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28879100000011

第11章

此篇見古人愧己自責。能知止也。

真淨住歸宗。每歲化主納疏。布帛雲委。真淨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慙無德。何以克當(李商老日涉記)。

真淨和尚住廬山歸宗寺。每年化主還山交納緣疏。所有錢穀布帛。如雲屯聚委集之多。真淨見之顰眉蹙額。不以聚集之多為喜也。已而乃嘆息曰。如此等物。總皆是信心檀越之膏血也。予甚自慚愧我無道德。何以能當此信心之施也那一班人。猶嫌其少。無慙媿心。於異類幾希。

此篇教學者存心須中正不隱。乃不失節義之操也。

真淨曰。末法比丘。鮮有節義。每見其高談濶論。自謂人莫能及。逮乎一飰之惠。則始異而終輔之。先毀而後譽之。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隱者少矣(壁記)。

謂末法比丘。本無操守。又乏義氣。每常見他出語高談濶論。如雲興浪湧。自言我能如此。人誰能及。逮乎受人一食之恩。先與之異而後即輔翊之。先纔毀謗而後則稱譽之。求其一個是即言是。非即言非。決定不為利欲所惑。中正無隱諱者少矣小家子本不足齒。只是古人格言在此。也要知羞。

此篇訓人。體度宜乎慎重。操修貴乎實踐也。

真淨曰。比丘之法。受用不宜豐滿。豐滿則溢。稱意之事。不可多謀。多謀終敗。將有成之。必有壞之。

此節教所作當慎。謂出家者。時中受用。不宜過于豐滿。過必溢。溢。流去也。凡稱心之事。不可多謀。過謀終敗。事有成必有壞。理之常也。

予見黃龍先師。應世四十年。語默動靜。未甞以顏色禮貌文才牢籠當世衲子。唯確有見地履實踐真者。委曲成褫之。其慎重真得古人體裁。諸方罕有倫比。故今日臨眾。無不取法(日涉記)。

此節舉先宗行徑。予每見黃龍先師。應世利生。已四十年。語默之間。動靜之際。竟不曾將顏色取悅人。以禮貌牽合人。亦不曾以文字才學牢籠人。眾中果有見地穩密。履踐真實者。則委曲以成褫之。褫。成就也。其謹慎尊重處。真得古人體格。諸方似難得與之倫類而比擬之也。是故我今日臨眾。無一事一法。而不取之為軌則也豐滿便溢。多謀即敗。誰不悉知。往往到者裏。蒙然若昧。乏智眼也。

此篇見古人朴素無貪。知足自安也。

真淨住建康保寧。舒王齋嚫素縑。因問侍僧。此何物。對曰。紡絲羅。真淨曰。何用。侍僧曰。堪做袈裟。真淨指所衣布伽黎曰。我尋常披此。見者亦不甚嫌惡。即令送庫司。估賣供眾。其不事服飾如此(日涉記)。

建康。即金陵保寧寺名。舒王。宋徽宗進荊公為舒王。荊公于熈寧間拜為相。作務新法病民。其子王雱。為崇正殿大學士。因佐父務新法必行。雱卒。父罷相。晏閑間如夢寐。見一鬼使領雱荷鐵枷泣于公前。曰因父務新法所致。公問使乞解。使曰。建寺飰僧可免。公遂捨金陵田地宅舍為寺。賜額保寧。請真淨主之。縑。絹也。以素絹為齋嚫。問侍者曰。此何物也。對曰紡絲羅。師曰何用。侍者曰可作袈裟。此云離塵服。師指所著布伽黎曰。我平常披此。見者亦不甚嫌惡。用此何為。即令送入庫司。估賣以為供眾之資。其不好服飾裝點如此事雖小而榜樣真。後人知此。豈不慎其所以効之耶。

此篇教人不可以難易變志。須鄭重力行也。

真淨謂舒王曰。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之。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日涉記)。

謂凡世人日用中所作為事。是者。與理相合。宜常著力而行之。悖乎理者。即非是也。則堅其意而速止之。凡事但問理之是非。勿論事之難易。以更易其心志。或以今日之難為者。便掉頭不顧。安知他日事成業就之時。有更不難於今日者乎幾句說話。是躋聖賢捷徑。誠為人所難行。吾輩當猛力為之可也。

此篇見前輩為法重人之深心也。

真淨聞一方有道之士化去。惻然歎息。至於泣涕。時湛堂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間。一兆形質。枯死殘蠧。似不可逃。何苦自傷。真淨曰。法門之興。賴有德者振之。今皆亡矣。叢林衰替。用此可卜(日涉記)。

真淨和尚。聞一方有道德之知識化去。化去者。有而忽無也。惻然。痛惜也。吁嗟歎息。至于泣涕。眼出為泣。鼻出為涕。時湛堂為侍者。隆興府泐潭文準禪師。興元府梁氏子。嗣真淨文禪師。南嶽下十三世。見師過於悲慟。乃曰。凡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兆發之後受此形質。兆有形顯之義。枯老死滅殘缺蠧損。皆不能預為逃遯。和尚安得苦于自傷也如此。師曰。法門之興。咸皆倚賴有德之師。能振起之。所謂道人存而法存。德人滅則法滅。今日有道德者俱亡矣。叢林之下。誰堪復振之。而今而後必衰替矣惜人重法之誠。乃聖賢性分之所具。非作意為之也。心痛法衰。泣烏能忍。

此篇教人。絕異學求妙悟。治心以務本也。

湛堂準和尚初參真淨。常炙燈帳中看讀。真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縱學而奚益。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

此節教絕異學。謂湛堂和尚初參真淨禪師。未得入理時。甞點燈帳中看讀。真淨見即呵責之曰。所謂學者。非徒務文字之學。以求諸外也。當要息諸想而治其心。心若不治。則根本不立。縱多學皆摘葉尋枝。有何利益。況諸子百家之異學。諸子者。如老莊荀墨之類。百家者。如韓柳歐蘇之類。異學者。謂各有所主也。如山之高海之深。子何能盡究。

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直須杜絕諸緣。當求玅悟。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

此節當求妙悟。爾今如此為學。正所謂棄本逐末。猶如卑賤者。返役使尊貴之人。是為倒置。于理不當。其實有妨道業。從此直須塞絕諸分別妄緣。必當專求妙悟。若使一旦豁然頓悟。然後看讀經史。如推門入臼。一任開合。故不難矣。

湛堂即時屏去所習。專注禪觀。一日聞衲子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豁然開悟。凝滯頓釋。辯才無礙。在流輩中。鮮有過者。

此節聞示專修。湛堂聞示。即時者。就在今日教誡之下。便自屏去向來所習學之事。屏。除也。專注。如缾注水。禪觀。使心不亂。一日聞衲子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諸葛武侯。受顧命輔後主。七擒孟獲。已定南方。乃出師伐魏。臨行遺表於後主。表云。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云云。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師遂豁然開悟。將平日胸中所有凝結積滯之物。頓然冰釋。從此辯才無礙。其悟入之深。在同流輩中。少有能超過其靈妙者治心乃世出世之至學。心不治而多學典章。所謂算沙徒困。終無益也。讀至此。乃知良馬見鞭影而行。到則不難矣。

此篇教住持當與眾同好惡。乃合乎大中至正之義也。

湛堂曰。有道德者樂於眾。無道德者樂於身。樂於眾者長。樂於身者亡。

此節明樂有所當。謂凡有道德之人。無一己之私。己有其樂。則與眾同樂。無道德之人。只圖自家安樂。不顧大眾。殊不知與眾同樂者。其樂悠長。為己求樂者。其樂無幾。不久即亡矣。

今稱住持者。多以好惡臨眾。故眾人拂之。求其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好者鮮矣。故曰。與眾同憂樂同好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孰不歸焉(二事癩可贅疣集)。

此節教存大義。今時之稱為住持者。多以自己好惡之心。臨于大眾。不與眾同情。故拂逆而不就。要求箇公心直膽者。諦審人情。看我既好。而眾人何故返惡。我既惡。眾人因甚返好。此中必有其故。如此住持。天下鮮矣。傳云。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故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拂者。逆也。故曰。寒暑饑渴。眾所同憂。安逸飽暖。眾所同樂。道德仁義。眾所同好。傷殘刻剝。眾所同惡。住持人。于此四種。能同於眾者義也。義在則眾美具在。天下誰不歸之敬之哉義字當諦思。不可輕忽讀去。得此者。無在不在也。

此篇言持法者。貴在變通。不知變通。則自救不暇。安能為人也。

湛堂曰。道者古今正權。善弘道者。要在變通。不知變者。拘文執教。滯相殢情。此皆不達權變。

此節教人通權達變。謂道乃往古來今一大權柄。主宰萬物。成立聖凡。通融無礙之法。不是一定作死馬醫的。若是善于弘揚此道者。自能通權達變。所謂八面玲瓏。四方洞徹。由其入理之深也。設使不知變通。拘定文字。執著教典。留滯名相。困殢識情。殢。困極也。一味作死法拈弄。有甚快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