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译文
借用别人的东西时,应当当面向人家请求;倘若预先不告诉人家,就是偷窃的行为了。
典故
明朝正德年间,杭州开灯谜大会。那个时候,祝枝山恰好也来到杭州游玩,听说了这件事后,也想湊湊热闹。
湖畔各处都挂满了灯谜,名目众多,祝枝山也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放大镜,这边瞧瞧,那边看看。
祝枝山走了很久,可是一个灯谜也没有猜出来,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之感。忽然他走到一个地方,站着不动了。因为面前挂出来的谜语与众不同,一边挂了一张关公脸,一边挂了一串一千文的铜钱,说是打一俗语。祝枝山看了一下,不出声响地搬个凳子站了上去,拿起那串铜钱就走。围观的人把他带到了灯谜长那里,要灯谜长裁决处置。灯谜长微笑着对众人说:“他猜中了!这正是那句‘只要铜钿,勿要面孔’的俗语。”
祝枝山的确很聪明,只是他的做法有些欠稳妥。如果他直接把谜语说出来,而不是选择一种表演的方式拿钱就走,也许就不会让人产生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