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鱼类
28901700000008

第8章 人与鱼的关系

1.鱼对人类的作用

鱼类几乎分布在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里,可以说,经过了长期的进化之后,形成了其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环境特征。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鱼类是水产事业的主体,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是水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拥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有辽阔的大陆架和滩涂,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可以说,具备发展渔业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前景。我国南北跨越纬度近50°,既有冷水性鱼类和广温性鱼类,又有暖水性鱼类,近海海域鱼类资源有2000多种。此外,淡水鱼类资源也有2000多种。

此外,我国是世界淡水养殖大国,淡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0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000多万吨,水产品产值4000多亿元,其中淡水鱼的产量就有1400多万吨。

(2)鱼类是人类食物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鱼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属于富含蛋白质、低脂肪、高能量、易消化的优质食品,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牛奶和鸡蛋。据相关数字统计,鱼类蛋白质含量是动物性蛋白质消费量的24%。可以说,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帮助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生病或身体有伤口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复原及愈合;此外,鱼肉的蛋白质的肌纤维构造比较短,结缔组织也比较少,所以鱼肉吃起来较其他畜肉细致嫩滑,也较容易消化,非常适合幼儿及老人食用。

鱼肉中含有人类必需和容易吸收到的脂肪、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同时也可以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为食品、化工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如鱼鳞可提取,用以制成鱼光鳞、鱼鳞胶、鳞酱油、鳞酸钙肥料等;鱼肝可提制鱼肝油;鱼胰还可提取胰岛素,可用作细菌培养剂的胆盐和制造人造牛黄;鱼胆是提炼胆色素钙盐的原料;鱼的头、骨、刺等废弃物和不能食用的杂鱼,常用于生产鱼粉或采用生物发酵制造液化饲料。

(3)鱼类可作实验研究对象或材料

目前,人们把鱼类是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科学等领域研究对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不少科研成果。是已知的脊椎动物种属中可作研究材的“材料”之一。

据统计,现存的鱼类估计有3万多种,鸟类约为8600种,哺乳类(即现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家兔、家犬等)却只有4500种左右。由此可见,鱼类动物确实是作为实验材料取之不尽的资源。同时,也促使了人们对如此丰富的潜在资源,广泛地开发研究和尝试应用。

一般来说,选用鱼类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特别是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理学试验,选用鱼类要注意的是:鱼对某些药物、毒气十分敏感,只要含有极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强的反应;用鱼进行药理、毒理试验,除以死亡为指标外,对其习性的影响可能更为灵敏;以体型较小的鱼直接放入不同浓度的适宜;对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药理作用弱而需长期口服给药的中草药可能更为适宜;鱼对某些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药的反应比较敏感;鱼试验法在结果判断上,比较明确并易于掌握;在饲养管理上,鱼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实验动物。

长期以来,国际上测定各种药物对鱼类的毒性指标时,都是以金鱼为检测对象,所测验的数据互相参考使用。目前,用金鱼测试污水处理效果被认为是通用的手段。此外,研究证明,金鱼在2.8级地震的300公里的范畴内可表现出急躁不安,因而被誉为是水中的“地震测报员”。

可以说,鱼类动物独具有某些无可取代的优点和特点,其生物学性状完全可以与人类的相应性状所类比。鱼类实验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胚胎学、遗传学、内分泌学、毒理学、行为科学、比较病理学、环境保护科学等实验研究领域。

(4)鱼类的生理特征对人类有启迪作用

通过对水中生活的鱼类的模仿,古人伐木凿船,用木材做成鱼形的船体,仿照鱼的胸鳍和尾鳍制成双桨和单橹,由此取得水上运输的自由。此外,后来随着制作水平提高而出现的龙船,多少受到了不少鱼类外形的影响。古代水战中使用的火箭武器“火龙出水”,多少有点模仿动物的意思。可以说,古代劳动人民早期的仿生设计活动,为开发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1800年左右,英国科学家、空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凯利模仿鳟鱼和山鹬的纺锤形,设计出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他还模仿鸟翅设计了一种机翼曲线,对航空技术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人们通过对鱼类的长期观察和实践,又逐渐发明了潜艇等武器装备系统,这些都在后来的大小战争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5)鱼类具有药用价值

鱼鳞是特殊的保健食品。它含有较多的卵鳞脂,把脂肪球分解成乳状液与水交溶,有增强人脑记忆力,缓延细胞衰老的作用;鱼鳞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预防高血压及心脏病的作用;它还含有丰富的多种微量矿物质,尤以钙、磷含量高,能预防小儿佝偻病及老人骨疏松与骨折。

此外,一些鱼的鱼鳔按照一定的方法入药,可治疗肾水不足、阴虚血虚、肾虚封藏不固、梦遗滑泄、产后抽搦强直、破伤、呕血、经血逆行、产后血晕、便毒肿痛、痫症、食道癌、胃癌等症状。

鱼类作为中药,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海马,一般,它被运用于泡酒,可祛风湿并能强身健体等。经常食用团头鲂,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6)鱼类对生活的影响

观赏鱼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性格。在自家的书房、卧室、客厅用相宜的器具养上几条观赏鱼,配以盆景、花卉、异石、假山,不但能够增添恬静文雅清新,而且在工作学习之余观赏,久看不厌,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消除疲劳,有益健康的目的。

通常,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豢(huàn,喂养)养赏鱼,可增加他们生活中的乐趣,增强身体功能;工作紧张的人,通过家养观赏鱼,可缓解疲劳,放松精神,有助于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金鱼和锦鲤喜欢吞食蚊类的幼虫,因而能够控制蚊类的滋生。在公园、宾馆、庭院中凡是有水的假山喷水池、人工河和荷花池等,放养一定数量的金鱼或锦鲤,不仅能改善水体环境,控制蚊类的滋生,又可对减少疟疾、丝虫病、脑炎等病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家庭居室用水族箱养观赏鱼,不仅可以欣赏水中的美景,还可对环境起到天然加湿的作用。原来这是由于水族箱里的水不断地蒸发到空气中,从而使干燥的空气温度增大,这比起加湿器来,既能使温度加湿均匀,又有节能省电等优点,真可谓是优良的天然加湿器。

2.鱼类的严峻现状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最早的鱼类化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约有4亿多年了。事实证明,鱼类的演进和人类一样,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化历程,即从无颌到有颌,从软骨到硬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直至形成今天各种各样的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不过,一直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加大和环境的改变,目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逐渐减少,鱼类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我国濒危鱼类

目前,许多鱼类逐渐变为濒危物种。初步的统计表明有90多种,大约10%的中国淡水鱼类属于濒危物种。这些濒危鱼类包括:鲤科鱼类52种,鲇类11种,鲟鱼类5种,鲑鳟鱼类6种,其余(鳗鲡等)18种。

①长身鳜,是我国东部的特产鱼类,属于暖温带山溪鱼类,喜欢水体多石的清流水环境,是肉食性中小型鱼类,善游,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为食,最大体长约为200毫米左右。

长身鱼厥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水域中,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人口骤增,捕食过多,加之水环境的枯竭和污染,导致其资源量急剧减少,现在已很稀少。

②淞江鲈,属于东亚暖温带沿海的洄游鱼类,喜欢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这种鱼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淞江鲈多以虾为食,兼食小鱼。

此外,我国从鸭绿江口直至福建九龙江口等邻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区,均出产鱼,进入内陆水体者,尤以上海市淞江所产的为最知名。值得一提的是,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即大马哈鱼)和兴凯湖的白鱼(即翘嘴)并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这种鱼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慢性胃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据史实记载,淞江鲈是我国近海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几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也使得淞江鲈很少见了。

③线足鲈,主要栖息在池塘、小河湖、沟渠等水草较多的静水环境水体中,对环境的生活适应性强,体质强健。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国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地。

此鱼主食浮游生物,生殖期为3~4月,雄鱼吐泡沫与碎草混合,筑成浮于水面的产卵巢,个体小,色彩艳丽,易饲养,是国际上常见的热带观赏鱼之一。据相关数字统计,线足鲈在其原有的分布地有一定的数量,较为常见。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水量大减,其栖息地的小河沟塘等多已干涸。另外,一些水塘多被用作饲养家鱼,因这类鱼无食用价值被清除,目前,其数量已明显减少。

④长臀,一种亚热带山麓河溪底层鱼类,喜清澈流水环境,善游,性贪食,以虾类、小鱼、底栖水生昆、小型贝类等为主食。这种鱼为珠江水系特产种,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等地河流中,原先很常见,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公斤。此外,长臀肉味鲜美,含脂肪量较多,是深受欢迎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骤增,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明显减少。

⑤达氏鲟,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在长江的湖北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较常见,也进入大型湖泊;这种鱼喜欢栖息在流速较缓、富含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达氏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是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大,而在产区的渔业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来,达氏鲟数量大减,处于濒危状态。

⑥秦岭细鳞鲑,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生活在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这类鱼是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一般来说,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阴天摄食活动频繁,全天均可见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秦岭细鳞鲑,为我国所特有,仅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常见的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此外,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此鱼的资源量急剧减少,目前,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还有一定数量。

⑦黑龙江茴鱼,属于冷水性鱼类,是一种北温带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好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不停食。通常,这类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索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喜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据统计,黑龙江茴鱼,主要产于我国的黑龙江、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流域;此外,国外在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也有分布。可以说,茴鱼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目前,由于诸多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和越冬环境,因而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我国鱼类濒危的原因

总的来说,导致我国鱼类濒危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最为明显的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环境的改变。

①鱼类栖息地的改变

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江河的自然环境,这种变化对鱼类产生了许多压迫,以至于鱼类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条件。例如,长江上修建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鱼类的种群结构,其中,对某些特定鱼类的洄游,可谓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中华鲟、白鲟等。

据目前来看,江河、湖泊水面的减少,近来鱼类物种量和资源量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粮食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人们在江河湖泊周围修建围堰,用获得更多的土地来增加粮食的生产。但是呢,围堰的修建,可能会使得江河湖泊的潜水区随之消失,事实上,这无疑就缩小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使鱼类的种群结构和数量都会急剧变化而趋于减少。在我国,围堰或类似的设施常常修建于湖泊周围,如洞庭湖等。

此外,自然灾害也是鱼类生存环境变化的原因之一。森林植被的破坏常常引起上游地区的山洪爆发,洪水冲刷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这将严重影响到鱼类的呼吸,造成大量死亡数量。

②生殖环境(产卵场)的破坏和饵料来源的限制

大坝和水污染等环境的变化能够造成江河中鱼类产卵场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是因为许多江河鱼类具有较为固定的产卵场,一旦这些产卵场遭到破坏,鱼类的种群数量将会急剧下降。一般来说,江河湖泊中水草丛生的区域,往往是鱼类生育的全佳环境。不过,目前,这些区域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③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造成食物的需求量的上升。众所周知,由于鱼类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最终导致了鱼类资源被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这种过度的捕捞是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如在某些湖泊,人们为了单一的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往往除去湖中所有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不过,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一些鱼类的产量,但事实上,却破坏了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使鱼类种群小型化,低龄化,食物链趋于简单。

目前,随着工业、农业及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生活、工业、农业废水被倾入江河及湖泊中,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存。一般来说,过多的有机、无机废水,会引起湖泊发生富营养化,从而会使得大多数的鱼类不能生存。

此外,盲目地引进鱼类,常常会引起湖泊鱼类的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灭绝。一个湖泊,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形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各种鱼类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特定的食物来源。但是,如果所引进的鱼类与原土著鱼类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原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如新疆博斯腾湖中引进河鲈后,使得土著的新疆大头鱼灭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滥捕滥捞的屡禁不止,则凸显了执法不力。总之,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我国的鱼类物种种类和数量在急剧减少,鱼类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威胁,这必将对生物圈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所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挽救濒危鱼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