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者关系到多样性(社会网络)
我们保育园也接受临时保育的孩子。临时保育的孩子原来都是在家里由母亲照看的。与每天在保育园生活的孩子相比,他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肯定要多一些。这些孩子送到保育园来的时候,会出现对别的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按道理说,如果母子关系很好,应该更容易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但事实恰恰相反。这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而是在多种多样的关系(社会网络)中形成的。
在日本以往的婴幼儿教育中,也出现过过于重视母子关系的情况。的确,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存在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假如家长出现问题时,由于有了孩子与保育人员之间形成的依附关系,保育员会成为孩子依附的对象。除此之外,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形成依附关系。如果孩子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能够得到朋友的安慰,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力量。因此,与母亲之间的依附关系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克服。“在摔倒、受伤、感到疼痛的时候,会有人把他抱起来”。在孩子心里有这样一个人十分重要。这种安心感会成为孩子想要飞向外部世界的动力。保育人员应该是孩子在心理上可以依附的人。
社会网络
在发育心理学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母子之间的依附关系。然而,在重视这种依附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与发育相关的其他重要的关系。实际上,其他经历也会对孩子的发育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孩子的社会性及其情感发育有着持续性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包括母亲在内的、由许多人构成的社会环境,由此诞生了“社会网络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母子关系是基础,人与人的关系应逐渐扩展到所有家庭成员、所有朋友。针对这一理论,还有人认为,婴儿本来就是社会网络的能动性的参与者,是他们自己去扩展人与人的关系,向多方面发展。
几年前,我在德国考察时,曾经邂逅了这样一幕。
那是6月末一个炎热的夏日。到了室外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都跑到太阳底下,戴帽子的孩子寥寥无几。保育员也不说让他们戴上帽子。我不由问道“这么晒,不要紧吗?”保育员回答说,“没关系,孩子觉得热了,自己就会到阴凉地去玩。”沙子堆没有阴凉地儿,孩子们就跑来对保育员说,“给我们弄把遮阳伞吧”。而不用遮阳伞在太阳底下玩的孩子就会对保育员说,“给我们涂点防晒霜吧”。当孩子们跑到院子里时,3个保育员却在阴凉地儿开始喝茶。我当时想,她们不管孩子,自己却在阴凉地儿喝茶,太不像话了。可仔细一想,这是我的误解。我发现,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时,就会跑到保育员这里来。保育员已经给孩子们明示了自己所在的位置,给孩子提供了安全基地。如果保育员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也有可能会找不到保育员。孩子们知道,当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时,有人能够帮助他们,所以他们可以安心地玩。也就是说,这些保育员已经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基地。并非一直和孩子们一起玩才是好的保育员。遇到困难的孩子回来找你,要求你给予帮助时,你能够回应孩子,就是好的保育员。在孩子不需要时不要伸手相助。
◆3岁前的孩子应该放在家里吗
我们再来说说日本。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在社会网络中形成的,但仍有人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放在家里自己带”。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由得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因为自己在家里带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带孩子时,母亲不可能时刻陪伴着孩子。婴儿吸完母乳,情绪很好,开始自己玩。这时,母亲就会急着去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而在保育园里,有专门做饭的厨师,也有专门收拾屋子的职员。在扫除时,会有其他保育员照看孩子。而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照看孩子会很辛苦。
为什么母亲一个人会很辛苦呢?这是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哺乳期比较短的缘故。
断奶意味着要为生育下一个孩子做准备。女性在哺乳期间基本没有月经。这是为了避免几个婴儿同时争夺母乳。人类的哺乳期比较短,不到1年就要断奶。而同样是灵长类动物,黑猩猩是在4岁左右断奶,猩猩是在7岁左右断奶。为什么只有人类的哺乳期短呢?对此有种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人类的大脑需要发育,需要早一点补充营养更丰富的食物;一种说法是婴儿死亡率比较高,需要生更多的孩子,等等。我在保育园内看到婴儿时,想到的是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更需要有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
◆年龄相近孩子的重要性
对于0岁的婴儿来说,有一个年龄比自己大1岁左右的孩子十分重要。在对社会网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婴儿是根据功能来区分选择别人的”。比如想玩的时候,会选择发育程度相近的孩子;想模仿的时候,会选择比自己发育程度稍高的孩子;需要别人教自己的时候,会选择发育程度更高一些的孩子。其中,婴儿最重要的学习就是模仿,周围有比他大1岁左右的孩子非常重要。人在1岁前断奶,理由之一就是人可以做出利于消化的断奶食品。
大猩猩3岁断奶,比黑猩猩和猩猩的哺乳期要短,因为大猩猩的母亲还必须抚养另外一个相差3岁的孩子。大猩猩哺乳期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大猩猩的父亲会帮着带孩子。
从大猩猩的例子可以看出,抚养相差3岁的孩子也是很辛苦的。
而一个人抚养仅相差1岁的孩子肯定是很困难的。迄今为止,当有了仅差1岁的孩子时,都是借助各种人的力量,尤其是借助爷爷、奶奶,或者年纪大的人的帮助来抚养的。最近,这种帮助没有了,所以人们都不愿生孩子,出现了出生率降低的状况。
有人主张,3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在家庭内抚养。我也认为3岁以下在家庭内抚养的主张是正确的。这是对“家庭”这一概念做了冷静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可这里所说的家庭,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在家庭内抚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这个汉字:上面有一个宝字盖,意思是在房顶下,再往前追溯,则指的是在洞穴中。也就是说,人类在洞穴中,围坐在一起吃饭,构成了家庭。这个家庭中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大家在一起吃饭叫作共食。在这种共食关系中,婴儿可以看到不同的发育过程,理解他人,确立自己。这样看来,“3岁以前应该在家庭内抚养”这句话本来的含义是“3岁以前的孩子应该在共食关系中抚养”。而我们经常听到的“3岁以前应该在家庭内抚养”的主张却是“3岁以前(不是在保育设施,而是)应该在自己家里抚养”。而现在自己家里能够建立的只是母亲和孩子两个人的关系。这已经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家庭了。
过去,家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家庭=家族,而今,也许可以说家庭=保育设施,这是因为现在在保育设施中存在着共食关系。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3岁以前在保育园、在幼儿园、在家里的问题,而是能否保障“3岁以前在有共食关系的环境中抚养”的问题。
曾经有人认为,即使在保育园里,母亲的存在仍然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努力构筑保育员和婴儿之间的两者关系。在居住地区或者家庭中存在共食关系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不存在共食关系时,则应该在保育园里建立共食关系,同时对在家里或者居住地区恢复共食关系提供帮助。
◆父亲的作用
目前,社会网络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对婴儿的研究。现在正在研究的仅仅是父亲的作用、兄弟姐妹的作用,等等。在有关父亲的作用的研究中,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例。比如通常认为婴儿的玩伴最好是母亲,而研究却表明母亲不能做婴儿的玩伴,这是为什么呢?例如,1岁孩子玩的是把木桶扣在头上当帽子,爬10次或者20次楼梯的游戏,对于这种枯燥的游戏,母亲是绝对不会和孩子一起做的。而只能是父亲和孩子,或者是孩子和孩子才能一起玩这种游戏。吃饭时,母亲绝对不会允许孩子一边吃一边玩。的确,不能说一边吃一边玩是对的,然而这在发育上却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父亲就会允许孩子一边吃一边玩,有时甚至还会和孩子一起边吃边玩。这种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保育园,女保育员会要求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而男保育员则不会明确表态,或者允许孩子做不正确的事情。为什么女性和男性不一样呢?这在专业用语中叫作多样性。也就是说,并不是大家都用同样的方法就好。单纯从生殖角度来看,生物只有雌性就可以了,然而因为需要有多样性便要有雄性。
虽然婴儿在玩枯燥的游戏时会选择父亲(男性)一起玩,但这不意味着只是男性就好。在出现什么问题时,能够提供帮助、起到安全基地作用的母亲(女性)也是必不可缺的。
到了幼儿期,父亲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玩伴变为发育程度相同的孩子。父亲不再是玩伴,而成为孩子学习积极地挑战环境、主动参与的榜样。“守”的姿态则是孩子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平衡是最理想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许多家庭,父亲的角色开始缺位。工作忙是其中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培养孩子方面,父亲和母亲起着相同的作用。就像保育园想要代替母亲一样,父亲也想要代替母亲。这是因为大多数母亲也希望这样。原本父亲和母亲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因为孩子只有在多样性的环境中,才能学到各种知识和能力,确立自己。正因为有这种倾向,社会网络论在今后将更加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