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
28974300000053

第53章 曹植七步成诗

在曹操的几个儿子当中,曹丕是魏王府的五官中郎将,权势很大,部下早就把他当成太子了;曹彰是位武将;只有曹植,才情好、学问深,聪明机智,曹操特别宠爱。但由谁来继承王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

丁仪忌恨曹丕,他跟丞相主簿杨修商量,想说服魏王曹操,立曹植为太子。魏王也有这个意思,便征询臣下看法。不料大臣们几乎众口一词,说自古以来,废掉长子另立少子,总是不吉利。魏王就拿不定主意了。

曹植这个人一向比较任性,又只喜欢那些文章诗歌写得好的人。看到严肃深沉的文臣武将,倒不愿接近。刘桢的诗写得好,曹植和他特别亲热。可是刘桢却很清醒,从曹植的前程出发,多次提醒过他:“不要只爱春花,丢掉秋果;专搞浮华,不重实际。”曹植就是听不进去。

曹丕为人就不同了。他性格沉着老练,平时很讨人喜欢,宫中的男男女女都说他和蔼亲切。他向贾诩求教,怎样才能巩固太子的地位。贾诩说:“这事没有特别的秘诀,只有一条:老老实实,听父亲的话。”曹丕反复琢磨,总能做得恰到好处。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旁边的人都瞩目赞赏,曹操自己也很高兴。曹丕感到惆怅,若有所失,济阴人吴质在他耳边说:“魏王即将上路的时候,流泪哭泣即可。”及至辞行时,曹丕哭着下拜,曹操和部属们都很伤感。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华丽的词藻多而诚心不及曹丕。

曹植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而曹丕则施用权术,掩盖真情,自我矫饰,宫中的人和曹操部属大多为他说好话,曹操不免稍有偏向曹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放水淹没樊城,大将曹仁被困,魏王下令曹植率军救援。不料他喝醉了,糊里糊涂,没法接受命令。曹操对此极度反感。

曹植的朋友杨修一直支持曹植,分析魏王的心理习惯和处事方式,拟定出几十种对策,并写成条文。魏王的命令和文件刚到,曹植对照条文,选择相应的内容做出答复,非常敏捷,又很中肯。魏王很惊奇:“我的曹植变得这么能干?”他很怀疑,派人调查,原来是杨修在背后捣鬼!于是找个借口,竟把杨修杀了。

曹丕在争权斗争中是胜利者。魏王死后,公元220年,他取代汉朝,建立魏国,称魏文帝。

曹丕最怕兄弟篡位,对曹植尤其无情。曹丕兄弟11人,表面上都被封为王侯,其实却无实权,各人住在自己的领地,不得干预地方官的事情。王宫很狭小,侍卫只有百十个老兵。朝廷不召见,王侯们是不能主动进京的。进京后,兄弟们不能同住同吃,怕有联络和牢骚。

曹丕还设了专门监视兄弟的官员,叫“防辅”和“监国”,意思是防止王侯们为非作歹,辅佐他们走正路。

有一次在宴会上,曹丕向曹植挑衅,皮笑肉不笑,嘲讽道:“兄弟是当今大名鼎鼎的诗人,哪个不佩服你的才华!有才华的来得快,你当然是更快了!那么,你走七步路,能够吟成一首诗吗?这不算太快吧?不然,就是欺世盗名!”曹丕看兄弟直愣愣地望着自己,更加冒火:“来呀,你一路走一路吟,我来数步子,快!”

曹植从悲愤中清醒过来,稍微凝神,离开座位,向曹丕的酒席行去,痛苦和不平从心底涌起,随口吟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吟完了,曹丕数着,刚刚七步走到自己的面前。兄弟俩四目相视,一时都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曹植把什么都说了,做兄长的这样逼迫要弟弟的性命,到底是为什么?

曹植回到自己的领地,闷闷不乐,再也没有回京城。不久曹丕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明帝。曹植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能为国家出力。明帝读后,将多年没进京的曹植等人请到皇宫,安慰了一番,却没有重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