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进化
28892900000012

第12章 海军陆战队—两栖动物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两栖动物是最早的动物登陆者,也是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由化石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出现在3亿6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它们的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现在却仍然不很明确。

1.扑朔迷离的起源

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得而知。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掌鳍鱼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还是肺鱼类仍然是个未知数,须继续深入发现。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鱼石螈和棘鱼石螈,它们拥有较多鱼类的特征,如尚保留有尾鳍,并且未能很好地适应陆地生活。鱼石螈和棘鱼石螈代表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它们只是两栖动物早期进化的一个旁支,不是其他两栖动物的祖先类型,真正最原始的两栖动物尚待发现。

时光进入石炭纪后,两栖动物迅速分化,并在古生代的最后两个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达到极盛,这个时代也因此称为“两栖动物时代”。这个时代的两栖动物多种多样,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有些相当适应陆地生活,有些则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种类可以长到4~8米长,习性颇似现代的鳄鱼,还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种类。与现在的两栖动物不同,这些早期的两栖动物身上多具有鳞甲。在古生代结束后,大多数原始两栖动物灭绝,只有少数延续了下来,而新型的两栖动物则开始登上地球舞台。

2.五花八门的形态

说到两栖动物的特征,它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身保持幼体的形态,可谓五花八门。

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3.两栖动物家族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他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正所谓“物以类聚”,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毕竟它们是低等动物,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他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蛰。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也有诸多特性,比如身上光滑而没有鳞甲,皮肤裸露而湿润,布满黏液腺。这种皮肤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有些两栖动物甚至没有肺而只靠皮肤呼吸。

说到全世界的4000余种两栖动物的分类,根据它们的形态可分为三个大目:

①蚓螈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四肢;尾巴短或者干脆没有;形似蚯蚓。我国仅有1种,可谓稀世珍宝,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

②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像筒形;有四肢,但比较短;终身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状像蜥蜴,如大鲵,我们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形最大的两栖动物。

③无尾目。主要特征是:身体短而宽;有四肢,且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

总的来说,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各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他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小巫见大巫,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它们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

我国由于地大物博,生物环境多样,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更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我们人类这一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