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打仗呢?”1941年1月23日,新任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在启程赴任时笑着对记者说。
此刻,这位身材高大、面容温和的日本原海军将领,像一位“和平使者”,站在横滨码头“镰仓丸”轮的甲板上。日本各大通讯社、报纸的记者都来进行现场采访。野村吉三郎竭力使他们相信,此时此刻是进入“日美关系新纪元的前夕”。美国记者似乎受到强烈的感染,也纷纷报道这一消息,称“日美关系和好有望”。
他们怎么会想到,在另一艘舰船上,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已经拟好了袭击夏威夷的行动计划!
3月8日,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卡尔顿饭店举行第一轮正式会谈。一个多月后,一个以日美“民间代表”名义草拟的《日美谅解方案》出笼。
该方案宣称:“日本在西南太平洋不诉诸武力改变现状。”野村将这份历史学家称之为“出生在私人小医院而且双亲不明的婴儿”的方案,作为非官方文件递交给赫尔,使这位国务卿一时处于被动状态。
当赫尔与罗斯福总统反复斟酌后提出4条原则性对策时,日本外相松冈于5月12日又抛出了一份修正案,公然删去了原方案中“不诉诸武力”的条款。
双方的谈判虽然很艰难,但一直持续不断。
从3月8日至12月8日的9个月里,野村同罗斯福总统会谈9次,同赫尔国务卿会谈45次。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日本政府仍指示野村“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事实上谈判业已中断”。
在谈判的同时,日本先后派出200多名间谍,在夏威夷等地频频活动,窃取了大量情报。
正当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发动武装进攻之时间定于12月初”的决策、执行突袭珍珠港任务的机动部队组织大规模实战演习之时,东条内阁又加派一名“和平特使”赴美。这个曾担任驻美领事,并娶一名美国女子为妻的“和平特使”叫来栖三郎。
10天后,来栖抵达华盛顿。面对众多的记者,他侃侃而谈。“请问阁下,日美谈判已陷入僵局,您对自己此行打破僵局是否抱有信心和希望?”
一名美国记者忧心忡忡地问。“如果不抱希望,我何必不远万里来谈判呢?”来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们应该对日美会谈的前景不失信心。”来栖的“表演”使一些心地善良而头脑简单的人盲目乐观起来,觉得“好像是一线阳光刺破乌云,照射了太平洋的海面”。迷魂阵一个接着一个。原定11月中旬从横滨起航,开往美国洛杉矶执行第二次撤侨任务的豪华邮船“龙田丸”轮,拖延至12月2日才徐徐驶离码头。临行前一天,日本海军当局把“龙田丸”轮船的船长木村叫去,面授机宜,并交给他一只装有16支手枪的箱子。居心叵测的日本军方,明知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却故意让这艘排水量17000吨的豪华邮船朝美国方向“自投罗网”,就是为了使美国产生这样的错觉:至少在最近10多天甚至一个月里,即“龙田丸”从横滨抵达洛杉矶到载着日侨返回日本之前,战争不会爆发。可是,木村船长接到的密令是:随时准备掉转船头返回日本!那16支手枪就是用来对付乘客,特别是搭乘该轮的10多名美国军人在返航时可能发生的反抗。
果然,木村船长在该轮船行到中途岛北端时,收到了来自日本海军省的电令:“龙田丸立即掉头,全速返回日本!”这时,珍珠港上空已经狼烟四起。
费尽心思的日本军方不仅在美国人面前大放烟幕,而且还把“迷魂阵”摆到了自家门口。12月5日和6日,东京闹市区银座大街上,约3000名身穿鲜艳蓝制服、脚裹白绑腿的水兵,自由自在地闲逛着,格外引人注目。
“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还有心思组织水兵参观游览,搞什么名堂?”
一些市民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哪里知道,这里面确实有“名堂”。为了掩饰迫在眉睫的夏威夷作战,日军大本营海军部下令诸海军学校和训练机关,组织大批学员和见习生以水兵装束参观游览东京,带有学校标记的水兵帽一律换成有“大日本帝国海军”字样的正式军帽。正如日本军方希望的那样,第二天《朝日新闻》报道说:
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夜以继日地进行紧张训练的大约3000名海军勇士,分批抵达东京游览……
谁又能想到,此刻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一支庞大的突击舰队,已经逼近珍珠港,美国人的噩梦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