一个做母亲的,母亲老是说他孩子怎么考第一,特虚荣,结果孩子高考都没考上。孩子为了满足母亲的虚荣心,可能平时动了些手脚,说了些假话。母子真正从来就没有知根知底过。

当然,这个问题上我也不是反对让孩子成才,让孩子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物,这个不反对。这个涉及到孩子的智性发掘,如何发挥兴趣发展潜能,这个后面会说到。但是这个绝对不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想干的事,今天流行学钢琴,明天流行学英语,后天流行学京剧,样样都想学,都想学出点门道,随大流。很多家长就是这样,说是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不对。根本就没人跟你比,输什么输。孩子是个小宇宙,自己完善自己最重要,别跟社会潮流凑热闹。

那么,孩子在你眼里应该是个什么呢?说大一点,在地球上,他就是个生物,与万物平等。在人类这个范畴,他就是一个人,普通人,将来能干什么不是你现在就能计划的。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快乐得过一生。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有这个平常心,OK,你的家庭教育就有一个宽松正确的起始,不会早一两岁的时候就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呀、选择好老师呀,着急得上火。着什么急,最重要的老师是自己,自己傻乎乎的,送到美国去读幼儿园都没用。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性沟通,情感孵育。

如果你认准了,孩子不是拿来跟人比的,你做父母的只是想完善他的能力,让他有快乐的自我的人生,你就一点都没着急。你要做的,只是多腾出时间来和他玩,和他沟通。孩子上学了,班上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你的孩子刚好是差等生。别着急,总是有差等生的,不要为孩子而自卑,要相信孩子,差等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肯定有其他的特长在考试上没展现出来,你去发现他的智性所在。大导演李安还是差等生呢,人家三、四十来岁了才厚积薄发,原来艺术天赋全躲在电影镜头里。关于如何发现天赋,下面也会谈到,这一节强调的是:没有很差劲的孩子,只有快乐与痛苦的孩子。你如果要你孩子做快乐的孩子,那么不要有太高期待,一步步平常心来培养。

4.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我知道,家长肯定特别想知道,我的孩子成绩那么差,是标准的差等生。他有天赋吗?在哪里?你能告诉我吗?

那么,我就先讲发掘天赋方面。免得你们着急。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作家,从事的也是文学机构的工作。但是每次谈她的女儿,总是抬不起头,为什么呢,成绩不好,也看不出有什么方面的特长。而且由于长期是差等生,一直回避学习问题,与家长形成隔阂。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种压力,因为不论在什么饭局或者公共场合里,人家都会问她孩子的情况,不外乎学习啦,考上什么学校啦,为人父母者避免不了这个问题。要命的是,高考连大专线都上不了,后来托了关系,上了一个师范大学大专班。她老觉得只要孩子有普通学生的好,她也就心满意足了。女儿进了大学寄宿,回来的时候还在女儿的书包里发现了毛片,她觉得遭透了,学习搞不好,教育方面也没搞好。

但是有一天我们通电话的时候,她很高兴地告诉我,她发现女儿有一种她前所未见的天赋,她在女儿的日记本里发现了女儿写的诗歌,写的随笔,文笔非常漂亮,思维天马行空,一看就看出才气,这不是同龄孩子所能比拟的。她找了很多年女儿的天赋,原来藏在这里。虽然女儿的文字看不出有什么是天才,但至少表明是可以靠文字为职业的。于是她和女儿的商量下,重新制定了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究生,以后往文艺评论方面发展。可以说,这一点达到共通之后,她和女儿都找到了自信,现在都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效果良好。女儿在大学里的学习也如鱼得水,看许多世界名著和电影,做起评论来头头是道,完全跟中学里不一样了。

我想用这个例子说明,一个成绩极差的孩子,极有可能是某个方面的天才。只是你没有去发现,没有给他设立一个平台。

假如这个妈妈不是搞文学的,不理解女儿写的那些日记的价值,有可能这个女孩子就是个平庸的女孩子,平日里被差等生这个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更不会向人展现出他的特长。实际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意,或者自己文化程度比较低,对孩子的天分根本不能发现,或者视而不见。这样,你就不能给孩子的天分架设一个平台,他永远在自己不擅长的平台上做差等生,被别人鄙视,被自己看不起。不能不说,很多现状就是这样。我看到很多家长去外地工作,去外地做生意,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孩子拿了钱,把天赋用在打游戏、赌博、混社会上面,相当可惜。

那么,家长们如何发觉孩子的天赋呢?特别是差等生的天赋呢?我觉得监护人一要关注,二要寻找。比如说,一个差等生,他在理性应试方面可能很差,但他的感性思维能力很强,他往往是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好手。即便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眼里,你应该要请有一定文艺眼力的朋友来帮你发掘,加以引导,给他一个平台。这样他就不会把编程能力用在赌博上,不会把审美能力用在早恋上。

对孩子天赋的发掘其实是不必着急了,从一岁到二十几岁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当然,那些需要练习童子功方面的天赋,比如说钢琴什么的,必须请专业人员判断。一般的,我们从他的兴趣、从玩乐,甚至从血型、从星座方面都可以在成长中发现。

也就是说,一个优等生,他的智力因素可能很早就显露。一个中等生,发展也比较健全均衡。一个差等生,他不太适应应试体制,需要家长更耐心给他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但是不要让他在自卑中埋没了特长。优等生和差等生,是基于学校教育体系而分辨出来。对家长来说,没有差等生,你必须对你的孩子有信心,你还是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能力方面,只要你细心和用心,迟早有一天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父母们掌握了这些方法,注意了那些古老的教育误区,我相信培养一个有独立健全人格的孩子不是问题,拥有一个倍感骄傲的孩子也不是梦想,所以父母们必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法,盲目的教导只能适得其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