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602~670),初唐岐州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人,其父李播亦为天文学家,著有《天文大象赋》。淳风自幼博览群书,勤于笔记,收集了许多资料,唐太宗时,屡次上书驳正通行的历法,参与撰写晋、隋等史志,官至太史令。
李淳风在天文、气象、星占、历算、天文仪器和数学方面均有贡献,是初唐科学界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成就表现在其丰富的著作中。
《乙巳占》作于贞观中,是他幼年读书时收集唐以前诸家星占著作中的内容编撰而成的,流传至今,是古代星占学的重要资料源泉,除星占学和历法的内容外,还有中国气象史的许多古代资料,甚为宝贵。
《历象志》和《麟德历》是他的历学著作。详细记述了他编撰的《乙巳元历》和《麟德历》,前者未得施行,后者从665年行用至726年。在这两部历法中首次对所有数据的余数用统一分母,使计算简化,为后来的百分制、万分制奠定了基础,而且《麟德历》确立了以定朔排历谱的地位,后世沿用不改。
《法象志》是他的天文仪器著作,他确立了浑仪的三层环圈结构体系,即浑仪由四游、三辰、六合三重环圈组成,各有其职能。尤其是黄道环的设立是贾逵以后的第一人,而白道环的设立更是首创,白道环的移动办法开创了后代黄道游仪的设计思想。从李淳风开始,浑仪走上了向复杂化前进的发展阶段。
晋、隋二书的《天文志》和《律历志》是他对唐以前天文历法知识作出全面总结的著作,可算是唐以前的天文历法史。在这几部著作中,李淳风首次记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史料,为后代人了解我国古代天算成就提供了难得的甚至是唯一的资料。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值;古代浑仪的结构;宣夜说,姜岌的大气消光现象观测;彗尾背日而指的原因;张子信对太阳和五星视运动不均匀的发现;古人对“寸差千里”说的怀疑;刘焯《皇极历》的诸多创见等等。
《古部算经》的编定和注释,是他对唐以前我国数学著作的总结性整理,由于他的工作,这十部算经成为唐国子监的数学教科书,使我国古代数学建立起以《九章算术》为中心的体系,为唐以后的数学发展打下基础,促进了宋元数学高度发展时期的到来。
综观他的一生,既有对前人工作的总结与继承,也有自己的创见和发明,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学者,平衡来看,其总结继承的一面大于创造发明的一面。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和数学正处在大发展的前夜,李淳风对前人的全面总结促进了这一大发展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