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鱼类
28901700000003

第3章 鱼类身体学

1.鱼类运动的方向盘——鳍

鱼类的鳍是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运动器官,有尾鳍、胸鳍、腹鳍、脊鳍、臀鳍之分。

通常,鱼的鳍由支鳍担骨和鳍条组成,支鳍担骨是鱼鳍基部的骨块,鳍条是鱼鳍的支持物,一般,每1鳍条是由左右两条合成,基部附着在支鳍骨上,呈放射状或并行的多条线状结构,由鳍的真皮演化而来。

(1)尾鳍

通常,尾鳍左右摆动,能够推动鱼体前进,并决定运动的方向。如果鱼没有了尾鳍,就不会转弯了,因此,人们依据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关系,将尾鳍分为四种类型。

①圆形尾鳍:尾鳍为1叶,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鳍后端,将鳍分成背腹对称,尾鳍末端呈尖型,一般多见于鱼类的胚胎期及仔鱼期。

②歪形尾鳍:尾鳍分上下两叶,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鳍的上叶内。上叶较长,下叶小而略为突出,形成内外上下均不对称的歪形尾鳍。一般常见于现代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如鲨、鲟等。

③正形尾鳍:分为上下对称的两叶,尾椎末端仅达尾鳍的基部,而稍向上翘,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迹,尾鳍外形完全对称,下叶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着。通常,正形尾鳍被认为是高等鱼类的特征之一。

④原形尾鳍: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到尾的末端,呈圆形,不像圆形尾那样尖,尾鳍上下叶大致相等,这是一种原始的尾型,常见于圆口类鱼或者幼鱼。

(2)胸鳍

胸鳍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前肢,生长在鱼类鳃盖后缘的胸部,它对鱼类具有运动、平衡和掌握运动方向的机能。一般而言,当鱼停止前进时,胸鳍用于控制鱼体的平衡;缓慢地游动时,胸鳍又起着船桨的作用;高速行进时,胸鳍紧贴鱼体,当它举起时,则可减速和制动;当胸鳍一侧紧贴鱼体,一侧举起时,则鱼体朝举起的一侧拐弯前进,起到协助尾鳍起舵的作用。

(3)腹鳍

腹鳍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后肢,具有协助背鳍、臀鳍维持鱼体平衡和辅助鱼体升降拐弯的作用。一般来说,腹鳍生长的位置会因不同的鱼类而有所变化。通常,软骨鱼类的腹鳍在泄殖孔的两侧,形状和胸鳍相似而稍小。硬骨鱼的腹鳍在躯干腹侧,叫腹鳍腹位。可以说,这是一类较原始的鱼种,如鲤鱼、鲑鱼、鲇鱼、鲱鱼等。另外,位于胸鳍前方,在腮盖之后的胸部叫腹鳍胸位,如鲈鱼、黄鱼和鲷鱼等;位于两腮盖之间的喉部者叫腹鳍喉位,如鲇科和鰧科的鱼类。鱼类演变史表明,腹鳍胸位和喉位是鱼类进化后出现的高级特征。

(4)背鳍和臀鳍

一般来说,背鳍主要对鱼体起平衡的作用;臀鳍位于鱼体的腹部中线、肛门后方,其形态与功能大体上与背鳍相似,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

通常,多数鱼类具有1个臀鳍,鳕鱼除外(有2个)。有些鱼类的臀鳍全部由鳍条组成,有的则由鳍条与硬棘组成。

一般来说,盲鳗的臀鳍可与尾鳍和背鳍相连;海鳗、鲆鲽类臀鳍基底很长;此外有些体形长的鱼类,背鳍和臀鳍可以协助身体运动,并推动身体急速前进,如带鱼的背鳍、电鳗的臀鳍、海鳗的背鳍和臀鳍都能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另外,一些特殊体形的海马,也是靠细小的背鳍运动来推动身体前进。通常来说,鱼类的运动与它们本身体形和鳍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游泳的动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

①利用躯干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缩进行波浪式运动。

②依靠鳍的摆动划水运动。

③用鳃孔向后喷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鱼体向前推进。

通常,鱼类运动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数鱼还具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即跳跃或飞翔,如鲢鱼能斜向跃出水面很高,随后垂直落入水中;飞鱼用力跳跃斜出水面后,还能张开宽大的胸鳍,在空中飞翔达300米左右;鲑鱼能反复跳越过河中多种阻障,从海里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此外,还有极个别的鱼能爬行,如、弹涂鱼等。

另外,人们按照其他方式,还把鱼鳍分为奇鳍和偶鳍两类。所谓偶鳍,是指成对的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1对,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后肢;而奇鳍则为不成对的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肛鳍)。通常,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帮助鱼在水里游泳,尾鳍如船舵一样,控制方向和推动鱼体前进。

总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鱼类一般都具有胸、腹、背、臀、尾五种鳍,但是也有少数的鱼类除外,如黄鳝无偶鳍,奇鳍逐渐退化;鳗鲡无腹鳍;电鳗无背鳍等等情形。

2.鱼类肌肤的护身符——鱼鳞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通常,鱼的表皮很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富有单细胞的粘液腺,能不断分泌黏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黏液层,从而润滑和保护鱼体。一般来说,黏液层的存在可以减少鱼皮肤的摩擦阻力,提高鱼的运动能力,清除附着在鱼体的细菌和污物等。同时,体表滑溜的鱼更容易逃脱敌害的袭击。所以,表皮对鱼类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表皮下是真皮层,真皮内部除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和结缔组织外,真皮深层和鳞片中还有色素细胞、光彩细胞以及脂肪细胞。

其中,色素细胞有黑、黄、红三种,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存在于普通鱼类的皮肤中,红色素细胞多见于热带奇异的鱼类局部皮肤中。光彩细胞中不含色素而含有鸟粪素的晶体,这种晶体有强烈的反光性,能使鱼类显示出银白色闪光。此外,有些生活在海洋深处或昏暗水层的鱼类,具有另一种皮肤衍生物——“发光器腺细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质,氧化后发荧光,以诱捕趋光性生物,或作同种和异性间的联系信号,如深海蛇鲻、龙头鱼和角等,就属此类。

通常,在鱼类的表皮与真皮之间,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鳞片,这就是鱼鳞。鱼鳞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由钙质组成,被覆在鱼类体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护鱼体免受机械损伤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称,也是鱼类的主要特征之一。

目前现存鱼类的鱼鳞中,人们根据其外形,构造和发生特点,将它分为三种类型:盾鳞、硬鳞、骨鳞。

(1)盾鳞是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棘突和基板两部分组成,呈对角线排列。各棘突均向后伸出皮肤之外,以手由后向前抚摸鱼体皮肤,则如摸砂纸一样。另外,棘突外被一层釉质,基板埋在真皮内,内有髓腔,由神经和血管通入腔内。在发生上,釉质来自外胚层,由表皮细胞所分泌;内层的齿质来自中胚层,由真皮乳突的细胞所产生。

一般而言,盾鳞和牙齿为同源器官,故称皮齿。牙齿同样是由釉质和齿质形成,其内也有髓腔。盾鳞在鲨的头、身体上均有分布,鳐常分散、不均匀地分布在背部、尾部和胸鳍上。

(2)硬鳞是由真皮演化而来的斜方形骨质板鳞片,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具有特殊亮光的硬鳞质,叫做闪光质。硬鳞是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雀鳝、鲟鱼、鳇鱼、弓鳍鱼和多鳍鱼的鳞就属此类。

(3)骨鳞是由真皮演化而来的骨质结构,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薄而略透明,其上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同心圆环纹和辐射线。

一般来说,骨鳞可分为两种,即圆鳞和栉鳞,通常,鳞面光滑为圆鳞,如多数硬骨鱼类和肺鱼类的鳞就属此类;而栉鳞是指鳞面有小棘的鳞,它的后缘呈栉齿状,多见于海产洄游性的鲱科、鲥鱼、鲈鱼等。通常,不管圆鳞或栉鳞,其表面均有同心圆的环纹,统称之为年轮,它与植物茎的年轮一样,可依此推测鱼的年龄、生长速度及生殖季节等。

3.鱼类身体的支撑体——骨骼

鱼类的骨骼按性质分软骨和硬骨两类。

通常,软骨鱼类终生保持软骨,此外,其软骨中因有石灰质的沉淀物,因而又叫钙化软骨。

硬骨鱼的骨骼主要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可分为软化硬骨和骨膜两种。一般来说,在软骨的原基础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软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而由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额骨、顶骨、鳃盖骨等。

此外,鱼类的骨骼按其部位不同,又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1)中轴骨骼

中轴骨骼分头骨和脊椎。一般,硬骨鱼类的头骨由130块左右骨片组成(指现存鱼类,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脑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此外,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①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它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颅,由膜覆盖,通常,这样的脑颅称软颅。另外,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有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的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是形成头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并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通常,在鱼类的进化过程中,脊柱逐步代替了脊索。一般,鱼类的脊柱由许多块椎骨彼此联结成1条柱状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以起到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鱼类的脊椎骨具有前后两面都向内凹陷的特点,为鱼类特有,一般在相邻的两个椎体间隙及贯穿椎体中的小管内可见残存的脊索。

根据鱼类发展可得知,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脊椎的基本结构就已形成。一般,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脊椎骨都分为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其中椎体为主要部分,肋骨与脊椎骨的横突相连,硬骨鱼类的肋骨大都较发达。

(2)附肢骨

一般来说,附肢骨为鳍骨骼,主要分奇鳍骨骼和偶鳍骨骼。奇鳍中的背鳍、臀鳍和尾鳍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鳍骨(辐鳍骨)支持鳍条,其中,硬骨鱼的支鳍骨又叫鳍担骨。偶鳍骨骼则包括带骨(肩带和腰骨)和鳍骨(鳍担骨和鳍条)两部分。通常,鱼类中除硬骨鱼的肩带与头骨相连以外,其他鱼类所有的附肢骨与脊柱均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可以说,这也是鱼类的特征之一,它是由鱼类的运动方式游泳决定的。

4.鱼的消化与呼吸系统

(1)鱼的消化

鱼终生生活在水中,因此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它的消化器官和食性已经适应了水中的生活。

通常,鱼类的口位于上、下颌之间,口内无唾液腺;与古代鱼相比,现代鱼类的口咽腔内有真正的牙齿,能积极主动地摄取和捕食,较圆口类鱼更高级;消化道已有胃肠的分化,还有明显的胰腺。其中,硬骨鱼的牙齿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分为口腔齿和咽喉齿。

一般来说,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其牙齿细弱而呈绒毛状排列成齿带;而另外一种食肉性的鱼类,其牙齿则大而呈圆锥形、犬齿状、臼齿状或门齿状;此外,杂食性鱼类的牙齿呈切割形、磨形、刷形或缺刻形等。

总的来说,鱼类的牙齿具切断和压碎食物等功能。多数鱼类的鳃弓内缘着生鳃耙,起着保护鱼鳃和咽部滤食的作用。通常,鱼类的牙齿和鳃耙的形态、着生部位及数目等,都是鱼分类的依据之一。

(2)鱼的呼吸

在脊推动物中,只有鱼类是终生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据鱼类的演变史表明,现代鱼类的鳃是由外胚层发生形成,而早期圆口类的鳃起源于内胚层。

一般来说,鱼鳃主要由鳃弓、鳃隔、鳃瓣三部分组成。通常,鱼类具有5对鳃弓(少数鱼有6~7对),在咽部两侧各有5个鳃裂。鳃弓起支持作用,它的内侧有鳃耙,进出鳃的血管都从鳃弓上通过;鳃弓的外侧是鳃隔,鳃隔前后突起形成鳃丝,一般,无数鳃丝紧密排列成鳃瓣;鳃丝上的无数小突起称鳃小叶,呈鲜红色,它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通常,硬骨鱼类的鳃较原始,鳃裂开口在体内,鳃隔发达,前后各有1个半鳃,这两个半鳃总称全鳃,外侧有鳃盖保护,鳃盖下面的内侧为鳃腔或鳃室,以一个总鳃孔向后开口于体外。鳃盖后缘延伸,有柔软的鳃盖膜,能将鳃孔紧紧地封住。此外,软骨鱼类有4个全鳃,1个半鳃,无鳃盖。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鱼都是通过其呼吸器官——鳃,以及依靠水中溶解的氧气来完成呼吸作用的。不过,也有一些鱼却能利用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呼吸”。据相关科学观测表明,能够进行气呼吸的鱼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或溶氧经常缺乏的水域等,因而可以说,“气呼吸”是鱼类适应环境的结果。

鱼类的气呼吸器官较多,主要有皮肤、口咽腔、消化管、鳃上器官、气囊和鳔等。

①皮肤

通常,这些鱼的皮肤裸露或鳞很小,其上布满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完成气呼吸。

如鳗鲡、弹涂鱼等。据说,鳗鲡可在夜间爬上岸,通过潮湿的草地移居到其他的水体中。

②口咽腔

如黄鳝,它生活在溶氧较低的稻田或浅水沟渠内,并善于在泥土中掘洞穴居。它的鳃退化,但口咽腔内壁毛细血管非常丰富,它总是不时地将头伸出水面吞咽空气并把废气排出。

所以,垂钓者只要在黄鳝生活的水域耐心观察,就很容易发现目标。此外,能够利用口咽腔进行气呼吸的鱼还有电鳗及合鳃属等其他鱼类。

③消化管

据相关资料记载,产于南美洲的吸口鲶和钧鲶能够利用胃进行气呼吸。此外,在我国分布极广的泥鳅、花鳅等鳅科鱼类业能利用肠进行气呼吸,它们经常浮出水面吞咽空气,随后,空气穿肠而过从肛门排出,从而完成整个气呼吸。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平常人们常说的泥鳅“放屁”,实际上是指“泥鳅的呼吸”。

④鳃上器官

这些鱼类在鳃腔或鳃上方衍生出专门的气呼吸器官——鳃上器官。通常,这类鱼较多,多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常见的有斗鱼、胡子鲶、攀鲈、丝足鱼、乌鳢等。

⑤气囊

据相关资料记载,用气囊进行气呼吸的鱼类只有产于印度的囊鳃鱼。它有一对管状长囊,自鳃腔向后穿过脊椎骨附近的肌肉伸至尾部,囊内壁上血管丰富,活动时囊内充满空气,能在陆地上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⑥鳔

有很多古老鱼类的鳔可以用来进行气呼吸,如肺鱼、多鳍鱼、弓鳍鱼、雀鳝等,它们的鳔由管道与食道相通,在缺氧环境中,这些鱼把空气吞咽到鳔中进行气呼吸。

一般来说,鱼的气呼吸多数是作为鳃呼吸的辅助手段,也就是说,在溶解氧缺乏的环境中,鳃呼吸不能满足鱼身体的氧气需要时,气呼吸作为补充来源使用。如泥鳅,在溶氧丰富的水体中很少进行气呼吸,而水中缺氧时,则频频上浮吞咽空气。此外,也有一些鱼,气呼吸是其身体所需氧气的主要来源,而它的鳃呼吸则反不及气呼吸,因此,这类鱼如果长时间被按在深水里,则肯有可能面临被“淹”死的危险,如黄鳝、非洲肺鱼、美洲肺鱼等。

通常,非洲肺鱼在池水干涸的季节里,它能在池底里,用泥土和黏液制造出一个特殊的“茧”壳,其顶端有小孔与外界空气相通。此时,肺鱼躲在“茧”壳里,不食不动,完全依靠鳔呼吸空气度过几个月的干旱期,待到雨季来时,就会破壳而出,继续摄食生长。

⑦另外,乌鱼、胡子鲇等还能进行褶鳃呼吸。

5.鱼的尿殖系统

(1)鱼的排泄与渗透调节

一般来说,鱼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由肾和鳃来完成。它的主要泌尿器官是肾脏,在发生上通常会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相比较而言,较高等的脊椎动物发展有后肾。

鱼类的肾脏是1条长的紫红色条状物,位于腹腔的背部,属于中肾,在排泄废物方面,中肾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尿液,它是鱼类成体的泌尿机构,呈块状组织,位于体腔背壁,鳔的背方,腹面覆有体腔上皮,包括许多中肾小管。另外,前肾是鱼类胚胎时期的泌尿器官,位于体腔的最前端。一般,血液中溶解的代谢产物、水和营养物质等,经过肾脏内肾小球过滤,其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钠、钙、镁、氯等离子)大部分回到血液中去,剩下的滤液和多余的有害物质形成尿液,由输尿管排出体外。通常,除肾以外,鳃也进行氮化物和盐分的排泄,如排泄氨和尿素。

鱼类的肾脏除有泌尿功能外,还能调节体内水盐的渗透,因为鱼类生存在淡水和海水中,外环境与体内组织液和血液通常不是等渗的。海水中盐浓度高达3%以上,而淡水中盐分浓度在0.3%以下,所以,鱼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就有可能造成脱水或吸水。不过,事实上,鱼类仍能终生在这样的水中生活,主要是依靠肾赃的调节,以及鳃部一些特殊细胞来进行补偿和调节。

淡水鱼类体内众多的大型肾小体和肾小球组成肾脏,当它们体液和血液的浓度高于水环境时,肾脏能不断地排出尿液(即体内过多的水分)。与此同时,鳃部的吸盐细胞又向血液中补充盐分,以保持淡水鱼类水盐平衡。

海水鱼类则与此相反,由于血液和体液中的盐分浓度大大低于海水浓度,就存在着体内水分不断向体外渗透的趋势,为适应环境,海中硬骨鱼类大量吞饮海水,被吞入的海水中所含大量的盐分由鳃部的一些泌盐细胞排出体外。同时,为了防止体内失水,海水中鱼类的肾小球多退化或完全消失,使排出与体液等渗的尿量减少。

因此,鱼类就是以这几种方式来调节和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有些鱼类能由海中游到河内或由河中游到海里,均能迅速适应不同含盐浓度的水环境,如大麻哈鱼从海中洄游到淡水河流中生殖;鳗鲡从淡水水域游到海洋中去生殖等。

(2)鱼类的生殖系统

鱼类的生殖系统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组成。一般来说,生殖腺包括精巢和卵巢,生殖导管包括输精管和输卵管,其中,生殖导管的出现较圆口类又进化了一步。通常,大多数鱼类是雌雄异体,卵生,多为体外受精。雌鱼的生殖腺为卵巢,平时呈扁平的带状,呈现出青灰、黄、粉红等色泽,到生殖季节发育长大后可占体腔的大部分;雄鱼的生殖腺一般为白色线形的睾丸,在生殖季节增大叫鱼白,是产生精子的场所。

总的来说,软骨鱼类和低等硬骨鱼类的生殖腺裸露;高等硬骨鱼类的生殖腺呈封闭式,由腹膜分化成的束状膜包裹着,形成囊状卵巢或囊状睾丸。

6.鱼的神经与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鱼类的神经系统主要分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鱼类的脑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明显地分化为5个部分,但体积较小,弯曲度很小,尤其是大脑体积很小,顶部很薄,只有上皮组织而没有神经细胞。其次,鱼的机能仅限于感嗅。它的中脑是脊椎动物的视觉中心;小脑是身体活动的协调中枢,具有维持鱼体平衡、掌握活动的协调和节制肌肉张力等作用;另外,延脑是鱼类的听觉、皮肤感觉、侧线感觉和呼吸的中枢,也是调节色素作用的中枢。

鱼的脊髓呈圆柱形,乳白色,分节明显,每节都发出传出和传入神经,与脊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和脑相互起着传导与联络作用。

②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与两栖类一样,由脑部发出,共有10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对展神经、颜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等,而其他各纲脊椎动物都有12对脑神经。

脊神经是由脊髓两侧发出的神经,在背根和腹根愈合而成。背根内包含来自感觉器官或背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通入脊髓,也叫感觉根。腹根包含发自脊髓的运动神经纤维,通向身体各部分,又叫运动根。此外,鱼类和其他纲的脊椎动物一样,感觉根和运动根在髓弓之处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混合神经,一般比大多数感觉根和运动根没有结合成脊神经的无颌类动物更高级。

总的来说,鱼类虽然有属于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但是相当原始,这说明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的低等动物。

(2)感觉器官

鱼类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水生脊椎动物特有的侧线器官。一般而言,鱼类的感觉器官与陆生脊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

①鱼类的眼睛视力弱,在水中看不远,晶状体呈球形,没有弹性,角膜扁平为其显著特点,只能看到近物,通常不会超过10~12米。不过,尽管鱼看得不远,但在水中也能看到空气中的东西,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鱼所看到的物体的距离要比实际的物体距离近得多。一般来说,鱼能感受到光线的明暗,其中,还有不少鱼有趋光性,所以渔民经常利用灯光诱导鱼群,从而进行大规模捕捞。此外,鱼还有分辨颜色的能力,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和泪腺,因此,鱼眼经常是张开的不能闭合,仅有极少数能离水上岸爬行的鱼有眼睑,如弹涂鱼等。

②鱼类体表无耳痕,只有内耳,一般来说,内耳中有耳斑(能感受音响)和耳石(调节平衡)。一般,硬骨鱼类的耳石通常为三块,随年龄的增长而生长。因此,可用此石来u研究鱼类的年龄和生长情况。此外,内耳埋在头骨内,包在耳囊中,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椭圆囊,下部为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