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社会中,一个家族的地位,决定于以下四点:1人——人口多寡;2时——世代久暂;3名——名誉大小;4位——禄位高低。人口多,则家族大。不过,人多不一定就为人所重;要为人所重,还得要有悠久的历史。光是人多时久,还不足为人所重;得要有好的名誉,那就要家族历史光荣而悠久,不但有杰出的祖先,而且人才辈出,德高爵尊,为世人所知所重,这自然得是士人家族不可。因此,一个家族,能不能算是一个世家大族,地位如何,得看他们是不是一个大族、一个世族、一个名族、一个士族而定。就现有的史料来看,如此的世家大族,最早也是在汉朝才出现。在这以前,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商人普遍聚族而居的,每族自成为一个社会单位;所以商亡后,周将商遗氏分派给新封的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例如以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派给鲁国;以陶氏、施氏、繁氏、奇氏、樊氏、终葵氏等七族分给卫国。周则以宗为本,一宗之中,宗王对宗人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任意生杀或放逐;国君要放逐某人时,亦须得到其宗主的同意。宗人对其宗自然要尊重,贱宗所以贱身,丧宗自亦成为最严重的事。天下国家不过为宗的扩大,天子为天下之宗生,宗庙所在的镐京称为宗周;在国亦然。殷商的族与姬周的宗有何不同,已不能考知。大致上,商族偏重于军事,卜辞记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战的;而周宗则倾向于宗教,一为戎而一为祀。周的社会形态有同于商,故改军队组织而为宗教组织;利用慎终追远,讲究亲亲的宗,来代替族。
周之封建,诸侯有国,大夫有采邑,或以世族为此封建时代之产物,即大夫之谓。如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孙曜《春秋时代之世族》,均持此说。孙氏以春秋为世族盛极将衰之时,见于记载有名可稽的,凡一百余家。以大夫为世族,当为晚近之说法。又司马迁作《史记》,以诸侯为世家;唐司马贞“索隐”引董仲舒之说,以为王者封诸侯,非官之,而得以代代为家。张守节“正义”引志曰,谓为世世有禄秩之家,与董说不同。日人泷川实言亦主世家犹言世禄之肖。然而不论世族也好,世家也好,与后日所谓之世家大族,本质上迵不相同。
平王东迁,王室不振,历春秋战国,封建制度日趋败坏崩溃;然而残余的强宗豪族,犹多苟存,盘踞地方。在西汉初年,已成朝廷最感困扰的问题。因为这些强宗巨家,在平时,已为治化之梗,至乱时,更有不堪设想者;史传中往往记载其攻城掠地,杀害官吏。为了对付这些强宗巨家,朝廷采取了各种措施。在消极方面,一则是有计划地将之迁徙;一则是强令分析,使其不得族居。而在积极方面,则施予打击。武帝一方面将强宗巨家作为刺史监察之主要项目,特别关注;另一方面则鼓励郡国官运亨通相摧抑豪强,凡对强宗巨家横加摧折者有成效之酷吏,不次迁升。在汉代,这些封建余孽的强宗巨家,所给予朝廷及世人的感受,可说是极端恶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