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大家不太了解的病,发病相对少,但危害很大,所以很难根据他人的经验或媒体的报道自行诊断及治疗,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了解这种疾病。
1.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它的定义具体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微生物多为细菌,也可为真菌等其他病原体。
这样说比较抽象,换言之:它是一种炎症,多为细菌感染造成的,当我们处于劳累、情绪低落等免疫功能下降时,细菌会乘虚而入,把他们的“家”安在心脏里,并且不断增长、繁殖,加重心脏的破坏,同时细菌也会随着血液到全身,甚至会损害我们的脾脏、肾脏、脑、眼睛、四肢等多种器官,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2.感染性心内膜炎吃消炎药可否
这种观点是错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通常诊断是需要专业医生及相应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心脏彩超,当疑似出现并发症时还需要尿、便常规、心电图、腹部B超、血管超声、药物敏感性试验甚至CT等检查手段。
当诊断明确后需要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或医生的经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规律治疗4~6周,此外还要判断是否出现并发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所以当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能自己口服消炎药,这样一方面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此外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对后继的治疗造成影响。
3.看牙病易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否要服用消炎药预防
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日常生活如:咀嚼、刷牙、牙线清洁、牙签剔牙、牙科就诊等操作均有可能导致发病,那我们是不是会担心自己患上这种疾病呢?平时预防性服用抗生素会不会有效呢?这一点倒不用过多担心。
感染性心内膜炎虽然危害大,但不是每个人进行日常活动都会患上该病,它有易患人群的。该病多发生在以下三类人群。
一种是发生于自体的心脏瓣膜上的,这些患者中大部分心脏有基础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畸形等)或者自体的瓣膜有病变(狭窄、关闭不全、脱垂、退行性病变等),也有少部分病人没有基础病变。
另有一种是发生在有植入物的患者身上的,这些植入物多为人工瓣膜,也有起搏器或其他心内植入物。
另有一种是静脉药瘾(吸毒)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或静脉导管输给高营养液引起。所以对于不是易患人群的个体,我们进行牙齿清洁或牙科就诊时,不必过分担心,也没有必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发热1周,疲劳、心慌,是否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
当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该及早就医。根据什么考虑自己得了这种病呢?是否凡有心慌、乏力的症状,就可能患病呢?现举一些常见症状。
首先是发热,病人在发热前可能会有寒战,这种发热一般体温较高,在38.5℃以上,而且持续时间长,可能达数天至数周,治疗效果不好。
其次,由于感染坏死的东西会脱落,造成一些小血管的栓塞,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病人可以出现肢体的小出血斑点、指(趾)甲下出血等,严重的会出现肚子痛、偏瘫、失明等。
再次,长时间没得到正规治疗的病人可出现心脏结构的损害,多造成瓣膜的损坏。如心脏瓣膜的穿孔、关闭不全、瓣膜狭窄,有时还会造成瓣膜周围组织损坏,甚至引起患者心率变慢、心脏停跳等。
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咳喘、憋气,晚上躺不平,饭后腹胀、腿肿等。故心脏病患者若出现1周以上高热,疗效不佳,或伴喘憋、食欲缺乏、夜间不能平卧、腹胀或者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