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2889200000015

第15章 学会收支平衡,享受高品质生活——20几岁要懂点理财经济学(1)

1.用理性武装自己——年轻人要懂得理性理财之道

人都不理性。我们冲动、情绪化,常依赖习惯做事。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人们通常会感到踌躇,无法作出决定。

——丹·阿里利(美国学者)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方。”这其中就蕴o了投资理性与消费理性的意思,也道出了应该理性对待财富的道理。

曾有学者做过一个关于掷硬币的实验,结果显示,每掷10次、100次与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都约为50%,不过掷1000次所得到正面的概率要比扔10次的时候更加接近50%,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平均定律。

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掷硬币打赌,如果出现的是他要的一面,他就赢1000美元,如果不是他要的那面,他就要付给那位朋友2000美元。乍一听起来,这次打赌似乎对詹姆斯的朋友很有利,倘若那位朋友出资100美元的话,就有一半的可能性得到2000美元,不过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输掉1000美元,也就是说他真实的预期收益应该是500美元,也就是50%*2000+50%*(-1000)=500。不过,那位朋友没有同意,他说:“我不会跟你打赌,因为我认为1000美元的损失比2000美元的收益对我而言要重要得多。可如果扔100次的话,我就和你赌。”

在故事中,那位朋友的观点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一次很难出现我想要的平均定律的结果,可是100次就行,所以只有掷100次,他才会赌。因为,如果根据平均定律,重复多次某种相互独立而且互不相关(掷硬币)的事件,风险就被抑制住了,他就能从这种“平均定律”中稳定地受益。

事实上,那位朋友还可以更为聪明地回答:“我们来赌1000次,每次你以2美元来赌我的1美元。”如果这样的话,他的资产组合风险便被固定了,并且初始资金需要也很有限,最多也就是500美元而已。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是把500美元分散到了1000个相同并且互相独立的赌次中了,这次资产组合的风险就会近似为零。

从上面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投资的理性。其实这正是投资区别于赌博的地方,投资是经过“审慎计算”的理性行为。对于那些担心投资风险的投资人来说,收益的获得与风险的控制对于自身效用而言处于同等地位。

那么,什么是理性投资呢?

在经济学层面上,所谓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具有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特性。一般来说,在投资领域中,可以把投资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风险厌恶型;第二类是风险中性型;第三类是风险爱好型。

对于第一类投资者而来说,投资理性表现为如果不存在超额收益与风险溢价,他就不愿投资在那些风险比较大的项目上;第二类人则只是按照期望收益率来决定是不是进行风险投资,风险的高低和风险中性者没有任何关系;而第三类人“玩的就是心跳”,他们把投资中的风险看成一种乐趣,并把它们考虑进了自身效用里。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所以,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理性投资表现为:投资收益会增加自身效用,而投资风险会减少自身效用,风险每多出一分,就要多一分收益来进行补偿,风险与收益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上面我们说过了理性投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理性消费。从理论上来讲,个人消费的最优点是对于特定的消费者而言,一切消费品(包括闲暇)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假定在蛋糕与酸奶之间进行选择,如果蛋糕吃得太多,就会造成它的边际效用减少,此时,就应该考虑减少蛋糕的消费,而需要增加酸奶的消费,直到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边际效用只是个人的感受而已,它太容易受个人偏好的影响,因此很难进行上面的比较,更没有办法测度,因而想要实现消费理性确实是很难的事情。

一个关于消费理性的有趣问题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事物?对于蛋糕与酸奶而言,它显然是合适的,可是对于金钱结果又会怎样呢?

此外,消费理性还和理论上关于“选择的完备性假设”有关系。如果现在有甲乙两个物品,那就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也就是人们认为甲比乙好,乙比甲好或者两个一样好,除此之外,不可能再出现第四种情况了。在这时候,如果你能选择对自己而言比较好的,那你的消费行为就可以说是理性的。然而,经济学家阿马蒂亚却在他的著作里讲述了一个“布里丹之驴”的故事,质疑了这个“完备性”假设。

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布里丹有一头驴,它的面前有两堆草,因为没有办法选择哪一堆更好吃,最后这头驴竟然活活饿死了。很明显,它并不认为甲比乙好,也不觉得乙比甲好,也不觉得两堆一样好。那么,它是怎样认为的呢?可能它觉得两堆都不好,而它想要的尚未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比理论论证复杂得多的可能性。大多数时候,世间万物并不是理论与理性所能够完全囊括的。所以,年轻人如果想让自己的理财行为变得理性,就要通过各种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这样的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就会是一个真正的理财能手了。

2.量入为出,是驾驭金钱的开端

消费应该以收入为标准,理性消费,量入为出才是长久之道。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NicolasBaverez

《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段话:“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也就是说,宰相在制定国家开支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在岁末收上各种赋税粮谷之后,根据收入的数量来决定支出的限度。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量入为出。它在中国古代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就说:“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计较府库,量入为出。”而朱东润所作《张居正大传》中也写道,“量出为入,正是(张)居正在财政方面的作风”。

由此可见,量入为出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而深刻地影响我国财政政策。这种思想不但在治国方面适用,也可应用于家庭或个人理财当中。我们知道,《红楼梦》中贾家的荣宁二府,排除政治斗争的因素不说,在经济上,就是因为非但没有量入为出,反而寅吃卯粮,结果导致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而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草地晚餐》中,朱德总司令所说的“宁可顿顿缺,不可一顿无”、“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更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不能量入为出造成的危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20几岁的年轻人由于刚刚离开学校,刚刚有了自己的收入、在经济上拥有“自主权”,往往没有“量入为出”的观念。比如23岁的小周,他是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3个月的职场新人,月薪2000元,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房租、在外吃饭、泡吧。日子过得很潇洒,但是他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工作3个月至今没有任何积蓄,每到月底,小周看看空空的钱包,想想自己的将来,就开始为自己不久后买房、买车、成家并担起养家的重任而烦恼,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实,像小周这样20几岁的人所处的阶段正是家庭成长期。所谓家庭成长期是指工作至结婚的一段时期,是未来家庭的积累期。在这一时期,每个人的经济收入都比较低且花销较大。小周现在收入不高,但收入预期却很好,所以说,像小周这样的情况,建议处于此阶段的他按照先聚财,后增值,再购置住房的顺序,调整自己的理财计划。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先要学会量入为出,控制自身的经济状况,从而驾驭好自己的个人资产。

一般来说,个人资产通常可以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是一些较不容易转化为现金的资产,比如房地产;流动资产则是指一年内可以转化为现金的资产,如工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等。无论对于谁来说,理财首先要从自身开始,从控制自身的经济状况开始。对于20几岁的人来说,拥有固定资产的人非常少,所以要控制自己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控制自己的工资以及银行存款,根据自身的收入状况制定消费计划——比如住房租为多少的房子、吃什么标准的伙食、穿什么档次的衣服、买什么牌子的手机、一个月打多少钱的电话、上多少钱的网;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内,安排每月支出的数额,并有计划地进行储蓄——哪怕每个月只存200元钱。我们可以算一下,如果每个月少花200块钱,一年就会节省2400块钱。而如果把这2400块钱用来进行风险小的投资,那么一年能够赚的就不仅仅是2400元。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钱也会再生钱,所以20几岁的年轻人也许没有很多的钱,但是每个月多省出200块钱来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能用来投资,那就不仅仅是节省200元了。

有人月入几千,买房买车;有人月入上万,却借债度日。当养成这些习惯之后,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财产状况了,也就会合理地进行消费与投资,为将来的人生做好财产准备。

控制自己的金钱不仅要从缩减开支,做好财务预算几个方面注意,还要在进行投资时小心谨慎,不要掉入别人设下的陷阱。因为年轻人的经验少,对投资理财更是了解得不足,所以常常会让居心叵测的人钻了漏洞,所以一定要小心防范以下几个漏洞:

一、妄想高利润。人的本性是“贪婪”的,几乎很多人都曾经幻想过一夜暴富,坐拥高利。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利用这项人性弱点,用“以小博大”的诱惑来欺骗年轻人。所以一定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想要赚取高额利润,极有可能血本无归。因此,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比较实在。

二、不懂得变通。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过去的生活模式也许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了。如果不懂得变通,只知道将钱存在银行里,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就很快会变成新一代的“贫民”。

三、不加了解,胡乱投资。操作任何理财工具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相当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是有的投资者对理财工具的基本知识和运行规律一无所知,看到别人赚钱就心动,结果盲目入市,把几年来的积蓄都填进无底洞。

四、随意透支。生活中总是存在各种诱惑,导致我们冲动性购物、电视购物、分期付款,造成我们随意透支,结果最后成为天天为贷款而操劳的“奴隶”。

五、肆意扩张信用。信用卡越来越方便,所以很多人都有好几张信用卡,从卡中套现,超前消费。据新闻报道,广东地区的某些中介公司甚至承诺消费者可以套现十余万元。花的时候的确是很过瘾,但是还的时候没有能力就会抓瞎。所以,使用信用卡是紧跟时代潮流,但是滥用则无疑于将自己置于死地。

无论如何,年轻人涉世不深,经济能力也相对薄弱,并且要为将来作打算,所以就更需要进行理财。而年轻人的财产大都以工资、银行存款等流动性比较大的资产为主,所以更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经济状况,驾驭金钱,为以后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准备。

3.先求稳再求好,没有钱更要理财

富贵险中求,险的前提是有稳定的基础。

——俗语

在台湾有这样一项调查:如果每天少喝一±市价90元(台币)的拿铁咖啡,20年就可省下约65万元。这种省小钱存大钱的道理非常适合现代的年轻人学习,因为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当然必须先存下一笔资金作为本钱,接下来才能谈投资理财。20几岁的人因为刚刚开始工作,大都没有太多的钱,所以通常会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理财的必要,总是有一种陈旧的观念:理财是有钱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正因为没有钱,所以才更需要理财。当然,我们所说的“没有钱”并不是指没有收入,而是指没有节余的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理财和有没有钱,钱多钱少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理财是一种观念,钱少有钱少的做法,钱多有钱多的做法,没有钱来理财,正是想要通过理财变得有钱。

20多岁的年轻人正是金钱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年龄段。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工作与学习,而金钱的积累则需要通过理财。所以我们从现在就要开始理财,不要在乎是不是有钱,或者钱多钱少。因为这是你能最终变得富有的第一步。投资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钱可以投资。粗略的算法就是把每月的收入减掉支出所得,结余就是可投资的金额。换句话说,只要每月剩下的钱愈多,可以拿来投资的金额愈大,达成预设目标的时间也愈快。刚刚工作的社会新鲜人,平均月薪扣掉基本生活开销,每月剩余的钱并不多,所以最好从节约做起。

因为没有多少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就更“值钱”,所以要理财就更要先求稳,再求好。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要先学会走再学着跑。稳是好的基础,只有先稳住了,才能好。

因为社会经济变动快速,市场变化瞬息万千,要将“实际”财富价值因市场变化受到的冲击影响降到最低,使“实质”财富稳定增长,便要先求稳再求胜。无论进行什么投资,切忌一味追高杀低,盲目追随市场大流。毕竟每个人的自身处境、资产状况都各不相同。对于在投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年轻人来说,不妨在资金量允许的情况下,试着将资产配置分为两大块:

一是“交易部分”。这块资金可以用来进行短期波段操作,可以承受较大风险,占整体投资组合比例控制在20%到50%为宜,具体比例可以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设定。投资对象也可更多地针对风险收益较高的产品,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

另一是“核心部分”。投资目标是追求资产的稳健增长,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朋友而言,此部分内容尤其需要重视。建议中长期持有一些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或者是分红型产品,如债券、配置型基金、分红型基金等,可以追求细水长流的稳定绩效。

这样配置资产,还会方便投资者做好风险适时监控,为自己的理财之路打好稳固的基础。处于不同资金部分的风险监管要求不同,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定期对投资对象以及资产获利情况进行梳理。一方面,要注意不同资金部分总体风险水平的控制;另一方面,要从投资产品的获利情况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来决定是否需要在比例上或者投资对象上作一定的调整。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为两部分资金分别建立一定的投资组合,或者再为每一部分精选出核心投资产品以长期持有。因为长期投资不仅能够利用复利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自己精选出来的核心投资产品也必然是更加稳定的,所以就更易于稳定地积累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