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治疗胃肠病
28910100000010

第10章 胃病辨证的要点

胃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消化水谷。胃与脾相表里。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和降失常、胃气直逆和食不消化等方面。胃病实证主要有食积、寒饮和热盛;虚证主要有阴虚和气虚。

一、虚 证

(一)胃阴不足

1.临床表现:口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2.证候分析: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舌干燥。胃失津润,故不欲纳食。胃失和降,所以干呕呃逆。津虚生热,扰于胃中,故脘痞不畅。津伤胃燥而及于肠,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胃津气亏虚无以上承,故舌光红而少津。

胃阴亏虚,多见于慢性胃炎及热性病后期。

3.治疗方法:滋养胃阴。

(二)胃气虚弱

1.临床表现:胃脘痞闷隐痛,绵绵不止,喜热喜按,或进食稍舒,或嗳气作呕,或呃逆声低无力,气缓不续,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或寒邪犯胃,伤损胃阳,或病后失养,以致胃气虚弱,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所致。胃气虚弱多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等病。

2.治疗方法:补益胃气。

二、实 证

(一)胃热炽盛

1.临床表现:胃脘灼热阵痛,嘈杂不舒,或消谷善饥,口燥咽干,渴思冷饮,或呃逆呕吐,多食即止,吞酸嗳腐,或腹痛,便秘燥结,或大便热臭,甚则谵妄发狂,或口臭齿龈肿痛溃烂出血,舌红苔黄厚燥,脉滑数。

2.证候分析:此多由邪热犯胃,食滞化火,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煎灼津液,故口渴喜凉饮。胃热盛,腐熟水谷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呃逆呕吐。阳明热盛,热结肠腑,故便秘燥结或大便热臭,甚则谵妄。胃火上炎,热伤血络,故口臭齿龈肿痛溃烂出血。苔黄厚燥、脉滑数皆热盛之征。

故《灵枢·大惑论》说:“胃肢不收持,谷消故善饥。”《中藏经》说:“实则中胀便难……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本草经疏》:“胃实六证,谵语,发狂,发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属胃邪热实。”《笔花医镜》亦说:“胃之热,唇舌红口臭,脉右关必洪数,其症为三消,为嘈杂,为吐血,为齿痛……舌黑燥渴,为斑疹,为便闭,为呃逆,为头痛。”

胃热炽盛,多见于急性胃炎、口腔炎及牙周炎等病症。

3.治疗方法:清泻胃火。

(二)食滞胃脘

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或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腹痛重者拒按,大便酸臭不爽,舌苔垢腻,脉滑。

2.证候分析:此多由饮食不节、暴食多食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以致宿食停滞于胃腑不能腐化所致。食滞阻于胃脘故胀满而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吐、嗳腐吞酸。胃受纳腐熟功能障碍,故厌食。食积内停,郁久化热,结于肠腑,故腹痛拒按或大便酸辣臭不爽。苔厚腻、脉滑为宿食停滞不化之征。

故《景岳全书》说:“伤身者,必恶食。”《笔花医镜》则指出:“食积者,肚腹必硬,膨胀拒按,吞酸嗳腐,不思饮食。”“疳者干也……其症总因饮食不节,积滞化火,渐或生痞生虫,致成骨蒸。内热销灼其阴,其症腹大青筋,发直毛焦,肌肤枯燥,唇舌绛红,而疳症成矣。”

食滞胃脘,多见于消化不良等病症。

3.治疗方法:消食导滞。

(三)胃寒积冷

1.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2.证候分析:多因胃阳素虚,复因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以致寒凝于胃而发病。

寒气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温则寒气散,故得温则减;寒伤胃阳,饮邪上逆,故口泛清水,留于胃肠,则肠鸣漉漉,寒滞于中,胃气逆而上行,故食后作吐。

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灵枢·师传》:“胃中寒,则腹胀。”《中藏经》说胃“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医学正传》亦说:“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胃寒积冷,多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梗阻、胃扩张病症。

3.治疗方法:温中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