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是刘老师班上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差,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喜欢上课,总是以“肚子疼”、“奶奶生病没人照顾”等借口请假不上课,有时找不出借口了,干脆就直接逃课。学校中像小强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刘老师觉得很难办,常常仰天长叹:今天的学生究竟怎么啦?
其实,今天的学生,和我们以往一样,都会在课堂中度过每天最为美好的时光。但不一样的是,儿时的我们,课堂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除了学习,我们还有什么呢?今天的学生,课堂之外的精彩实在太多,把心全部交给课堂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但讨厌课堂的学生却是越来越多。讨厌课堂,就意味着讨厌教师与讨厌学习。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因此就责备今天的教师不像我们儿时教师那样富有吸引力,事实是今天的教师可能比我们儿时的教师更具有魅力。或许这只是课堂之外的魅力增长太快,而教师在课堂中展现的魅力增长的速度太慢吧。因为今天一线教师的繁忙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但让学生回归课堂始终是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
要让学生回归课堂,前提是我们不能追究他曾经离开课堂的责任,但我们却有必要研究他离开课堂的原因。当我们站在学生立场看教育问题时,就可以理解学生离开课堂总是有正当理由的,比如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讲解,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与同学应有的尊重。比如,当我们刚进大学时,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英语听力课,可对于从来没有受过英语听力训练的我来说,去上这样的课简直就是受尽折磨。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听这些简单的英语实在是太容易了,可对我来说却又实在太难了;再加上教师时不时的提问,让我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又得不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逃课成为我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过了这么多年,不知道现在的英语听力课是如何上的,也不知道是否还有像我当年那样的学生。
不管对学生逃离课堂或者心灵游离课堂作何解释,所有教师都关心一个问题:学生还有可能回到课堂吗?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以下四个问题的综合:第一,教师希望学生回到课堂吗?第二,教师的确在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吗?第三,学生有回到课堂的必要吗?第四,学生有条件回到课堂吗?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教师希望学生回到课堂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估计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责骂我。试想,哪一个做教师的不希望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呢?除非这位教师在职业道德上或者心理上有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寻找答案,另一种是强化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是希望学生回到课堂的。可事实上,有几位教师向学生表达过这种心态呢?每一天,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容都是严肃的,教师不会因为来了这么多的学生而欣慰,而是为没来的学生而生气。学生是“肤浅”的,至少没有教师这样深沉,他们需要教师向他们表达“教师很高兴他们回到课堂中来”。只有学生领悟到教师对他们的每时每刻的欢迎,他们才可能回到课堂中来,不仅仅身体坐到座位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思能够停留在课堂中。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这种心态,缺少的,只是表达。而错误的表达或者不表达,往往会将更多的学生驱赶出课堂。当一位班主任在班会上怒斥有同学一周迟到三次时,这样的怒斥会减少学生迟到的次数吗?我看未必,如果一周只迟到了一次或者两次的同学,正因为老师对一周迟到三次同学的曝光而感到轻松,毕竟他们还不是班上最差的!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确在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吗?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一个人是有义务在课堂中的,这一个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既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是自己实现专业价值的地方,既不允许教师身体上的缺位,更不允许教师心灵上的缺位。所以,相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对教师的意义与价值更大。学生对课堂并不负有义务,至少这项义务没有教师这么大,也没有这么直接。在以往的教育学中,往往把学生的学习当作一种义务,可事实上学生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呢?为什么要接受这个学校的教育呢?为什么要接受这个学科的教育呢?为什么要接受这位教师的教育呢?学生有必要接受这么多的义务吗?我看未必。至少在短期看来,假设学生不到教室上课,影响最大的不是学生自己,而是教师与学校。由于课堂是特定学校、特定学科、特定教师的课堂,所以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就成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们的确是在吸引学生回到课堂吗?教师们又在采取哪些方法吸引学生呢?这些方法是达到了目的,还是反而把学生吓跑了呢?
吸引人的东西,绝大多数是内在的。外在吸引人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浮华;内在吸引人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品位。而且,吸引人最为困难之处,还在于靠劝说或者警告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可当前教师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时采用的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劝说,二是警告,偏偏这是很难有成效的两种方法。当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学生要好好读书后,发现学生仍然不好好读书,于是教师认为这种学生再也不可教了。可问题在于,教师为什么就不区分一下,究竟是劝说这种方式无效呢,还是学生本意就不接受你的劝说。当教师认为劝说无效时,也就是说,当教师认为自己无法吸引这位学生回到课堂时,就只好采用警告的方法了,要么用悲惨的未来去吓唬学生,要么要求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前不久看报纸,说有一所学校,请调皮学生的家长,到学校来陪读,而且说效果很好。效果当然很好,关键是看这种效果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是为了折磨家长,如果是为了进一步激怒学生,为了把学生更快地驱逐出课堂,这种效果的确很好。其实,教师真正吸引学生的,是教师自己讲不出来的方法,而且很可能是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比如教师的课堂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自身的幽默。真正吸引学生的教师,总是在不经意间达到了目的;刻意去做的教师,反而往往让学生觉察出了教师的无能。所以,教师吸引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让课堂吸引学生。
第三个问题:学生有回到课堂的必要吗?这也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学生不回到课堂,怎么会学习呢?如果学生不学习,还怎么称之为学生呢?可是,要让学生具有回到课堂的必要,前提是课堂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当教师的教无助于学生的学习时,学生也就没有必要回到课堂了。那么现在的课堂是不是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是不是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学习呢?我看未必,不但不可能所有课堂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课堂要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大可能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你能够保证你上的每一堂课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吗?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课堂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演类,另一类是教育类。前者以课堂本身的可欣赏性为标准,后者以课堂本身的实效性为标准。请允许我继续使用在珠海上课时讲过的一个例子。尽管学员“夸”我“上课真是口若悬河”,但听罢这样的评价,在喜形于色之后就觉得这样的评价有点不对了。“口若悬河”是对“我”的评价,而不是“对我上课”的评价。也就是说,上了几天课,上课的内容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至少上课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不及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这反而证明这几天的课是彻底失败了。这样的课,就是我们称之为表演类的课堂。表演类的课堂是最害人的,因为不管听者还是讲者,在表象上都会认为这样的课上得好。可事实上,这样的课对学生并没有多大助益。试想,教师的口若悬河,是学生在短短几天内学得来的吗?真正对学生有助益的,是教育类课堂。教育类课堂,不仅仅要依靠授课教师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依靠授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透彻了解。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教育类课堂,学生才有必要回归课堂并接受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第四个问题:学生有条件回到课堂吗?假设前三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表示了欢迎回归的态度,教师也有吸引学生回归课堂的能力与水平,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教育类课堂,学生就能够回到课堂吗?
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回归课堂,还必须解决很多前提性的问题。
其一,学生应该回归哪一个课堂,是表面上他所属年级的课堂,还是他力所能及的课堂。对于后进生来说,尽管他们人坐在五年级的教室里,可他们的能力所及的可能只是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很多教师,并不是为他们提供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教育教学,而是抱怨他们“笨”。更可怕的是,很多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比较低,学校为了赶进度,学校整体拉高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整体失去对课堂的守护能力。
其二,教师与同学对他的刻板印象会改变吗?既然已经离开了这个课堂,在教师与同学中就形成了固定的印象:这个同学是离开过课堂的人。有了印象就有了期望,当他在课堂上有了好的表现时,哪怕相比其他同学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进步,教师和同学会因此而表扬他,还是继续漠视他,甚至怀疑他的成功?
其三,学生对自己在课堂生活中的未来还有没有希望?教师可以保证课堂是一个欢迎学生的课堂,是一个对学生有益的课堂,而且外在的制度与社会证明这个课堂对学生是必需的,但却不等于学生能够明白,这样的课堂对他的确有益。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要让别人相信教育对人真的有用,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多的人都不相信教育的回报值得花那么大的投入。当社会形成这种意识以后,受教育者自己也就不会相信,教育会对自己有助益了。
对于远离课堂的学生,尤其是长期远离课堂的学生,要让他意识到课堂的确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难不等于不做,既然做了教师,我们就必须倾其全力,让学生回归课堂,喜欢课堂。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名言警句之人生篇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人生的价值,即以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
名言警句之幸福篇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吴运铎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欧文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鲁迅
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王进喜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么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罗佐夫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贝多芬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