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28879100000016

第16章

珣佛燈浙江湖州府安吉州何山佛燈守珣禪師。本郡史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謂凡有見識高上之士。了知世間幻妄非真。雖有名位。不以之為榮華也。通達至理之人。縱有幾多抑屈折挫。不以之為困窮也。抑。屈也。挫。摧折也。有一種承人之恩。便趨奉以力効之。見他有利。便輸誠以恭敬之。如此等輩。皆中人以下之所為。何足道哉若蓄中人以下之心。便孤負你自家一箇充塞天地人量也。珍重珍重。

此篇言長老不可狥私自好。為外物惑亂也。

佛鑑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

首座。表率叢林。人天眼目。分座說法。開導後昆者此節教人潔心無所好。凡稱曰長老者。胸中要空廓。無一物所好。設一有所好。所謂一塵起而蔽空。便被所好之物。為其賊矣。

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

此節顯有好心隨事變。設若好嗜欲。則貪愛之賊心便生。好利養。則奔競之賊念便起。好順從。則阿屈謟詐小人之賊來合。好勝負。則人我之賊山轉高。掊克。聚斂也。謂刻剝民財。好掊克。則嗟怨之賊聲便作。

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南華石刻)。

此節總結一心無所變。總而窮之。外物豈能賊我哉。其實不離我心也。心若不生。萬法自泯。予平生所知所得。無越于斯。汝當勉力而深修之。以此所得。規正夫來學可也一物無所好。其清潔可知矣。一有所好。便失身於不義。可不慎乎。

此篇舉師行以誡人去奢從儉也。

佛鑑曰。先師節儉。一盋囊鞵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棄置。甞曰。此二物相從出關。僅五十年矣。詎肯中道棄之。

此節出陳節儉。節。檢束也。儉。去奢從約也。謂先師為人最節束儉約。其餘姑置不論。試看他一鉢囊。一鞋袋。百綴千補。綴。聯補也。猶不忍棄置。甞曰。此二物相從我出夔關已來。僅五十年矣。豈肻中途棄之。此正見其有節儉之實。

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裰。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溫。夏服則凉。先師曰。老僧寒有柴炭紙衾。熱有松風水石。蓄此奚為。終却之(日錄)。

此節明無貪愛。上是可棄不棄。此是可取不取。始見其妙。有泉南悟上座。送一褐布裰。乃冰火二鼠之毛所織之布。火鼠入火不焚。毛長尺許。污則以火浣之。北方有冰厚百尺。有鼠在下。但食其冰。毛長數寸。可以為布。二者合成。冬暖夏凉。出神異記。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溫。夏服則凉。此見珍奇之甚。先師曰。老僧寒則有柴炭。有紙衾。紙衾。即紙縫之被。熱則有松風。有水石。蓄此之物何為。竟謝而却之也。其節儉如此若不有後節。直一慳吝長老也。知此。足見哲人之志。不為外物動矣。

此篇見古人為道惜人。不是尋常哀痛之謂也。

佛鑑曰。先師聞真淨遷化。設位辦供。哀哭過禮。歎曰。斯人難得。見道根柢。不帶枝葉。惜其早亡。殊未聞有繼其道者。江西叢林。自此寂寥耳(日錄)。

師舉五祖聞真淨和尚入寂。設位上供。哀哭過禮。謂輓悼之禮太過。歎曰。如斯之人。實是難得。見道直徹根柢。花之根曰蒂。木之根曰柢。說法不帶枝葉。何天不佑。惜其早亡。當今之際未聞有如師之證徹。繼續道法者。江西叢林。自此恐寂寥耳得百庸人。不如得一賢人。一旦喪亡。非夫人之慟而誰慟。

此篇舉先宗德業。使後人取法。安貧以守道也。

佛鑑曰。先師言白雲師翁。平生疏通無城府。顧義有可為者。踊躍以身先之。好引拔賢能。不喜附離苟合。一榻翛然。危坐終日。

此節見天性純粹。謂先師生平以來。胸襟中疏通不存一物。城府者。能遮能藏之地。此曰無城府。則知此老胸次廓落。無隱無覆也。凡見義合理之事。則踊躍以身而先導之。踴躍者。欣然前進之貌。其性極愛汲引提拔賢能之士。而不喜者。是一等有利者則附之。無財者。則離之。此苟且求合之類也。時中惟一榻。翛然自如。危然獨坐而已。翛然。如鳥之孤飛自如也。

甞謂凝侍者曰。守道安貧。衲子素分。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日錄)。

此節明抱道守德。上是行實。此是言切。甞謂凝侍者曰。抱守道德。安處貧窮。是衲子家本分。若以窮通得失。改移其操守者。未可與之言道也你看他一直到底。是箇本色宗師。誰得而似之。

此篇教人當深操遠慮。刻苦進修也。

佛鑑曰。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古人歷艱難。甞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葢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此節明歷以艱苦志則堅。謂為道之人。時中若不懷憂致想。便知他操道之心不廣遠。處身常求安逸。則知他所用之志不濶大。古人為道。歷盡多少艱難。甞遍幾多險阻。道業成就。然後享終身之安。葢事若難行。則志氣愈加勇銳。刻苦用力。則思慮益見淵深。由是勇猛精修。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也。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期人以為智。彊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

此節明飾過欺人道必喪。多見近來學者。逐外物竟忘所學之道。正如背明而投暗也。內問諸心于理不明。返要莊飾自己之不能處。而輕欺于人。使人謂我是智者。本不及人。又要強勝于人。以為他不我及。而侮慢於人。以己為高。殊不知以此無智而欺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欺之先覺在也。以此欺侮而掩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掩之公論在也。故所以自家欲智。人返以為愚。自家欲下。而人返以為高也。

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故於大道。必有所闕焉。

此節謂賢者存誠而道證。惟有賢達之士不然。謂世間之事萬殊。有何窮盡。人之智能。本有涯量。爾今欲以有盡之智。而欲周徧無窮之事。則智識自然周致不到。則有所偏。神明自然徧察不來。而有所困。識偏神困。故于大道不能完全。而自闕矣古今成就道業者。誰不是歷艱難嘗險阻的人。不然。立雪斷臂。俱閑事也。

此篇謂應世當以三訣為主。缺則事不行矣。

佛鑑謂龍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潭州龍牙寺智才禪師。舒州施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謂欲改革前人之弊病。不可亟去。亟。急也。須因一法革一事。使小人不生疑惑。而亦不致生怨恨也。住持有三訣者。第一見一切事。如杲日當空。無纖毫隱蔽。第二應當行者。如大象渡河。一直向前。第三剖斷是非。如明鏡當臺。妍媸俱在。此三法中缺失一法。則見事不明白。終竟為小人忽慢。使住持之道。不得振起之矣此三訣是護身符子。失之身則不寧。事則不備矣。

此篇誨住持當操守清淨。持信于人。乃為真正體段也。

佛鑑曰。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髮猥媟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參)。

謂凡為一寺之主人。所貴者在自己。操守行履要清淨潔白。應機接物。要持大信力以待四方衲子。假若有一毫髮大的猥鄙媟污之事。于自己分上不曾去除。遂被小人窺覷。窺覷。探視也。雖則道高德備與古人無異。而學者窺其所行。將疑而不信矣操履清淨。豈獨住持為然。孰不欲其然也。逸欲生。驕情起。使大信一機。隳喪殆盡矣。

此篇見古人梗直有節義。人罕能及也。

佛鑑曰。佛眼弟子。唯高菴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作事無黨援。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近世衲子。罕有倫比(與耿龍學書)。

謂佛眼和尚法嗣中。唯獨有高葊悟。勁徤而挺直。又不以私情親順于人。且而不貪愛自奉。作事無朋黨援引。加以清淨嚴密。端恭而敬謹。從始至終。皆以名節自立。實有古人之風範。近世衲子中。少有與人為倫為比矣者是今時立身行事第一箇模範。宜刻意師之。

此篇言住持臨眾。固貴無一時一刻之不謹。而於臨事時。尤貴博訪以善其行也。

佛眼遠和尚曰。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舒州佛眼清遠禪師。臨邛李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此節教住持作事先須審慮。蒞。臨也。謂臨于大眾之容貌。不在暫時作威作樣。要在閑暇之日必端必肅也。立身之道。內剛而外柔。蒞眾之容。上承而下順。不和則不可接物。不嚴則不可御下。凡對賓之語言。要在平日言真語實。臨時豈能裝點整飾耶。私昵者。閑居獨處之時。葢林下道人。揭示一言。施行一事。或舉止動靜施設之間。必先要籌算思慮停當。然後行之。不得倉卒暴用。自失善利也。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豈可虗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苟一行失之於前。則百善不可得而掩於後矣(與真牧書)。

此節明己不能決。當詢先哲。至於臨事之際。或我不能自己決擇。應須諮詢請教于耆舊。博問廣扣于先賢。以此開廣己之見聞。補益己之未能。燭破己之未曉。始為善用心者。豈可虗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耶。若有一事不法失之于眾人之前。雖有百善不可得而掩飾于後矣臨事不厭細審。乃防微杜漸也。致於博採見聞。不驕虗勢。又何患乎失之所有也。

此篇言利欲難防。當以道德正其身心也。

佛眼曰。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此節謂利欲難以卒去。謂人生于天地造化之間稟賦陰陽之氣。而成此形。本是生成的凡夫。豈能斷除遠劫以來三毒之習。又非聖人應現真體。乘悲願力。出來現身而生此人間者。則其財利愛欲之心。似乎不能卒然而除去之也。

惟聖人知不可去人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隄防之。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與耿龍學書)。

此節明聖人知深明遠。所以古之聖人。深知一切眾生。有不可除之利欲。苟今要使之轉凡為聖。故先以道德使彼修之學之。以正其心。然後繼之以仁義禮智四端教之化之。以為隄防之具。如是久之。積年累歲。日就月將。不覺不知而貪利趨欲之心。不勝仁義禮智之志。而道德于是乎得完全矣惑習深種也。是豈卒然去哉。唯律身嚴行。乃可去其瑕玷。而全乎道德也。

此篇教學者實悟自心。不可泥於語言文字也。

佛眼曰。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葢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此節明文字能障塞悟門。謂學者不可泥滯于文字語言之間。葢文字語言。乃古人之糟粕也。依他人之言語。作自己之解會。返來障塞自家妙悟之門。終不能出于語言文字之外。

昔達觀頴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覩其奧。當求玅悟。

此節見文字於真修無力。昔潤州金山曇頴禪師。嗣石門聰和尚。南嶽下十一世。初見石門。于室中往往馳騁口舌之辯。聰曰。子之所說。乃紙上語。若論你自心之精深微細。實未曾親見其玄奧。應當直求玅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迥觀文字之學。何啻以什較百。以千較萬也(龍門記聞)。

此節顯悟後知文字不實。若使悟矣。則爾自能超然雄傑。卓爾成立。凡有所說。即不乘襲其文言。不留滯于語句。縱橫無礙。如獅子王哮吼。百獸皆震懼驚駭。到此地位。返觀向日文字之學。不止以十比百。以千比萬也文字非真不可學。但以本末之分耳。其病在泥字上。泥則不變通。而自性障蔽。

此篇訓人當以規矩防情救弊。為入道之階墀也。

佛眼謂高葊曰。百丈清規。大槩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此節謂意制規矩。百丈所以欲立清規者。大槩的意思。只要標顯正法。檢束邪行。軌法于人。整齊大眾。乃因時取用。以調制後人之情識而已。且夫人之情。猶之乎水也。規矩禮法為隄岸。以防備之。設使隄岸之土石如不堅固。其水必致奔衝而突出之也。人之情亦然。若使妄情不制止。必放肆而****之。故所以去情識止妄想禁惡念息邪行。不可一時一刻亡失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規矩之立。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擴乎如大道。行之者不惑。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此節明行之在人。然則規矩禮法。又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不過假此助人為入道之階梯如丹墀。而可及門也。規矩之建立。其昭然如日月在天。望之者不迷。其廣濶如大道在前。行之者不惑。先聖之建立雖則各有不同。總只使人至乎妙道之域。所謂歸源無異也。

近代叢林有力役規矩者。有死守規矩者。有蔑視規矩者。斯皆背道失禮。縱情逐惡而致然。曾不念先聖救末法之弊。禁放逸之情。塞嗜欲之端。絕邪僻之路。故所以建立也(東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