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的得失,关键在于机遇的得失。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一味只知道埋头苦干的未必就可以春风得意,功成名就。然而,没有谁会甘心一生庸庸碌碌,默默无闻,没有谁不期盼自己轰轰烈烈,甚至流芳千古。所以,如果你想抓住机遇,就要学会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到职场竞争当中。
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英国一家报纸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一是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自己欣赏的艺术家;
二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三是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四是千辛万苦手术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医生。
不难看出,人们只有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时才是最快乐的。被逼迫去做一件事情往往得不到最佳的结果,而自愿去做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即使条件不如愿,也能尽最大的努力。
所以,永远不要把“要我做”什么作为职业发展的前提。要想获得高绩效,就必须要学会“我要做”。不管面对的事情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都要从心里产生一种自己要去做的喜爱之情,这样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当把每一件事情都作为“我要做”的事情时,我们每个人就会充分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也就是说,“要我做”其实还是在做别人的事情,但是“我要做”却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会有全面的责任感,而责任感在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场上也是如此。“要我做”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职场上的好员工,但这绝不是优秀员工的标准。优秀的员工能积极主动,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想要做好的事情。
每个人初去企业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如果一直本着“要我做”的态度,那么一辈子可能就在这个基础上做着老板交代的事情了。要想进步更快,我们在完成基本的任务的同时,也要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培养自身能力,以获得前进。
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相类似工作的人大致相同。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打印出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她把打好的纸张交给拿破仑·希尔时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的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他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给助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学习一些额外的东西,而这样做是没有报酬的。
她开始把作为拿破仑·希尔的帮手作为自己的目标。于是,她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来。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写的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补秘书的空缺时,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小姐。
不仅如此,这位年轻小姐高效的办事效率也逐渐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有很多人为她提供更好的职位请她担任。她的薪水也多次得到提高,现在已达到了她当初作为普通速记员时薪水的4倍。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把“要我做”的思维转换为“我要做”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做每一件事情。要知道,当一个机遇出现的时候,是不会等着你去慢慢学习胜任的能力的,都是挑选能够胜任的人来承担。所以,只有平时积极努力,才可能获得不一样的才能。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意味着你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此时,工作已不再是上司强加给你的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你开始主动思考怎样的工作才是高效的,怎样做才能够促进公司发展,并且你拒绝懒惰,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还会担心机遇不青睐于你吗?
所以,永远不要把“要我做”当做工作的前提,你必须像优秀员工那样,发扬主动率先的精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无论面对的工作多么枯燥乏味,“我要做”的主动精神都会让你取得非凡的业绩。
做人低调,但做事要高调
人人都向往成功,但成功是在低和高之间悬起的一种落差,是在下和上之间树起的一个尺度,而低调做人与高调做事正是这种落差和尺度的哲学定式。
历数古今中外之大成者,大都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典范,这对我们当今社会中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奋斗者来说,不啻为做人做事的法宝。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虽然说做人要低调,但是做事则需要高调。高调做事是一种境界,是做事的尺度。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高调做事也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
玛丽亚·艾伦娜是拉丁美洲的一位女销售员。有人总结说,在拉丁美洲,你每看到的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是她销售的;在非洲,你每看到的12台电脑中,便有一台电脑是由她销售的。她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某知名杂志所评选的“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还很少见到女工程师的年代,她便在3个星期中,旋风般地穿行于厄瓜多尔、智利、秘鲁和阿根廷。在这些国家,她游说各个政府部门、公司使用她的产品。而在1991年,她仅仅带了一份产品目录和一张地图,就乘飞机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始她的非洲冒险。
有人评价说,她是全美国最有价值的员工之一,她的身上洋溢着激情和活力,她不断地挑战那些别人望而却步的艰难任务。她总是对别人说:“如果别人告诉你,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一定要注意,也许这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正是这种精神,使她成为南美和非洲电脑界当之无愧的女王。
玛丽亚·艾伦娜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困境,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在任何不利的环境中始终充满热情,坚定对生活的信念,那么,他迟早会成功。
苏妲是全球着名软件公司的王牌销售员。2000年,苏妲想要半导体制造商AMD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她和负责技术采购的首席信息官弗雷德联系,可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弗雷德没有回过她一次电话。苏妲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最后,弗雷德终于不耐烦了,通过下属明确地告诉苏妲:“死心吧,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
苏妲只好另想办法。她调动起自己的所有资源和关系网,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突破口。最后她发现,AMD的德国分部曾经购买过本公司的产品。这真是一线希望。
苏妲联系到在德国负责这笔生意的销售代表,恳请他帮忙。在苏妲的努力下,这位德国同事找到了AMD在德国的联系人,请他去美国出差时和苏妲见上一面。这次会见,苏妲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促成了她和弗雷德手下一位IT经理的面谈,这位经理随后将苏妲介绍给了弗雷德。
能够将客户的门敲开,只是在成交过程中艰难的第一步。征服客户,使客户愿意掏钱购买,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苏妲在和弗雷德见面后,认真地聆听了弗雷德对新软件的要求,并向公司作了详细的汇报,同时和公司的研发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她一边电话追踪弗雷德的反应,一边推动公司产品的改进,最终,弗雷德被她打动了。这笔交易,最后的成交额超过了2000万美元。
苏妲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充满希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高调做事的精神。
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不可否认,职场中的成功人士大都能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认真执着的高调精神,他们认为高调做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首先,在心志上要高调。立身者当志存高远。唯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的长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实现理想。
其次,在行动上要高调。如果我们决心已下,那就立即行动,不要找任何借口,不要把事情想象得过于复杂,因为行动会创造奇迹,行动会战胜恐惧,行动会激发潜能。
第三,在思想上要高调。人生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长久的保持才能成功。没有保持的进程,永远也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主宰自己。
总之,高调做事,是成功者的行事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洒脱的心态,是雄心与气魄的显现,是一种高姿态的做事风格。当然,高调做事,不是喊着口号、扛着红旗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你要做什么,而是指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得很透彻,能把握其根源和关键,在自己有把握的时候以一种很高、很专业的姿态去做,用激情和热情将其做得圆满、成功。
开会时,不要总坐在后排
在职场中,人们常常要面对的一件事情就是开会,几乎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开着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会议。有的人喜欢开会,有的人厌烦开会;有的人把开会当成工作,有的人把开会当成累赘。但喜欢也罢,厌烦也罢,开会都是职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
在开会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或者你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那就是“后排现象”。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往后坐,于是,后排人潮如涌,前排少人问津,位置空出一大片。
其实,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首先,中庸之道一直是大多数国人奉行的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锋芒毕露,随大溜最安全。于是,开会时坐“群众中间”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
此外,人们往往认为,坐得靠前,就是想引起别人,尤其是领导的注意。有些人甚至觉得,开会时坐前排,用意在于巴结、奉承领导。为了不让同事误解,许多人开会时也会选择离领导远一些。
还有些人担心,既然前排的位置相对比较重要,那么坐得靠前,就说明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这样难免会招来同事的不满,最终导致自己被这个群体排斥。
然而,很多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却是“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样做,能帮助你搭起一座通往“前排”的桥梁。下面这个故事应该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又是每周一的例会。这天晓东来晚了,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后排的座位自然是没有了,前排也只剩下老板旁边的两个空座。于是,他只好跟正在给大家倒水的服务生说:“给我找把椅子”。此时,会议室已经安静了下来,这句话的声音虽然不大,却被老板听见了。他转过身子,冲晓东挥了挥手:“这边坐。”晓东颇觉尴尬,觉得老板旁边的空座哪是自己这样资历的年轻员工坐的?但是东张西望一番之后,的确无处可坐。眼看会议就要开始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坐到了老板旁边。
之前开会,晓东总是坐在后排的椅子上,那是老板看不到的自由空间,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看报纸、发短信。可这回,他只能挺胸抬头地坐着,装模作样地做笔记。而且,老板不能一直讲话,他时不时地也得征求一下员工的意见。于是,作为离老板最近的员工,晓东被询问了数次,就算是再无话可说,也总得说句“是”。就这样,晓东在领导旁边的座位上挨了整整两个小时。
会议一结束,同事小刘就说:“你今天怎么胆大了,坐到老板旁边了?”仔细想想,虽然不能说自己害怕老板,可总觉得见到老板不自在。小刘接茬进攻道:“你要是真不怕,下次开会你还坐到老板旁边。咱俩打个赌,你要是能连着一个月都坐在老板旁边的空座上,我请你吃香辣蟹。”晓东也不甘示弱:“坐就坐,不就是一个座位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四例会,晓东磨磨蹭蹭,想晚点去,想等别人把老板一边的座位“解决”掉,而老板另一边的座位从来都是部门主任的专座。可没想到,骨干竟然又没有出现,他只好迎着老板碰巧扫视过来的目光坐到了老板旁边的空座上。
离开会时间还有几分钟,老板饶有兴趣地问晓东:“你叫什么来着?”
“我叫晓东,是业务部的。”
老板点头:“你最近做了什么单子?”
“前几天有个省电力局的单子。这几天我正通过他们联系电力学院,我想5月下旬在电力学院搞一个促销,应该会有收获。”
老板听了这话眼睛一亮:“哦?电力局的单子是你做的?不错,接着努力。”这是晓东到公司以来第一次和老板正式谈话,虽然只有两句,但是老板的肯定在他的心里撒进了一片阳光,坐在老板身边也觉得不那么僵硬了。
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晓东一次次硬着头皮坐在老板旁边的空座上,老板也在一次次三五句的闲聊中了解了他的业务进展,肯定了他的努力。在一次例会后,老板竟然对他说:“你要是不怕苦的话,去华西分区试试吧。”就这样,晓东升任了华西分区的负责人。
晓东终于明白,叫板老板身边的空座是自我提升的绝佳途径。否则,自己真的可能会一直淹没在众多的员工里,多年不被老板认识,更难得到老板的认可和提拔。
当然,我们不是说老板身边的空座一定是一个成就自我的宝座,但它至少是通往高处和成功的途径之一,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开会时候总是默默无闻的人,因为对座位的选择许多时候是一种心态的选择,也更容易让你的上司认识你。
很多时候,开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一遇开会便往后坐,发言的时候也默不作声,这样往往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别人会认为你在逃避,坐后面是为了打发时间,应付会议。久而久之,领导和同事都会对你产生负面评价,影响你今后的工作和升迁。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它只垂青于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所以,我们奉劝那些喜欢“坐后排”的人,不妨试着“往前坐”,把“坐前排”当成生活中的一个规则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