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职场哲学
2880000000026

第26章 善于思考——让成功来得更快些(2)

认识的“积累性错误”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与他人决斗时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主妇,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说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是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理论知识,脱离实际,这种由理论形成的思维定式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对很多事物都已是习以为常了,并不会再去仔细推敲,由此造成了许多思维上的定式,甚至是“误势”。很多时候,谁能克服这种定式,谁就是强者,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相信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完成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梳子,并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甲跑了三座寺院,受了无数次的拒绝,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看到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于是他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了10把梳子。

而丙来到一座颇负盛名的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其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可能。

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圆珠笔作为一种方便、廉价的文具开始在书记员、银行职员甚至是商人中流行起来。制笔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圆珠笔,但不久就发现圆珠笔的市场严重萎缩。原因是圆珠笔前端的钢珠在长时间的书写之后,会因为摩擦而变小脱落,导致笔芯内的油漏出来污染纸张,给书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一些科学家和工厂的设计师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做了大量的实验。他们从那个圆珠笔的珠子入手,实验了上千种不同的材料,希望找到寿命最长的珠子,最后选中了钻石这种材料。钻石确实坚硬,但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接受的。

为此,解决圆珠笔笔芯漏油的问题一度搁浅,直到一个名叫马塞尔·比西的人提供了改进的方式,从此解决了这个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他的成功得益于一个不同于他人的思路:既然不能延长圆珠的寿命,那为什么不控制油墨的量呢?

他试验了一颗钢珠在书写中能够承受的“最大用油量”,之后的每支笔芯所装的油都不超过这个量。结果发现,圆珠笔通常在写到两万个字的时候开始漏油,于是就把油的总量控制在能写一万五六千字的范围内,这样,漏油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此后,这种圆珠笔又成了人们喜爱的书写工具之一。

所以说,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往往能够成为成功的捷径。

从那些成功得到晋升的员工身上,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职场不需要跟风者,而是需要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开拓者,这样的人才能牢牢吸引上司的眼光。

日本一家着名企业招聘,共有三名女士过五关斩六将,闯到最后一关——董事长亲自面试的机会。

在最后面试前十分钟,董事长秘书过来对她们说:“董事长喜欢他的工作人员职业化。我为你们各准备了一套职业装和一个黑色手提包。但是衣服上有个黑点,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顺便说一句,董事长很爱干净。”

三名女士面面相觑,黑点非常刺眼地粘在白色衣服的衣服角上,谁都知道这是董事长故意安排出来的考试,他肯定会特别“关注”这个脏物。

时间紧急,一名女士抓过衣服,立刻用手搓了起来,结果越搓黑污越大,很快就成了巴掌那么大一块,无法补救。她绝望地退出了。

另一个则飞奔到洗手间,快速地用水洗黑污……但遗憾的是,时间马上就到了。等她又飞奔回应聘那间屋子的时候,她穿的衣服脏污处变成湿淋淋的一大块,董事长叹息着摇摇头。这名女士很不服气地问董事长,她的竞争者是怎么处理这块黑点的,董事长不是很爱干净吗?

董事长微笑着说:“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我看到那块污点。她双手优雅地把包拎在黑点上,注意,那个黑包是秘书给你们的那个。”听了这话,应聘者颓然地低下了头。

懂得独辟蹊径,是在职场中杀出重围的不二宝典。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这样传授他的生意经:别人都做的生意,我不做;别人扔掉的生意,我来做。这同时向我们印证了一句话: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式,树立发散思维,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会有创新的思维。

避免鲁莽草率地作出判断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事等着我们去决定。在我们下一次作出重大决定时,大概又会犯另一次的错误。也许是因为过去犯过错误,所以导致大部分的人只会往后看,站在那儿惋惜不已——“如果我知道得更多”或“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决定,每件事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詹姆斯·艾伦在《思考的人》一书中写道:“没有办法可以知道每件事,但是有办法可以在我们决定前多知道一些,也有办法可以给我们多点时间思考。”

许多人都害怕作决定,因为每个决定都是未知的冒险。而且最令人困惑的是,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重要。由于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能毫无头绪地浪费力气,担忧无数的问题,最后什么都没处理好。

由于社会的期待与影响,许多年轻人在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不得不作决定、作选择、作计划,并且去努力实现它们。于是,有些人就在他们还犹豫不定时做了选择。尽管这样做有时是不明智的甚至是糟糕的,他们也还是会觉得解脱,尽管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更大的问题。

迟疑不绝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但是通常在一阵困惑之后,有人就有可能放弃旧的想法和偏见,让问题更清晰可见,把目标加以调整,根据另外的思路来作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犹豫不决可能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成长阶段的开始,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东西,以弥补我们的缺陷。

草率作决定只是在逃避自我怀疑,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将那些困惑疑虑暂时埋藏起来。在以后的时间里,它们可能会在另外的人面前再次浮现,变成更棘手的难题。当一些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时,逃避是不明智的。而且即使是一些小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最后也可能成为超过我们能力所及的大问题。

假如某个决定不能使人快乐,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哪个决定总是会让每个人都高兴,我们只能选择使目标完成更为容易的决定。但是,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如何,就先别妄作决定。

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相比,有一个显着的缺点,就是欠缺老成持重。在行事上往往体现为凭一时冲动,鲁莽草率。这有时会惹下大祸,是需要注意和克服的一个倾向。作为职场中人必须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的忠告,让自己凡事多想一步,避免鲁莽行事。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人都是速度至上、效率第一,想要以最快的速度作决定,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凡是可以缓一缓的决定,就该缓一缓。

其实,很多时候,不作决定或不能决定,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而当有人强迫我们当机立断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压力。

美国国际顾问管理公司总裁麦考梅克手下就有这么一位主管,无论是对外做公关或与新闻界打交道,都绝对是一把好手。他最有兴趣的就是安排麦考梅克上电视或接受报纸专访,打造知名度。

可惜麦考梅克从来不喜欢接受访问,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耗在这上面。这位主管却不断催着麦考梅克把一项项访问排入日程表,有时甚至几个月前就要排定。麦考梅克不愿被时间绑得紧紧的,可是这位主管总说,这是为公司、为客户好,说起来仿佛是主管帮了公司的大忙。所以麦考梅克思索再三之后还是决定配合这位主管的安排,参加这些访问的活动。

过了好一段时间,麦考梅克才发现,其实这是在帮助他自己——麦考梅克的不断曝光可使自己在新闻界面前显得很有办法,而决定得越快就显得越有能耐。换句话说,是麦考梅克通过这些活动来争取个人在新闻界的地位。觉悟到这一点之后,麦考梅克开始为自己当初差点草率地拒绝这些访问而感到惭愧,同时,他也形成了凡事缓一缓再作决定的态度。

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帮助自己作正确决定的诀窍,那就是:好好了解为什么对方总是让我们快下判断。分析一下,这件事是否真的对自己很有利,而不是轻易地拒绝。凡是做决定的时候都不能草率,而要“三思而后行”。因此,在职场之中,我们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要知道安全稳妥在于反复检验,尤其在你没有把握之时。不论是否要忍下去,都需要花些时间,而不应仓促行事。

聪明人送人礼物时会拖延一下,这比仓促地给出去显得有更高的价值。因为久盼不得之物,总是备受珍重。

拒绝别人时,不妨多多留意你的态度,让你的“不”字再成熟一些,这样才不至于过分尖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愿望会比以前大大降温,这样,对方即使被拒绝,也会变得容易接受多了。

答应别人时,也可以晚些承诺。这是控制他人兴趣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当我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没有分析清楚问题的本质的时候,“果断”的处理是要不得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慢一点,有时候会看到完全不同于之前认识的情况。

走完一段路,回头看一下

成功学专家罗宾认为,我们不妨在每天结束工作时,好好问自己下面的这些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如果你每天都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必然能够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德国诗人海涅也曾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着名的经济学家凯因斯,同时也是华尔街投资公司的高级顾问。当记者问其成功之道时,凯因斯说:“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为自己制订计划。计划包括每一年的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计划,甚至还落实到每一天。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些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问:“计划?怎么利用这些计划呢?”凯因斯说:“只有计划还是不行的,还要严格地执行计划,这就涉及自我反省。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就要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镌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的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虽然他们的说法有所差异,但实质上阐述的都是自我反省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自省就是对自己走过的历程进行反省,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向前走。

一个乐于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难,想起自己平时帮助过的许多朋友,于是去找他们求助。然而,朋友们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真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

他无比愤怒,以至于无法排遣。无奈之下,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说:“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却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大惑不解。

智者说:“首先,你开始就缺乏识人之明,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这是你的眼浊;其次,你手浊。假如你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致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帮助是天经地义,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是你没有这样做;第三,你心浊。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你应该只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觉得你帮了别人,应该这样想:是上天借着你的手帮了别人,一切归于上天,不要归于你自己。”

智者的一番话,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的确,如果我们能多从自身找原因,一个人的心理就更容易得到平衡。而且,要想避免失败,就要经常自省、勇敢地面对。

一个工作了15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却被提升了,他得到的上司的回答是:“你并没有十几年的经验,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你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而不是快乐和进步。

关于自省,我们不得不提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松下幸之助。

一次,松下幸之助的一位下属因为经验不足,所以没有顺利地收回一笔贷款,于是他勃然大怒,严厉地批评了这位下属。事后,仔细一想,松下开始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贷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没有摸准情况而已。既然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批评下属了。想通之后,他马上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后便立即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而且,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下属感动万分。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使生命之树常青,反省也许是一种特殊的养料。每个人都需要反省。与其低着头埋怨错误,不如昂起头纠正错误;与其在反省中衰颓,不如在反省中奋起。反省之后,心灵会得到净化,这时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拥有前所未有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