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始
红拴兄又要出诗集了,他说:“这序言的‘活’还是你的。”那口吻就跟派活似的,容不得半点儿商量。这也好,十多年的朋友了,如果真要客套起来,还真叫人受不了。
红拴告诉过我,他之所以为这本书取名为《山道》,“一是对山中道路的直接白描,当然也含有生活意义上的‘山之道路曲曲弯弯’的含义;二是直述山之语言,山在说什么三是关于山的哲学,山之大‘道’”。好家伙,一个书名,还让他整出这么多名堂,而且是“三进屋”,层层迭进,大有登楼作赋的豪迈气概。
我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其实十分肤浅。诗经、乐府、古风,仅是惊鸿一瞥;唐诗宋词元曲,却又偏爱元曲之大俗大雅;至于新诗,所钟情的仍是当年“五四”的那伙人。虽是坐井观天,却也知道,新诗潮之汹涌澎湃,前呼后拥,蔚为大观。回归诗心。回归诗性。诗歌兴亡,惟吾有责。用心,用血,用泪,用汗,用火,用剑,挣脱一切枷锁,长风唱宇宙,一直就是诗人孜孜追求的目标。
于是,我们就看到臧克家的《老马》,就看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看到郭沫若的《女神》和《凤凰涅槃》,就看到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此后,穆旦、郑敏等人的“中国新诗派”,李季、阮章竞等人的“新民歌叙事派”等,均各领风骚,推动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巨舟,扬帆前行。
红拴兄的诗集《山道》,正如《中国地质大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江先生的点评,“踏山道,闻山道,悟山道”,红拴的诗确实是在叩问山之所思,把摸山之脉动,聆听山之回响,一句话,是与山共舞的真情展示。他在《彤红的太行(组诗)》之第一首《嶂石岩三叠》中,是这样吟唱的:
落差
将亘古的时光检查
用坚硬的岩石
将标点符号留下
也许
这独特的三级跳
是你晨练的模式
通红肌肤上的汗珠
已将喧嚣和欲望冲刷
亿万年
在你的记忆里
只是匆匆的一瞬
醉观斜阳
翻阅着
远天的一页页红霞
再比如他在《嶂石岩一线天》中的描绘:
哪怕是险峰
也有
脆弱的一面
更何况是
大自然的箭雨风刀
太行腹地的嶂石
面对
大自然的巨力
也只能
咧嘴讪笑
就这样开裂吧
敞怀
将真心显露
铁链上拴着的石阶
也许
还残留着
久远的血痕
这些垒石般的诗句,何等峭峻,何等峥嵘,何等雄奇!直如立于险峰之上的一块飞来石,无论是远观近看,都陷人于一种沧海桑田的苍凉感和历史感。
红拴的诗,除了少部分景色的白描外,多带了哲学的理性味道,这确实是需要仔细品味的,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将此诗集的上下篇分别取名《山道》、《品味》的缘故。如《嶂石岩玉皇庙》中的:
将神祉
扎根在山巅的胸腹
枷锁捆绑了自由
尽管
接受着
万山的朝拜
也把自己
放入了
众生的瞳仁
行动
被永远凝固
红拴的诗,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元气和豪气,丝毫没有忸怩作态、无病呻吟的成分,如他在《冈巴拉遐思》一诗中,就将此中“味道”作了很好的诠释:
骄日下
我站在冈巴拉
高原的清风
打开了
我心灵的话匣
蓝天下的白云
如自家的窗帘幕布
拨开云彩
我可以与苍天对话
抓一把
雅鲁藏布的情话雨丝
澎湃的心血
可染红
长天云霞
羊卓雍错的俏脸
是大山呈现的微笑
喃喃的情语
推高着
雄壮的喜马拉雅
在红拴的诗中,文道合一的成分是颇为浓厚的。这些“浓厚”,自然就形成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个性。正如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大学者黄宗羲先生所言:“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文以载道,犹为二之。聚之以学,经史子集。行之以法,章句呼吸。无情之辞,外强中干。其神不传,优孟衣冠。五者不备,不可为文。”他在《马雪航诗序》中又说:“诗以道性情,夫人而能言之,然自古以来,诗之美者多矣,而知性者何其少也”
确实如此,诗是需要“大道”来承载的,是需要真性情的,是需要人间大爱的。山魂也好,海魄也罢,不管是这个主义还是那个主义,若不是听从于心的呼唤,服膺于血的喷薄,所有的诗句哪怕是穷尽词藻之华音律之美,那也不过是枯柴一捆而已。红拴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阳刚,他的血性,他的粗砺,他的狂放,不但筋脉毕现,血肉饱满,而且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这一百余首诗歌,是他对人间大爱的率性展示。这种大爱,不是虚妄的、空洞的,从中,我分明读到了一个强烈的自我,一个直立于天地间的大我。有了这个“我”,诗歌才是不朽的。
二○○八年七月一日于羊城
(伊始: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
山道,多彩的乐章
扬正
自2005年初夏在铜仁中华宝石文学奖颁奖会结束后与红栓一别,光阴荏苒,倏忽之间,便是三年。三年间,燕山粤海,重关阻隔,虽然不曾有机会唔面,但每逢佳节,总会收到红栓妙语连珠的贺节之音,聊补不能推杯把盏畅谈竟夕之憾。去年,更蒙红拴惠赠大作四部,诗歌、散文、评论,蔚成大观,更惊叹于红拴敏捷之文思,过人之勤奋。今夏,相会嶂石岩,短短数日,其逝也忽,但红拴脑中之睿智,笔下之神韵,感莫大焉。临别,红拴嘱我为他即将出版的又一部诗集《山道》作序,不禁深为惶恐。红拴于诗,大家也,我一介门外之徒,安敢妄加议论不料红拴返穗之后,即发来《山道》全稿,其情殷殷,却之不恭,只好勉为从命,贻笑大方而已。
何谓“山道”依我看来,恐怕不仅仅是崎岖的山间之路,也不仅仅是豪雄的大山之言,应理解为“规律”,“事理”、“思想”,“学说”也许更为贴切。《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那么立山之道呢这正是红拴的用题之妙,一个“道”字蕴含之义,红拴把它演绎到了极致。它给人一个博大的想象空间,任思想在其间翱翔驰骋,沉吟思考。
《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朱熹言:“。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又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志”者,士之心也;“意”者,,心之音也。作为士子,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释放自己的心音,诗当然就是最好的载体,而且开卷下笔,便文思如流,汹涌澎湃,一发而不可收。我觉得这正是红拴创作的最好写照。红拴足迹,遍及华夏南北东西,每至一处,必以韵理直抒胸臆,所谓诗情澎湃,不能自己。这次在嶂石岩眼见他爬了一天山,口袋里塞了一个小本子,眼之所触,情之所动,随手便记在上面,下得山来,赫然便有了20余首可圈可点的诗行。每一首,都饱含着他对大山的挚爱深情,每一首,都体现出他对世事的深沉思考。
如《嶂石岩回音壁》:
十八亿年前的一次巧遇
将憨厚的笑容留下
任凭
大自然的
神斧摩擦
风化崩塌的强痛
创造着
一个个难解的神话
这一切的归宿
让回音壁用
十足的骨感
拥抱太阳
美妙的回声
复述
人间的
一段段佳话
红拴的诗,由于长于思考,便随处可见哲理的光辉。如《邙山》:
厚厚黄土
让多少王公贵胄
化为乌有
岁月老人
用敞开的胸怀
化去了
多少恩爱情仇
江山社稷
只是你一笑中的
小小动作
博大无为
才是你
终生的追求
红拴的诗风,可谓多彩多姿,雄奇豪放者有之,清丽婉约者亦有之。只有大家化境,才能如此收放自如,或铁扳琵琶,大江东去;或清风徐来,小桥流水人家。每一首,都是一曲动听的乐章。
《金鸡岭》给人的便是一种平和的美:
金鸡坐在古乐声中
缩短了时光隧道
使远古的呐喊近在咫尺
武江的水花
在朝霞中羽化
洗净了
赤壁上的烟尘
水牛湾的涓涓清流
依偎着丹霞
述说着古老的故事
心静如水
霞光下的神韵
得到永恒
《小天梯》却分明使人感到他心中涌动的豪情,他在清风的醉意里,要与天梯上的神仙来次对弈:
天梯
生长在
崖面上的裂隙
铁链连接天地
风雨中飘荡着
侠客的豪气
思绪
沾染了清风的醉意
纵然是天门
我也将
飞跃上去
为何不能
与神仙
来次对弈
特别是他站在青藏高原骄日下的冈巴拉所产生的遐思:
蓝天下的白云
如自家的窗帘幕布
拨开云彩
我可以与苍天对话
抓一把
雅鲁藏布的情话雨丝
澎湃的心血
可染红
长天云霞
读来让人豪气干云,胸怀天宇。
红拴的许多诗,厚重醇香,读来令人回味悠长。如《洛阳》:
发黄的书堆
将大地铺就
让古老的琴音
自由奔流
承载
是文化搅拌过的酒曲
让五千年的河流
醇化成
香甜的美酒
我爱红拴的诗,爱它的精炼,它的浪漫,它的优美。
我尤爱红拴的精神,红拴足迹所到,随手采摘,便佳句成行;信口吟来,便丝竹添香。何也盖胸内存“大道”,心中有真爱,无论山魂水韵,自然便飞扬灵动起来,没有心的呼唤,多么华美的外表,拆碎下来便不成片段。红拴的为人,从不张扬自我,而红拴的诗,却分明站起一个大写的人,显示着自己的阳刚,也显示着自己的柔情;显示着自己深沉的思考,也显示着自己喷溢的才华。
拭目且看山道处,清风花香扑面来。
我分享着红拴的快乐和收获。
我也衷心祝愿在红拴诗的花园中,绽开更多更美的奇葩。
(刘扬正:著名作家,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