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唯利是图的企业为宣传自己的补钙产品,在广告宣传中对消费者进行大量的误导。而许多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也形成了不少消费误区。
1.全民缺钙,全民需补钙
根据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我国人群钙的摄入量明显不足,全国平均每日每人钙的摄入量为405毫克,其中农村为378毫克,城市为458毫克。全国平均钙摄入量仅达到我国营养学会推荐膳食供给量(RDA)的49.2%。儿童、青少年和孕妇的钙摄入量与RDA的标准差距更大,平均值都达不到推荐膳食供给量的50%。并且钙磷比值严重倒置,不利于钙的吸收利用。
国人严重缺钙有两大原因:
(1)中国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严重不足,一般人没(1)中国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严重不足,一般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有喝牛奶的习惯。
(2)中国人摄入的磷过多,在体内生成大量的磷(2)中国人摄入的磷过多,在体内生成大量的磷酸钙,导致钙的大量流失。酸钙,导致钙的大量流失。
但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数据是一个平均值,我国但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数据是一个平均值,我国居民摄钙量地区差异很大,并非人人缺钙。城市人群居民摄钙量地区差异很大,并非人人缺钙。城市人群的钙摄入量高于农村,有喝牛奶习惯的人群钙摄入量的钙摄入量高于农村,有喝牛奶习惯的人群钙摄入量高于无此习惯者,牧业区人群以及豆制品摄入量较高高于无此习惯者,牧业区人群以及豆制品摄入量较高地区人群的钙摄入充足,蛋奶摄入较多的城市人群及地区人群的钙摄入充足,蛋奶摄入较多的城市人群及沿海食用鱼类较多的人群钙摄入也较充足,而内地部沿海食用鱼类较多的人群钙摄入也较充足,而内地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以米面菜为日常主食的人群钙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以米面菜为日常主食的人群钙摄入量偏低。是否缺钙要视情况而定,切不可一味跟摄入量偏低。是否缺钙要视情况而定,切不可一味跟着广告盲目补钙。着广告盲目补钙。
2.在商场、药店通过仪器的简单测试就能确定是否缺钙
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场、药店中,部分补钙产品生产厂家在免费为消费者测钙,很多被测试过的人都发觉自己被判定为“重度缺钙”,继而在测试人员的推荐下购买某种钙保健品。事实上,这些场所摆放的“单光子骨密度测试仪”只能测人体手臂的尺骨和桡骨的缺钙情况,而人体钙流失的主要危害是造成腰椎和胯骨的缺钙,因此这种测试并不准确。
3.补钙产品越贵,含钙量和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补钙品,以含纯钙质每克计,零售价格从几角钱至20余元不等。巨额的利润和竞争带来的的利润和竞争带来的是广告大战。有的补是广告大战。有的补钙品广告使一般人以为服用了该种钙产品,钙质就会像水泥一样一层层“粘”到骨头上。有的补钙品宣称“沉积好、吸收快”,有的宣称“颗粒小”,甚至推出了“原子钙”、“纳米钙”,让人们觉得钙越细小越易吸收。实际上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和钙产品的颗粒大小无关而是要看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4.补钙首选含维生素D的产品
根据医学原理,人体皮下脂肪内含有的活性物质在阳光作用下也能转换成维生素D,过量摄入维生素D反而会抑制体内自身维生素D的生成,甚至造成体内蓄积中毒。
5.必须通过吃钙保健品才能迅速补钙
事实上,通过饮食补钙才是最好最安全的途径。
6.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而是需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和服用补钙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
7.强调儿童也必须通过服用钙保健品补钙
很多家庭受广告宣传影响,担心食补的钙摄入量仍不够,便刻意给孩子服用补钙产品。实际上,儿童补钙也应以食补为主。
8.钙含量高
一般来说,钙制剂或钙保健品都标有含钙量。标明含钙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含钙化合物的量;另一种是含钙元素的量。营养学上习惯用钙元素的毫克量来表示。常用钙化合物的含钙量为:乳酸钙13.0%,碳酸钙40.0%,磷酸氢钙23.0%,葡萄糖酸钙9.0%,氯化钙27.2%,醋酸钙23.0%。而保健品市场上习惯以化合物含量来表示。因此,当你的孩子缺钙时,千万要看清剂量。比如你要给孩子每天补500毫克钙,选择的是葡萄糖酸钙,那么你如果补500毫克化合物,只相当于45毫克的元素钙,比标准补给量差90%还多。
9.60%~100%高吸收率
曾几何时,商家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出了这个“吸收率”法宝,一时之间让人眼睛一亮。“补钙,关键在于吸收”,也成为一句广为流行且被人接受的谐语。试验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给缺钙的小白鼠补钙,可能会达到90%。对人体而言,吸收率只能达到30%左右,而且还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及食品研究所的试验观察证实,各种钙保健品的钙吸收率都差不多。
10.活性钙、超微钙
活性钙是牡蛎壳等水生贝壳经过煅烧而提炼的一种钙混合物,多以氢氧化钙为主,重金属的指标很高,腐蚀性也比较强。曾经有人做过试验,给小老鼠灌服活性钙,结果引起死亡,解剖之后发现肠道充血。因此,当服用较大剂量的活性钙时常常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胃痛等不良反应,可见长期服用活性钙还会使胃的正常功能下降。
超微钙实际是碳酸钙加工而处理成极细粉末,所谓“超微”是没有具体标出实际颗粒大小的不确定的概念。
11.沉积好
实验证明,不同的钙盐的吸收与体外的溶解度无关,例如体外溶解度很低的碳酸钙与溶解度很高的醋酸钙两者的吸收率和改善钙营养状况的效果没有差别。市场上不同钙制剂的吸收率的高低也并非广告所言相差千里。
12.不清楚自己的钙需要量,按钙产品标示的服用量服食
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6毫克,远远达不到每日800~1500毫克的钙摄入量标准,其中人均每天缺钙:儿童480毫克,青少年680毫克,孕妇乳母840毫克,成人410毫克,老人610 毫克。
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钙需要量,足量补充所缺钙质,否则,补钙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13.“高钙”=足量的钙
现在市场上销售很多钙产品,一是只标钙盐含量,而不标钙含量,如葡萄酸钙才含钙9%,乳酸钙含钙13%,磷酸氢钙含钙为23%。二是标示为“高钙”,但究竟有多少钙却没有注明。三是儿童食品名称前加上“钙”,如“钙奶”、“钙糖”。这造成很多医生和消费者的误解,如牛奶本身的钙含量就比“AD钙奶”的钙含量高出1.3~2.8倍,而好多家长却误以为“AD钙奶”的钙含量高。
14.补钙不考虑维生素D的危害
以往总以为缺钙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从而导致维生素D、鱼肝油和强化维生素D产品的滥用。小儿佝偻病也被片面地命名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食品强化维生素D过多、过滥的情况非常严重,有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的奶制饮品,每100毫升维生素D的含量竟超过正常需要的10倍。
其实,人体对钙的吸收不单靠维生素D形成结合蛋白的转运,也可以通过肠壁的被动扩散吸收。况且,即使有大量的维生素D而缺乏钙的摄入,也是无本之源。补充过量的维生素D还会导致高血钙而加速动脉硬化,所以动脉硬化患者不宜多吃维生素D。使用维生素D,也应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