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28767700000045

第45章 《白鹿原》电影改编本的重要不足

接到芦苇先生的《白鹿原》改编本,我用两天时间认真读了,觉得有些话要说。但看到附信上说,已预定2007年10月开机,又很奇怪,只剩一个多月就开机,那要我们看什么,看了,即使意见再对,又有什么用?制片人说来得及,那我就把主要意见谈一谈,仅供参考。

为什么大家对《白鹿原》的改编十分重视?自小说出版十四年来,改编行为没有间断过,前后有秦腔、泥塑、话剧、舞剧、连环画等等。我认为不管“死亡论”是否偏颇或绝对了点,当今文学的现状确实堪忧,于是大家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情结,就是希望能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具有世界水准的、能提高自信心的本民族的当代文学的宏大叙事文本出现,哪怕它还没有完全达到,人们也希望经过改编使之更加完美化;而《白鹿原》文本基础的广阔、深邃、复杂、丰富程度,比较起来是最有可能承载人们的这个愿望的。事实上以前的几次改编,证明难度很大。

总体上说,芦苇的改编本比上述几次改编都要成功,其设计有特色,兆鹏、黑娃、白孝文三人类似桃园三结义,然后分道扬镳,加大了张力,这一点比原作彰显;白鹿两族的矛盾,构成基础,故事相对集中在六七人之间,脉络比较清楚,以命运感统贯,符合电影或戏剧规律,好看,原著人物多达六十多个,现在删节到六七个主要人物,适合电影的长度。尤其去掉了朱先生,去得合理,因为作为关中大儒、圣人,朱代表了儒家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但毕竟有与白嘉轩重叠的一面,不如加重白嘉轩的分量,有些举动,如铲除大烟,可把戏给白。

然而,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那就是一定要避免的变薄、变轻、变窄的问题。《白鹿原》的改编的难度之关键就在于,要有能力在有限的篇幅里,带着镣铐跳舞,且跳出丰富性、曲折性和史诗性。所以对手边的这个本子,我的评价是七三开与六四开之间。重大的缺憾仍然存在。危机严重,请不要忙于开机。

一、白嘉轩形象变窄了。白的意味深长,他甚至包含着千年宗法社会的根本秘密,之所以支撑得住,就因有白嘉轩这种人,他廉洁律己、克勤克俭、正直仁爱、临危不惧,守护儒家礼法严苛,深孚众望。他是精神基础、宗法文化的实践者。他有相当广度。某些因素今天也有积极意义。现在的他变成了打压自由婚恋的专制者,主要阻挠小娥、黑娃婚姻,类似法海式人物。主要情节纠缠对田小娥的处理,即修庙还是镇塔上。他的另一面,抗税、护民、自缚,都不见了。白是白鹿原的精神代表,他变窄了,整部作品就窄了。

二、鹿子霖作为功利人格的代表表现不充分,他无节操,色欲、权欲、钱欲占全了,可说是正宗儒家文化的叛徒,与白恰成鲜明对比和对立,现在这种文化冲突不明显。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也激化不起来,影响了主题的深刻性。

三、现在黑娃完全作为一个“土匪”处理欠妥、欠深度。简化了他承载中国农民革命的曲折和复杂。黑娃由婚姻反抗走上革命,是大革命时期打土豪的农民革命急先锋,在白鹿原掀起了一场“风搅雪”。那时,残酷的阶级斗争既然是存在的,就不要因为现在不提阶级斗争就淡化之,就不敢放手写。其实,越还原越有力。黑娃还是起义组织者,建国的有功之臣,后被白孝文陷害致死,临死表达了鲜明的阶级意识。他既有“匪”的一面,又有革命性的一面。后一面表现不够。

四、田小娥是什么人,荡妇、淫妇或者传统的污泥中的鲜花?追求婚姻自由的牺牲品?她与白嘉轩的矛盾仅仅是反封建吗?我认为,田有奇异的魅力,虽一女而事三男(黑娃,白孝文,鹿子霖),但有其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复杂,她敢于“尿了鹿子霖一脸”,正是内心深处反抗性和追求尊严的曲折表现。田小娥的意义绝不仅是反封建,她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离经叛道的自然主义、性灵主义、山鬼精神以及远及庄子近及李贽的叛逆性相近。现在过于写实,过于可怜,而“泡枣”之类(原著就有)渲染过多,会伤及人物的格调。一句话,田小娥究竟是可怜虫、怨鬼、被怜悯的对象,还是一朵喷射着火焰的怒放的花?

五、白孝文的虚伪、奸诈、投机、无赖、阴险的人格最为复杂,他在几个阵营之间反复混迹的历史,直到害死黑娃,有助于表现近代历史的复杂。现在过多地强调阳痿,过头了,他阳痿与否没那么重要,父子冲突的内涵挖掘也不够,重要的是他何以混成共产党的县长。现在根据不足,这是一个文化面貌比较模糊的人物。

六、鹿兆鹏是正面共产党人形象,他的形象的真实和深刻程度,对全剧的成败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他由抗婚,到加入共产党,到“左”倾盲动,到日益成熟,其现代性人格内涵较丰,但现在显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白鹿原绝不是一部反封建或围绕男女性爱的作品,它的政治文化内涵具有宽阔性,过于收紧到男女恩怨上,史诗性将无从体现。

七、电影本竟然把白灵给砍掉了,只剩下一个女性田小娥,如孤花秃干,不可思议。白灵去掉,不光是她个人的事,会影响了其父白嘉轩、其情人鹿兆海、其爱人鹿兆鹏等一系列人物的刻画,原作者明确说,白鹿精魂,指的就是朱先生和白灵两个人,请芦苇先生三思之。白灵是热血的、勇敢的,如春花之烂漫,她与其父白嘉轩的矛盾,可照见白的另一侧面。她一砖头砍向国民党的教育部长,她与兆海的爱情因两人分属“共”与“国”,因插入兆鹏构成三角,而更见波澜,成了小说中少有的扣人心弦的章节。她最终被她的“同志”活埋了,这惨烈一笔可能让编导很棘手,不知道该咋办。我看不要紧,不必回避历史的残酷与血腥。鹿兆海亦被删,他杀鬼子四十余人,留毛发的细节,有助于客观全面认识当时抗日的史实。这么好的人物关系为什么要删呢?

八、结尾不好,鹿子霖的痴人呓语(鹿兆鹏在山西当了县长,娶了三房,生了八个娃)没大意思,好似宽阔的大江突然钻进了闸门。

九、方言问题。全剧使用了相当地道的陕西关中方言作为人物对白,比之原著的方言味儿还要浓,这是大胆的,对于突出地域文化精神非常有益,但对观众的接受怎么样,我拿不准。但我的态度仍然是支持的,方言是精神的家,有些深层的东西非方言无以表达。哪怕用一点字幕翻译也可以。