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2岁的保育
28943700000008

第8章 从哺乳期开始就要与人接触

◆孩子与孩子的接触

在保育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感觉到镜像神经元在人与人的接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岁的孩子们在喧闹,有一个孩子的头碰到桌子上,另一个孩子立刻叫到“啊,疼!”像自己碰了头一样,用手按住相同的部位。因为自己曾经碰过头,体验过疼痛,因此,当看到小朋友碰了头时,就像自己也碰了头一样,出现条件反射。这样的情况多次重复后,别人的行动就会成为自己的体验之一,引起大脑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体验也许会是双倍的。但是,与大人不同,他们可能还不能有意识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鸣。

让·皮亚杰认为,年纪小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的,也就是说“他们将所有的事情都站到自己一方来思考,因此,不能站在对方或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人们通常认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从7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具体操作期阶段。这不仅是让·皮亚杰的观点,也是孩子们的能力所致。我觉得,从婴儿时期开始认知他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保育园拍摄的录像中录下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个1岁半左右的婴儿,看到一个比自己大几个月的孩子在垫子上跳起来摔倒了,就嘿嘿地笑了起来。被笑的那个孩子为了让笑他的孩子笑得更欢,故意又摔倒了几次给他看。这种情况持续了5分钟以上。即使只有1岁,也会在和小朋友一起玩中感到快乐。对于笑的那个孩子来说,不知道是一种与大人逗他时相同的反应呢,还是一种与看到东西翻滚时感到很有趣相同的反应,也许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然而,如果是大人,无论是谁,故意翻滚多少次给自己看,也不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故意翻滚给对方看的孩子,明显地意识到了看他翻滚的孩子。而且,他还预测到了下一次他还会笑,才故意反复翻滚的。这说明,婴儿已经对自己以外的事情有共感、有预测、有想做贡献的行为的萌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无疑问,这个事例表明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非常重要。

这样的事例,还经常发生在0岁或者1岁孩子的班级。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婴儿总是愿意和别的孩子玩,有时候他们也会故意使坏。比如会把别人正在玩的玩具夺走,或者突然抓住对方的脸。在我看来,这些行为绝不是攻击性行为。因为,婴儿也有可能用自己的指甲划破自己的脸或者手脚。看到抓到其他孩子,立刻就会想到“抓!”,这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意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像是在确认对方的脸或者手脚。就像他触摸东西,想要确认那个东西一样,他想通过抓别人的脸进行确认。那不是“抚摸”的动作,而是“抓”的动作。这在大人看来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动作,就会把婴儿分开,让他去抓大人。可是,我认为应该让孩子去体验自己不喜欢的孩子的存在,体验别人不喜欢自己以及感受被抓的感觉,等等。

2012年2月,AFP通讯社发布了以下有关婴儿行为的有趣报道。

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CharlesSturt University)的研究小组在保育园婴儿的头上装了一个小型摄像头,用了两年时间观察他们如何与其他婴儿交流。他们给婴儿装摄像头不是强制的,每次带镜头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左右。在他们收录的图像中,有还不会说话的孩子(6~18个月)自己交朋友、相互逗对方笑的记录。该大学的杰尼佛·萨姆逊(Jennifer Sumsion)教授说,“当我们看到婴儿的社交能力以及互助能力,还有将别的婴儿邀请到自己的圈子里等这些非常熟练的能力时,我们感到非常吃惊”。根据萨姆逊教授的研究,婴儿是使用视线和手势以及幽默进行交流的,婴儿“还会做只有在近距离观察才能发现的比拟社交游戏”。比如做出要把玩具给对方的动作,在最后一瞬间却把玩具拿走了。相邻而坐的婴儿还会故意调换饮料玩等。在录像中,有一个1岁的女孩儿,悄悄地将一块薄布盖到感觉有些不安的孩子头上,这是一种关心他人的行为。“令我们非常吃惊的是,如此小的婴儿之间也能这样玩。通过摄像确认的这些情况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这些毎天都在保育现场的人,对于这种婴儿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情景并不会感到惊奇,因为这些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虽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而在谈及婴儿时,人们为什么都只重视母子关系以及与特定大人的亲密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